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Ee (恶梦衣裳), 信区: Film
标  题: "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路易斯·布努埃尔(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r 29 12:15:47 2003), 站内信件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


关于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
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
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
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
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
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
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

  始於1920年代,超現實電影運動與文學、繪畫上的超現實主義可謂屬同一源
流,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說的影響,尋求紀錄潛意識的暗流,並由當時一些著名
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如達利、曼·雷〈Man Ray〉與作家介入,主要特徵為反理性、
探索詭譎的領域,且攻詰因果關係。

  超現實電影的風格極為自由,而它的場面調度通常會有超現實繪畫的元素存
在,如《貝殼與牧師》〈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 1928〉中的石柱與
市府廣場則與畫家奇里柯〈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的畫作相呼應,
又如《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 1928〉裡男人手中的螞蟻,靈感來自
於達利的夢境。超現實電影的剪接混合多種手法,如溶入、溶出、連戲或非連戲
剪接,但基本上不會將任何特殊的技巧奉為圭臬。法國超現實主義於1930年後逐
漸沒落,但仍有獨立的超現實主義者繼續創作,著名的布努埃爾即為一例。

  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则不同,他们的作品大都是仅供少数知识分子或专
业人员进行观赏的一些极富有个性化的实验影片。这些充满热情的年轻的先锋派
电影艺术家们,受到塞尚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否定电影的叙事性,主张"无主题"
的影片创作,
  l、"纯电影"的美学实验:法国立体主义画家费尔南·莱谢尔最初从事电影创
作的意图是要以电影的手段来进行他在绘画方面的研究,他在创作中自然地意识
到电影为什么就不能摆脱叙事和演出的梗桔呢?他在《机器的舞蹈》(1923年)的
拍摄中,便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他将日常生活中自然运动的物象,如:钟摆、
女孩儿荡秋千、上楼梯的妇女和活动的木马等等,同以电影手段使之运动起来的
机器零件、橱窗模特儿的腿、商店里的日用品,以及招贴画和报纸的标题等等一
些立体派画家所喜爱的造型物体加以并列,形成了一幕的确富有电影化运动效果
的——机器的舞蹈。由于莱谢尔十分强调纯构图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的对位
处理,因此,影片中一切活动的物像都如同钟摆的节奏运动起来。那些自然物体
成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影像,而人物的运动在失去了她的现实性的
同时,却造成了一种特殊运动的感受方式。莱谢尔曾谈到他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
他是想"创造出常见的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节奏,表现出它们的造型的美。"然
而,事实上正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所指出的那样"他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种
'造型的美'是属于节奏的,而不是属于为节奏所掩盖的物体本身的"。对于电影视
觉节奏的实验,莱谢尔的《机器的舞蹈》无疑是在探索着电影艺术表现的新的领
域。

  抽象主义电影同立体电影一样,是一种纯形式的电影美学探索。法国抽象主
义电影,在20年代初德国抽象主义电影的启发下,尤其接受了抽象主义画家康定
斯基的影响,即否定作品认识社会和表现社会的功能,主张为形式而形式,为艺
术而艺术,从而走上了一条更为极端的"纯电影"的美学道路。法国"纯电影"的倡
导者亨利·希美特拍摄了《纯电影的5分钟》(1926年),他认为:电影可以创造一
种节奏,这种节奏使电影能够从自身获得一种新的力量,以摆脱叙事逻辑和物理
现实,创造出超越现实和难以想象的视觉幻象。谢尔曼·杜拉克为实现"纯电影"
的美学主张,也从印象主义转向抽象主义,投身到实验短片的创作中去。她曾被
肖邦的音乐所启发创作了〈57号唱片》(1928年),也曾被德彪西音乐所启发创作
了《阿拉伯花市》(1929年)。杜拉克认为电影和音乐是有共同点的:即运动只凭
它的节奏和发展就能创造情绪,节奏是由一个物质因素和一种感情因素组成的运
动的发展。她在影片中便以富有视觉节奏的画面与音乐作品节奏之间的相互对应,
创造出了她理想中的"投射在银幕上的视觉交响乐"。抽象主义的电影制作者们,
虽然存在着某些局限和荒谬的地方,但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钦佩的,特别是对
后来人如何分析和考察电影艺术的科学性和现代性是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电影中的超现实性的美学追求,最终
导致超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正如文学和绘画从达达主义演进到超现实主义一样。
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制作者们,在达达主义电影的无逻辑无理性的美学基础上"试
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主要是受弗洛依德的影响,小部分
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
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

