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eirdo (载上我的痴心妄想), 信区: Film
标  题: 《地下》:通过荒诞获得解放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Mar 21 17:48:23 2003), 转信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也真。虚虚实实,变幻不定的感觉恰恰契合了当代
人对现实生活无力把握之后的虚幻感,当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生活遭遇到瞬息万变的信
息和事件的冲击与影响,但又把持不住一种无须怀疑坚如磐石的信念时,幻想的领域
就无限蔓延,把我们重新包裹在一种毫无禁忌的出神状态之中。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统虽然较之西方的希腊罗马神话和犹太圣经故事略为逊色,但
是当代文艺青年一样对来自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如痴如醉。也许是“不语怪力乱
神”的处世风格使中国人的幻想力大大萎缩,更加关注于精细琐碎的衣食住行地经营
计较,虽然有诗仙太白的天姥吟唱和聊斋主人的狐仙爱恨,无拘无束地想像依然无法
在当代艺术家的风格传承中得到释放和高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尊崇与依循更加
形成了文艺工作者的自我束缚,虽然出现了对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西方原作的学习和
模拟,但是在变味和串种中,最核心的讽刺、叛逆和批判精神却无法与中国的历史现
实得到有机的协调和统一。

    继承自卡比里亚半岛的混血文化那狂放热烈的血脉和风格,加之南美大陆燥热而
神秘的热带气息的沁润,五百年血腥、混乱的政治社会生态催生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蓬
勃兴旺。一部《百年孤独》说尽多少人世沧桑,仔细端详,发现此种字字血泪却装作
玩世不恭的手法在欧洲的20世纪文学史上已蔚蔚然乎有大气象。

    俄语白银时代有《大师与玛格丽特》,德语的《城堡》和《审判》自然不在话下
,英语的《等待戈多》,意大利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凡是在现实与荒诞之间
跨越和融合的作品总是能更加恰如其分地显现我们生活的荒谬,其效果要远高于同等
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总之,在我们的时代,越真实的越荒谬,越荒谬的越真实。


    俗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欧,一个曾经是欧洲最富裕和舒
适的国家解体了,分崩瓦解、灰飞烟灭,一个曾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导演摄制了
一部杰作来表达他的思考、感觉和责任,这个导演就是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这部电
影就是《地下》。

    电影似乎从出生时起就被定义为一种适合于表达超现实主义理念的艺术工具,但
通过电影叙述故事的独特方式和其整体的视听系统来透视荒诞的现实世界却不是一般
功力的艺术家可以做到的。意大利的费里尼曾经在《朱丽叶的精灵》《八部半》《阿
玛柯德》等影片中出色的使幻想式的镜头和时空与主人公隐秘曲折的内心世界汇聚成
某种和谐有趣的表达,但如何在一个宏大的历史层面做到这一点却有赖于背负着承重
压力的东欧导演来展示他们的才华。

    塔尔可夫斯基的幻想偏重于他的诗意风格的体现,帕拉让诺夫的民族色彩在展现
奇观的同时也使自己划地为牢。与吉普塞人的紧密关系和多民族杂处的文化交合,终
于使一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有可能完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电影中的荒诞叙事,当
然这一切还要归因于他个人既有的志趣和手法。

    库斯图里卡的才能在他摄制于1985年的第二部影片中就展露无遗,名为《爸爸出
差时》的影片使他受到了国际的瞩目,对专制社会中人们生活状态诙谐而又准确的描
述在以后的《地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放大。就像伊朗影片一样,此部影片也
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不解而审慎地观察着这个成人的世界,性和政治都是孩子面临
的问题,而貌似南辕北辙的两个事物,其解决之道竟然如此相似,被损害和被侮辱的
生活在另一个自然层面得到了补偿,人们在表面的平静之下传递着不变的生命活力。


    当1989年的《吉普塞人之歌》为库斯图里卡又一次赢得嘎那最佳导演奖时,他创
作中形成支柱的另一面——魔幻的想像和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在
这个并不新鲜的悲惨的偷渡客的故事中,库斯图里卡为他的吉普塞主人公赋予了特异
功能,种种神迹的显现使最终的悲剧结局更加有力而动人,大大加深了观众对主人公
的同情和哀恸。

