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ightmare (平静。), 信区: Film
标  题: 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明暗风景线(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Feb 21 23:16:27 2004), 站内信件


  2000年,当许多中国武侠影迷们还在徐克那充满电脑制作和漫画故事的花哨影象中
寻找感觉时,另一部武侠片,李安的《卧虎藏龙》悄然走进了国际市场,在不被许多专
业人士看好的情况下,稳步控制北美票房,征服了全球奖,最终成为夺得奥斯卡奖的第
一部华语影片,别忘了,这是在优秀电影《黑暗中的舞者》的强有力竞争下完成的壮举
。突如其来的胜利令专业人士大跌眼镜,令中国观众大喜过望,同时也使李安的班底措
手不及。由于这个事件发生在新旧世纪的接合点上,自然也就被历史赋予了某种不同寻
常的意义和位置。由于这部成功的电影是出自台湾导演之手,欣喜之余,中国大陆的观
众自然也就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国内的导演,希望同样的惊喜也发生在他们的身上。然而
,遗憾的是,中国电影在新世纪伊始的几个年份里,并没有太多闪亮的东西。《英雄》
的炒作和入围奥斯卡,给大众的期待起到一种催春壮阳的作用,与电影界的现状,与市
场的低迷都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非逻辑性的文化现实比过去任何时候都使评论家的梳
理变得困难。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的导演群自从被专业影评家的断代以后,中国电影便形成了一
个非常方便实用的叙述链条,电影导演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基本都可以根据其年龄和
大致风格进行分类,找到归属,对号入座,济济一堂,貌似一个百家争鸣的艺术群体。
冯小刚曾经在一次电影节上一半是调侃一半是认真的说,第四代原来是中国电影殿堂里
的堂主,他们堵住大门不让任何人进来,后来哗的一声,没想到第五代破窗而入,接着
第六代又从地底下呼地一声冒了出来。而他表面上谦虚说不能跟张艺谋一起列队,而应
该是另起炉灶的个体户,这个炉灶就是票房。这个比喻确实很能生动地说明90年代中国
的影坛气象。

  电影界里新世纪帷幕的拉开是非常拖泥带水的,电影人中出现的对电影的背弃也好
,商业化的转向也好,个人风格颠覆也好,与其说是源自于内心的艺术需要,毋宁说外
部强加的成分大些。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交错和缠绕当中,格局上的变化在不紧不慢地发
生,指向和变数同时孕有的各种现象透过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等多方位的渠道一点一点
的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以下所列举的现象,或许能提供一些中国电影通向重大意义的
蛛丝马迹。

  第一,在电视剧热潮中,探索型艺术电影已成旧日黄花

  探索型艺术电影是八十年代中国电影里曾红火过一时,有些探索电影造就了后来的
潮流,如《黄土地》,也有一些始于与探索止于探索的片子,成为匆匆过客,几乎不能
给历史留下任何痕迹。到九十年代,仍有一些导演敢于拍这类电影去接受市场的淘选,
尽管这种淘选已经变得有点残酷。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纯粹意义上的探索型艺术电影销
声匿迹,就连第六代导演都变得小心翼翼。大家都玩不起了。不知道这对电影界是幸事
还是不幸?也不知道失去了它而感到寂寞的人会有多少?行色匆匆的时代容不得你去仔
细思考这些问题。回过神来,曾经的艺术殉道者们已经在电视剧的领域里开始了他们第
二次艺术生涯。张军钊,这个当年拍《一个和八个》而差点成为第五代领军人物的导演
跑去拍具有强烈纪实档案风格的女性犯罪电视剧《红蜘蛛》,其镜头语言和业余群众演
员的妙用与第六代的风格一脉相传,这部电视剧还催生了后面纪实刑事题材的电视剧群
,包括《征服》《命案十三宗》等。此外,李少红拍《橘子红了》,管虎拍《绝对控制
》,滕文骥拍《书香门第》,吴子牛拍《天下粮仓》,陈凯歌拍《吕布与貂禅》,黄健
中拍《笑傲江湖》等等,枚不胜举。(当然,也有逆其道而行的个案,比如说一直拍电
视剧的张一白执导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郑凯南当年在深圳万科的资助下与杨丽
萍合作拍摄了艺术探索片《兰陵王》,结果票房一塌糊涂,给公司惹下一身的债务。前
年由于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改编成电视剧而大获成功,接下来是改编《林海雪原》
,她选题的目光非常独到,在既迎合政府取向又保持品位的问题上取得平衡,也找到了
属于自己的定位。再火一把的话,没准改编王的美称要落在她的头上。从某种意义上说
,由于电视剧的风险率低于电影和市场操作的相对简易,拍电视剧使电影导演更容易获
得资金,电视剧市场因而成了许多电影导演的避难所,不管他们是否对电影事业仍存有
多少割舍不去的眷恋,在电视剧的影象营构中,他们获得了与电影相近似的心灵慰籍,
经济上获得了温存的机会,也暂时远避了电影这个某种意义上说是高风险行业逼迫下的
生存焦虑。不可否认,由于这些人的参与,中国的电视剧在近几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市场
认同和繁荣,这种繁荣同时也折射了大陆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一明一暗,构成了中国影
象中一道非常奇特的风景线。