  超现实主义成为许多先锋派电影艺术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拍摄的
《贝壳与僧侣》(1927年),路易士·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
加斯东·拉韦尔拍摄的《珍珠项链》(1929年),以及曼·雷伊拍摄的《海之星》
(1929年)等等,都成为这一时期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在这些具有戏剧因素,
但缺少戏剧动作的影片中,爱情成为他们描写梦幻与现实相离异的主要对象。其
中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被看作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影片描写
了一个禁欲而性无能的牧师幻想着和一个先后扮作传教士、将军和监狱看守的情
敌之间为争夺一个女孩儿的故事,然而,影片在以一系列的画面去揭示人物的心
理状态时,却更多地突出了牧师的痛苦和悲哀,而缺少那个时代应有的幽默感,
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兴趣。此后,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萨尔瓦
多·达利参加了剧本的创作),以描写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那一连串的梦境,
从而进入人类潜意识状态的探索,并试图激起观众的内心冲动的影片,才真正引
起人们注意,被视为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典型的代表作品。

  在影片《一条安达鲁狗》中,人物的梦境和潜意识状态,则是由一个个令人
惊怖的恐怖事件和镜头连接起来:男人用剃刀将女人的眼球割开、街道上的一起
车祸、半阴阳人凝视着砍断的手、钢琴上堆放的烂驴肉、企图一次强奸、掌心中
的一窝蚂蚁等等。整部影片充满了暴力、性欲和古怪的幽默,突出了超现实主义
作品不受理性和逻辑支配的特点。在《一条安达鲁狗》的表现形式中,与印象主
义心理叙事和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相比较存在着共同之处,即影片中的景
物和人物都是现实的,他们似乎对那些非现实的几何图形、线条等在胶片上作画
的方式不感兴趣。自然他们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与印象主义心理叙事相比较,影
片的剧情没有任何叙事逻辑可言,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动机也没有任何的心理依据,
一切都是出自于一种原始的无理性的冲动。与克莱尔的《幕间休息》相比较,影
片则失去了那种无忧无虑的轻松感,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是一种杀戮
的绝望而激烈的呼吁",它象征着20年代末青年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现实充满矛盾
情绪的反抗精神。同时,影片还明显地从先锋派电影对于纯节奏形式的探索转向
了对于内容的探索。"这种富于含义的内容显然是属于幻想领域的。说得更精确
一些,那就是要求使幻想不知不觉地变得比我们的感觉世界更真实和更重要"①。
内心现实成为超现实主义者"唯一关心的现实",正如克拉考尔所指出的那样:超
现实主义者"深信内心的现实是远远高出于外部的现实的。因此,它们的首要目
标是通过本能活动、梦境、幻想等等,具体地表现出内心的生活流和它的全部内
容,而毫不借助于故事或任何其他理性的方法。"


  布努艾尔生于1900年2月22日,卒于1983年7月29日,布努艾尔起步于20世纪
20年代的法国巴黎先锋派运动,他的创作生命几乎与现代电影创作的整个历史一
样长久,从最开始的超现实主义杰作《一条安达鲁狗》(1928)和《黄金时代》
(1930)开始,布努艾尔用电影制造了种种梦幻和对现实的讽喻。早期作品与当
时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合作,有浓厚的反叙事意味,充满超现实主义诗意
性质。后来进行类型创作,徜徉在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幻世界之中,体验电影叙事
的多种可能性。他的代表作品有宗教三部曲:《纳萨林》(1958)、《比里迪安
娜》(1961)、《沙漠中的西蒙》(1965)和女性三部曲:《女仆日记》(1963)、
《白日美人》(1966)、《特里斯丹娜》(1970)。在其后期的创作中,已经达
到将超现实主义和叙事体的完美结合,尤以《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银河》、
《自由的幽灵》等片为代表。