    在他随后拍摄的并不受欢迎的美国片《亚里桑那之梦》中,库斯图里卡继续执着
地表现他那轻盈而随意的浪漫和梦幻,但由于故事结构的暧昧和虚弱最终导致了他美
国处女作的失败,也许这就是一种命运的预兆,在巨大的挫折之后到来的将是巨大的
成功,俗话所谓黎明前的黑暗,1995年,他重返欧洲,一部跨越半个世纪历史的巨片
《地下》使他攀上了前所未见的电影高峰,嘎那电影大奖的荣誉自然也非他莫属。

    《地下》中的主人公马克和佩塔是贝尔格莱德的黑道双雄,他们在干着走私勾当
地同时又和革命党有紧密的联系。1941年,德军轰炸贝尔格莱德,随着“莉莉-玛莲
”歌声而来的是国土的沦丧和自由自在为非作歹好时光的消逝。马克和佩塔不得不转
入“地下”,做起了地下工作者。两个人英勇的抗德卫国的行为似乎与爱国主义无关
,而是为了佩塔的情妇,一个蹩脚的女演员娜塔丽亚。她正被德国军官弗朗茨热烈地
追求,而卖身投靠德国主子是她的最佳选择。在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抢夺之后,马
克和佩塔终于杀死了弗朗茨,抢走了娜塔丽亚。佩塔由于受伤和被通缉,不得不在一
处地下暗堡里安家落户,抚养他的儿子尤拉长大,同时和众多的“地下工作者”一起
为革命制造武器。马克却在“光天化日”之下如鱼得水,不仅勾引了娜塔丽亚为妻,
而且在革命事业中快速成长。

    从此阴阳两界上下永隔,虽然二战业已结束,马克仍然欺骗地下暗堡中的人“继
续战斗”,他则高高在上“为人民服务”。马克为了制造阶级敌人随时可能进攻的假
象,不得不偶尔制造一些空袭警报和“莉莉-玛莲”的靡靡之音,甚至还有早已遗臭
万年的希特勒的“现场广播讲话”,以使“下层社会”保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好
斗精神。而我们敬爱的马克同志却在“上层建筑”里装模作样,站在铁托领袖身边接
受献花,为“永垂不朽的无产阶级战士佩塔同志”的雕像揭幕剪彩,甚至为他们的“
英勇事迹”拍摄一部主旋律影片以兹纪念。

    几十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佩塔为儿子尤拉在地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而他也
早已准备趁此机会重返地上,去与子虚乌有的法西斯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战。同样被马
克安置在地下的弟弟伊万是动物园的饲养员,他的宠物猩猩开动了地下的大炮,打出
了最荒诞也是最有力的一颗炮弹,将地下的铁壁牢笼彻底打穿。佩塔和儿子尤拉带着
花岗岩的陈旧脑壳重返人间,游戏规则已经完全改变,但谁也惹不起不要命的父子二
人,他们横冲直撞,人挡杀人,佛挡杀佛,“革命啦,造反啦”,只搅得周天寒彻、
世界大乱,以达到他们头脑中的世界大治、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

    时间在荒诞的故事中可长可短,具有超出现实经验的随意性。时光来到20世纪90
年代,战火真的在巴尔干重新点燃。马克和娜塔丽亚摇身一变为国际武器贩子,大发
血腥的战争财,佩塔带领一支部队当起了山大王滥杀无辜,而觉醒的伊万却一直在寻
找马克报几十年被欺骗被利用的深仇大恨。最后,在漫天的战火中,伊万自杀,马克
和娜塔丽亚被佩塔的军队误杀,佩塔带领逃难的百姓又回到了颓败的地下暗堡。套用
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无权无钱无势的百姓在这个世界上无非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
在幽暗的地下室中坐稳了的时代,一种是欲求坐进幽暗的地下室而不得的时代。

