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d (cd), 信区: Film
标  题: Wim Wenders“地球表面的图画”世界巡回摄影展中国展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Feb 17 20:12:22 2004), 站内信件



Wim Wenders“地球表面的图画”世界巡回摄影展中国展
作者: 公子小赖

出处:http://www.xici.net/board/doc.asp?id=35809853&sub=3&doc_old=0

发表日期: 2004-02-17 13:16:52
本版搜索 站内搜索 返回本版 快速返回 友善列印 作者的家

n     世界一流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的首次中国巡回之行


n     有史以来访问中国的最著名世界电影大师


n     此摄影展为2002年全球当代艺术展览参观人数第二位


n     世界当代电影摄影在中国的最高级交流活动: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顶尖
人士齐聚交流。

n     世界当代电影摄影在中国的最大型活动:展期近半年,贯穿全中国最有
影响力的城市


n     世界上少有的有成就的“多元艺术家” :深入电影,建筑,城市,录
象技术,DV发展,时尚,旅游随笔等领域

n     全中国媒体强力关注


2004年2月至5月,世界著名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的世界巡回摄影展“地球表面的
图画”中国站将先后于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联手展出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有成就的“多元艺术家”,文德斯大师本人将首次访问中国及
北京,并出席相关艺术文化交流活动。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
代表。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
的大奖,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20世纪
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1970年代,
受当时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和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
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
漫漫流浪。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
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文德斯电影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籍
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


如果只用导演、作家、摄影家和旅行家来形容维姆.文德斯,就会局限了他的兴趣
和工作范畴。其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知名导演头衔,他的
每一次摄影作品展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自1983年以来,他拍片和旅行时总
带着一架老式全景照相机,记录下对他产生非凡触动的场景。他以独到的感性将镜
头聚焦于美国、古巴的乡村、自然风景;日本的森林和寺庙;以色列的加利利湖滨
;澳大利亚腹地荒漠中的无尽公路;无边的风景在我们眼前展开,地平线把世界划
分成水、地与天;沙漠与山脉以它们的空旷和寂静令我们折服;哈瓦那、休斯顿、
柏林或是耶路撒冷,房屋的立面令我们深深洞察文明的浮浅……


文德斯摄下的景观中总是避免人物的出现,但它们却又注满着“人的在场”这一强
烈感觉,大画幅的图象近乎神奇地拉近观者与风景的距离。在图象的背后,是文德
斯捕捉即逝瞬间的欲望,时间与历史的转瞬即逝、不同地貌的特质都折射出艺术家
的想象力。每一幅历经时光冲刷而老旧的风景,在使单个瞬间变为永恒的同时,也
映射着文明的演变。与运动的影象不同,摄影使文德斯能够给图象背景以与前景同
样的重要性。即便是在系列作品中,每一幅照片都自成一体,无须前后而创造着自
己的语境。简言之,它们是文德斯对无名景观的,发自直觉的存在主义诠释。


在摄影器材愈见先进,而且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的今天,维姆.文德斯的摄影作品
依然是真实的、纯朴的,毫无花哨造作之感。他认为,摄影作品的精髓不是电脑做
出来的,而是靠两只手端着相机捕捉到的。他使用6X7cm彩色底片,或者是6X17cm
的全景式彩色底片,这些高分辨率的大规格底片既能做全景式的摄影,又能分辨细
微到如霜花般的细节。


无论是旷野还是街景,无论照片中有无人物,悬挂在我们面前的都是真实的、自然
的记录,没有任何所谓的“艺术加工”,更没有当下甚为流行的“摆拍”。照片中
体现出的所有艺术价值完全来自于照片的摄制者在按下快门时的感情投入。


自1986年至今,文德斯在欧洲、美国、日本举办了多次不同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并
曾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
界一流的博物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摄影艺术家。


《地球表面的图画》摄影展首次于2001年在柏林国家博物馆汉堡火车站现代艺术馆
第一次展出,2002年6月25日--10月1日于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
馆(Guggenheim Bilbao Spain)展出,开展期间创下2002年全球当代艺术展览日
均参观人数第二位的纪录: (每日3,066 –总共: 291,268), 仅逊于纽约MoMA的
Gerhard Richter回顾展 (每日4,020 – 总计: 333,695)。


《地球表面的图画》摄影展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追寻之旅。当作者回顾20年来的摄影
作品,他感觉“地球其实是一个奇怪的不为人知的地方。” 维姆.文德斯把他的
作品集起名为“地球表面的图画”,以此强调它们是一个几乎全无人类的,从远处
观看的自然或人造世界。我们看到的是地貌和城市,建筑与自然——拍摄自美国、
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古巴和德国。它们不仅照亮了“地球表面”的多种伪装
,也见证了文德斯沉思和惊奇的凝视。