  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的路易斯·布努埃尔1900年生于西班牙的卡兰
达。少年时代起,布努埃尔就显露出反叛的个性,他摆脱了父母为他安排的教会
教育,只身前往马德里学习艺术。大学期间,布努埃尔对刚刚兴起的电影产生了
浓厚兴趣,于是就到巴黎电影学院进行专门学习。毕业后不久,布努埃尔为电影
语言探索者、法国导演让·爱普斯坦和马里奥·纳尔帕斯担任助手。

  1928年,在同乡好友画家萨尔多瓦·达利的帮助下,布努埃尔完成了自己的
第一部影片《一条安达鲁狗》,这部电影被认为是二十年代"超现实主义"文化潮
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之作。两年后,布努埃尔再次以
超现实主义风格拍摄了一部以性爱对抗世俗的影片《黄金时代》,其犀利的批判
色彩惹得传统卫道士们的恐慌。三十年代中期,超现实主义运动因几位代表人物
的分裂而告一段落,但布努埃尔电影创作却没有因此停滞不前,他重新审视了超
现实主义与现实生活的脱节问题,回到西班牙拍摄了一部如实反映农民悲惨生活
现状的影片《无粮的土地》。此后,超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结合成为布努埃尔
毕生创作的基点,他的《白日美人》、《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等名作都是这种
风格下演化的经典。

  作为一个激进的无神论者,布努埃尔的作品充满了对宗教体制的腐朽和资产
阶级堕落的无情批判,他因此饱受统治阶级的排斥和迫害。三十年代末期,西班
牙佛朗哥专政上台之后,布努埃尔被迫离开祖国,前往美国纽约工作,几年后定
居墨西哥并在当地拍摄了《被遗忘的人们》、《毁灭天使》等十余部影片。1964
年后,布努埃尔将工作地迁移至电影气氛浓厚的法国,《女仆日记》、《白日美
人》等经典即是这个时期的代表。1976年,七十六岁高龄的布努埃尔重归故土,
在西班牙拍摄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欲望的隐晦目的》,片中妇人缝补血衣的场景
成为影迷至今探讨不清的电影疑团。1983年7月,布努埃尔于墨西哥病逝。


导演主要作品介绍:

1928年:《一条安达鲁狗》
1930年:《黄金时代》(编剧:布努艾尔和达利)
1932年:《无粮的土地》(纪录片,编剧:布努艾尔和皮埃尔·于尼克,摄影:
          埃利·罗泰尔。该片直到1936年才准上映)。
1933-1935年,在马德里担任商业性影片的制片人与导演。
1936-1939年,领导西班牙共和国电影处。
1940-1945年在美国,以后到墨西哥导演影片。
1945年:《大娱乐场》
1949年:《大笨蛋》。
1950年:《坦比戈》,《被遗忘的人们》(编剧:布努艾尔,摄影:费格罗阿)
1951年:《苏珊娜》
1952年:《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根据莫泊桑原作《皮埃尔和让》改编)。
1952年:《升天》
1953年:《粗野汉》(编剧:布努艾尔与阿尔科利扎)。
        《他》(编剧:布努艾尔与阿尔科利扎)
1954年:《鲁滨逊漂流记》(根据笛福原作改编)
1954年:《乘电车旅行的幻想》。
1955年:《呼啸山庄》(编剧:布努艾尔与乌尼克根据勃朗特原作改编)。
        《河流与死亡》。
1956年:《这叫做黎明》(编剧:布努艾尔与让·费雷根据E.罗勃尔斯的小说改编)
1956年:《一个罪犯的生活》
1957年:《死于花园》(编剧:布努艾尔,盖诺,阿尔科利扎根据J.A.拉古尔的小说
          改编)
1958年:《纳萨琳》。
1959年:《埃尔保的热度在升高》
1960年:《少女》。
1961年(在西班牙):《比丽迪安娜》
1962年(在墨西哥):《毁灭天使》。
1964年(在法国):《女仆日记》。
1965年(在墨西哥):《沙漠里的西蒙》。
1967年(在法国):《白日美人》(卡特琳娜·德诺芙主演)。
1968年(在法国):《银河》。
1970年(在西班牙):《特莉斯蒂娜》(根据贝雷斯·加尔多斯的小说改编)。
1972年:《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1977年:《欲望的隐晦目的》

(转载自《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4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