    荒诞的力量来自准确的隐喻,它会引发受难者会心的微笑,从而在喜剧和悲剧之
间游刃有余。如同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一样,《地下》中的情节和人物
的设置都来自编导对祖国半个世纪历史走向的观察和思考。佩塔被塑造为一个不死的
象征,他不怕酷刑中的高压电击,他可以顶住手雷的巨大爆炸,他历经劫难却永远年
轻,成为了众多人物中唯一的幸存者。佩塔代表了人类生命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不
计较目的的正义和光荣,图然为了发泄而发泄,虽然有时候它会以正当的面目出现于
世间,但它的破坏力与它的创造力一样令人吃惊。而马克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之徒,
他为自己而活,他为个人而战。在任何时代他都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同样是苟活一
生,马克的方式既受到最多的羡慕,也受到最大的鄙视。

    马克的弟弟伊万是个象征色彩更加浓烈的人物,这个先天愚型的饲养员最爱的是
他的猩猩。当德军的飞机连动物园也要炸平的时候他哭泣;当猩猩在“地下世界”莫
名失踪的时候他哭泣;当他作为逆潮流而动的流亡者返回故里,只见到血肉横飞、断
壁残垣的时候他哭泣;当他将哥哥马克打得奄奄一息,重演圣经中该隐和亚伯的悲剧
时他哭泣。只是眼泪已经流干,他只能以自己的身躯为代价撞响这不平世界的绝望丧
钟。

    就像20世纪的中国所发生的巨变一样,我们可以从这部《地下》中发现如此众多
的熟悉事物。三流女明星摇身一变为高干家属,黑道强人成为白道红人,兄弟阋墙自
相残杀,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成了真理,好像只剩下猩猩才目光如炬世事洞明众人皆醉
唯它独醒。

    荒诞的愉悦作用常常使人啼笑皆非。库斯图里卡的幽默感即使在东方的表意系统
中也可以顺利的接受。我觉得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佩塔射杀正在拍摄他英勇事迹的电影
摄制组,因为他误以为这些穿着德军制服的演员就是他苦苦寻觅的阶级敌人。我不由
的钦佩起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摄制主旋律影片的编导和演员,因为他们在进行革
命的文艺创作时还随时面临被地下冒出来的先烈阴魂误杀的危险。

    库斯图里卡不会放弃在影片中浪漫和抒情的机会,婚礼一场是影片的重头戏,从
天而降随风飘舞的新娘徐徐而落,白色的婚纱使人仿佛不再置身于被幽闭的地下世界
,但随着镜头的缓缓拉开,我们看到这一切景象不过是人工制造的假象,虽然如此,
库斯图里卡在这一刻影射了电影的本质和价值,它就是在无趣之中制造有趣,在平凡
之中播撒幻想,并且在我们意识到它是被制造的事物的属性时,仍然能心安理得的会
心微笑。

    一部好电影不是在结尾处结束,而是在结尾时开始。很多著名编导都表达过同一
个意思:他们总是从结尾来构思一部影片,如果没有想好怎样结尾,他们不会去拍摄
一部影片,甚至,往往是一个关于结尾的奇思妙想激发了他们拍摄一部影片的激情。
中国古语曰“上善若水”,种种神仙境界都是宛若水中央、虚无飘渺间。西方人也常
常把他们的理想国乌托邦设置在一个海洋中心的小岛上,由此可见,水的温柔与平静
最符合人类安宁和平的理想。库斯图里卡就在他影片的结尾处制造了一个狂欢的“桃
花源”,这是一片和污浊的大地永远分离的净土,所有死去的和未死的人们全部抛弃
了恩怨情仇,从新像兄弟姐妹一样载歌载舞、互相祝福。有一首著名的歌词说“诗人
们都潜在水底”,库斯图里卡那些潜在水底的圣洁灵魂此刻都浮出水面,在这个希望
的小岛上越行越远,形影远去、歌声渐悄,虽然这个我们对之爱恨交加的世界充满着
不义与不公,但令人欣慰的是,生活于这些不义与不公之间的人类还可以通过荒诞获
得解放。


--
▇▇▇▇▇▇▇▇▇▇▇▇▇▇▇▇▇▇▇▇▇▇▇▇▇▇▇▇▇▇▇▇▇▇▇▇▇▇▇▇
████████████████████████████████████████
████████████████████████████████████████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2.1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