摄影作品尺寸巨大,作品均系标准相纸印制的巨幅照片,及至幅长四米,风格雄厚
超然,如同超越时间的绘画。所有照片均配以文笔及深度俱佳的说明文字,渗透文
德斯对世界的爱心和沉静观察,观者会发现体会艺术世界和生活空间的全新角度。


展出的37幅作品大体上可分成6部分:
  第一部分:198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包括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
那州)“不为人注意的建筑与场所”,6幅;
  第二部分:1988年,澳大利亚“无可穷尽的荒芜内陆”,6幅;
  第三部分:1998年,哈瓦那“逝去的辉煌”,4幅;
  第四部分:2000年,日本“寂静的寺院”,6幅;
  第五部分:2000年,美国蒙大拿州“被遗弃的建筑与场所”,4幅;
  第六部分:2001年,纽约世贸废墟“令人心悸的爆心投影点”,5幅。
  此外还有三幅单张:一幅是1992年在柏林拍摄的“苏联军人”,一幅是2001年
在多特蒙德(德国城市)拍摄的“音乐会之后”,一幅是2001年在德克萨斯州拍摄
的“锁门的店主”。


123 页图文并茂的摄影展览图册  《地球表面的图画》不仅是摄影家拍摄的世界肖
像,同时也是摄影家自己的肖像,反射出摄影家对世界的见解和理解。附有德国柏
林国家博物馆馆长Peter-Klaus Schuster对此世界级展览的珍贵文字资料。


最新思想结晶的文德斯书籍也将中文系列出版。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评价文德斯的
文集:“文德斯是超然的魔术师。”除了电影领域,文德斯带领读者还深入到建筑
,城市,录象技术,DV发展,时尚,旅游随笔等领域。此次推出的文德斯的心爱之
作:《一次》和饱含细致洞察力的日记《我和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可以让人体
会到文德斯在平常生活中的生命力和灵感,以及令人难忘和惊讶的的文笔。我们希
望以此作为整个活动的点睛之笔,加深观者在视觉和思想上的理解。


作为文德斯大型中国巡回展的最后一部分,是他近年电影作品(英文字幕,DVD)
的观摩展:

剧情片:

1.    《德州巴黎》PARIS, TEXAS (1983)
获法国戛纳电影节奖金棕榈大奖;英国电影科学院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银奖
(制作);法国电影评论大奖

2.    《柏林苍穹下》WINGS OF DESIRE (1987)
获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金奖(导演)
;洛杉矶影评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纽约影评人奖(摄影)

3.    《咫尺天涯》FARAWAY, SO CLOSE! (1993)
获法国戛纳电影节奖评审团大奖;巴伐利亚电影奖(导演)

4.    《美国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 (1977)
德国电影金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5.    《暴力启示录》END OF VIOLENCE (1997)
德国电影金奖(导演)

6.    《百万美元大酒店》MILLION DOLLAR HOTEL (2000)
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评审团大奖


纪录片:

7.    《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8)
获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纽约影评人奖;洛杉叽影评奖;爱丁堡国际电影节
观众奖;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大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8.    《水上的闪电》LIGHTNING OVER WATER (1980)
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9.    《科隆颂诗/ BAP Film》ODE TO COLOGNE (2002)
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特别放映,2002年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2002年圣
保罗国际电影节,2002年鹿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展览评论

彼得-克劳斯.舒斯特 (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馆长):

……维姆.文德斯的“地球表面”系列摄影,无论它本身还是集纳的方式,都站在
欧洲认知历史的另一端。比起现代图像媒体的手段,文德斯的老式全景相机堪称化
石级了。相对后者的视觉全景欲望,前者是以对立的身份出现的。在过去,几乎过
量的努力付诸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多个真实,希望以此提供更有力的世界认知;视频
技术的发展几乎以准民主的方式地侵蚀所有题材,不管这个题材是多么遥远。而拜
超级现代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所赐,现在的认知能够以任何方式在视觉上重建仿造
“真实”。

……维姆.文德斯认为图像制造者必须时时不息地保持一种敏感:一种“直到世界
尽头”的旅程愿望——就像他的电影片名说的那样。生活如同穿过无家可归者的公
路电影,如同永久的“向未知之地的出发”,通向流浪者的状态。对流浪者来说哪
里都是异地,他们拥有更高的洞察视角。维姆.文德斯是个充满热情的都市人——
“我为城市疯狂”。但是他承认在每次为一部新电影选景的旅行中,令自己着迷的
图景恰恰都与城市相背离,也就是荒漠:“我得说我现在同样喜欢空旷的景致,比
如沙漠,谈论这两个相对的极端也许倒是某种公平,这两者之间出现了某种东西,
城市景致有时候确实接壤于荒漠景观。”

……这本“地球表面的图画”图册中集合的维姆.文德斯作品全部精确地体现了这
样的视觉体验。有劳万能的全球文明,在维姆.文德斯的照片里,如尼可.哈提耶
所详细描述,城市成了掏空的沙漠,而沙漠遗弃了这个孤立的全球文明郊区。在加
埃特纳全景绘画的时代,工业化刚刚开始,城市带着乐观的生命力向周围的大自然
扩张。在维姆.文德斯的摄影照片里,自然还击了。荒漠又一次站在了城市文明的
尽头。所有事物开始变形为宏大空阔的荒漠景观,人类或多或少地撤退,而自然再
次占了文明的上风。这些照片里少有人类,文明的印记退居其次,交通标志、广告
牌(完成了它们所含的许诺),都是人类曾在此处的证据。一个无休止的旅行者在
城市文明尽头拍下的地球表面照片,同时也是对地球表面缺席的人类之考古学贡献
。在这些崭新的城市荒漠中,只剩孩童的游戏玩耍形成生活尚存乐趣的信号——代
表一个几乎灭绝或孤独的物种。

……拯救照片的是故事,不管是主观观看悟到的故事,还是难解复杂、藏在照片背
后只有可见开端的故事。这一思路产生的图像诗学背景,是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时
维姆.文德斯的经历,当时他正在澳大利亚沙漠中:“那儿的沙漠里当然没有电视
,因此看不到柏林的哪怕一幅画面。我们有的只剩卫星电话,要接通一次还特别困
难,有几张传真来的照片,根本看不清。我无法知道更多。我只能设想这一切的发
生过程,像以往的历史一样……这种体验很特别。比起洪水般的照片冲刷整个德国
,每个人都数千遍地看到那些影像,我必须在我内心的眼睛之前绘出一切。这种情
况下的理解更加内省,反而很好。或许我应该说,能这样做真是够幸运……”

……在摄影的尽头,总是影像制造者内心的眼睛使一个城市独有的历史和它高度生
动鲜明的外观,在空旷的荒漠中呈现出清晰的影像。正是摄影师所持的内在视角为
照片注入它们的真相。这一概念,维姆.文德斯相信同样适用于电影、摄影——和
观众。维姆.文德斯同时也在追随洪堡的理念:只有亲历遥远的世界并近观之,才
能即便身在遥远,也看见它近在指掌的模样。


维姆.文德斯语录


“我爱城市!但有时候你必须离开它,从远处观望它,发现你喜欢它什么。我熟悉
美国与澳洲的荒漠景观,时不时地,你在沙漠中会偶遇文明的碎片:一幢房子,一
段从前的公路,一截旧铁轨甚至荒废的加油站或汽车旅馆。某种程度上,这种体会
与你在城市中进入一块空地时的体会是相反的。城市中的无人空地,就像是把城市
环境放进了透视图,让它在另一种布光下呈现,隐去了令人厌腻的细节;而突然出
现于荒漠的文明残迹和废墟,却只使荒漠显得更加空旷寂寥。”


“每幅照片都提示着我们向死而生的命运,每幅照片都涉及我们的生与死。”

“我希望我的生活能不停的在好莱坞电影中转场,因为里面的塑料英雄们从不深切
的感到任何痛苦”。

“观看是一种置身于世界的行为,而思考则是与世界保持距离的手段。”

“在看这组照片之前,你要感觉它们正在向你走过来,正在向你呼唤。景物摄影照
片有时就像垂死的老人,在告诉你有关它们的故事……”



媒体评论


《明镜》周刊


“文德斯是超然的魔术师。”


《纽约时报》


……Still he travels in search of the stories that places have to tell
and the dwindling evidence of reality in the face of the image
onslaught. At the end of his film "Reverse Angle" is a prescient quote
from Cezanne: "Everything is about to disappear. You've got to hurry
up, if you still want to see things." Mr. Wenders added a line to Ce
zanne: "I hope it's not too late."


二. 机构
主办单位: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策展人:陈泱,崔峤)
上海美术馆 (策展人:江梅,崔峤)
广东美术馆 (策展人:郭小彦,崔峤)




协办单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北京大使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读书》杂志


赞助:


德国宝马集团(中国)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到展嘉宾:


维姆.文德斯 及夫人


德国驻华大使


上海及广州德国使馆总领事


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td>



--
Life finds a way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16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