  第二,第四代导演电影作品的集体缺席

  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两谢”,谢晋和谢飞,关于谢晋的媒体报道很多,今天拍这个
明天拍那个的,光打雷不下雨,自《鸦片战争》后再也看不到他的其他作品。谢飞除了
偶尔在电影节里露露脸,要不是最近在感染非典的事引起社会的关注,恐怕很难再被人
提起。回国后的吴天明更是磕磕碰碰,经历了被西影辞退的风波,最近在海尔集团的赞
助下勉强拍出了一部可能是第四代硕果仅存的电影《首席执行官》,这部没有什么影响
力的电影,不去留意谁也想不到是吴天明的作品。滕文骥据说在培养他儿子当导演,自
己转拍电视剧,这个当年在第四代中先锋意识颇强的导演最近叫板冯小刚一事,招来了
“炒作自己”的劣评。然而,这似乎也成为第四代中唯一有点中气的声音了。至于其他
的名导们,大都只能享受在一些电影节和艺术节里被后辈和主持人尊敬地称为“老师”
“评委”“老一辈艺术家”的待遇。无须忌言,第四代这群几乎终生都在用影象演绎主
流意识形态的导演们,一生中经历不少的坎坷和风波,确实已经老迈了,但应该还不至
于到无所作为的地步。国际上的许多大导演年近古稀甚至到临死前还在拍片,今年凭《
钢琴师》获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罗曼.波兰斯基的年龄是六十九岁,黑泽明在死前仍
没忘记交代由谁来接导《雨停》,还有中了风的大岛渚,瘫在轮椅上还在对演员们吆喝
。当然,中外导演的处境各不相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有票房号召力
不够,资金来源,等等,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是他们没有把握好在新潮流冲击下自己
艺术观转型的问题。就拿谢老的《鸦片战争》来说,当时那么多的资金(有一亿多人民
币吧),那么多两岸三地的大腕都来加盟,许鞍华当副导,政府大力支持,我曾热切地
期待能展现当时那种宏大的历史画卷,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叙事结构单一,镜头语言平
板,整个创作思路还是没脱离以前那种体制内电影的框架。第四代中最靠近第五代的该
数谢飞和黄健中,谢飞在非典过后能否有新作品问世还是个未知数。黄健中在98年拍完
《过年》后就跟电影绝了缘似的,为央视拍了一系列电视剧,最近有在跟《追捕》《人
证》的日本导演佐藤纯弥合作新电视剧,第四代中似乎也只有他还在试图证明点什么,
其他人再也列举不出来了。当然,现在就为整个第四代的艺术生命打上休止符可能还是
为时过早。但长时间的集体缺席而得不到媒体和社会的应有关注,这的确是件可悲的事
情。

  第三,大制作和小制作的极端分化

  投资过亿的国产大制作电影其实也就两年出一部左右,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哪些影
片。而小制作多半是指那些一两百万甚至才几十万的投资。在这里面第六代的独立电影
居多数。大投资的电影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宣传,小电影则通过到国外参展来获得变相
宣传的模式,这也是张艺谋当年走过的路,名人效应,加上低成本,操作得成功极可能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但其中很少是有商业目的的,多半的导演哪怕得过奖后仍
然徘徊在边缘上,他们也愿意这样做,因为比较年轻,等得起,这是为将来打基础。反
倒是不大不小的电影最难找到生存的空间。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逆市而行重拳出击搞超
大制作,只有第五代的导演才拥有这个资本。这个活儿就目前看非张艺谋莫属。老谋子
得益于80年代崛起的人文反思运动和寻根文化的登场,驰骋影坛二十多年,屡次得奖,
不管在名气上,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还是在资金和资金渠道上,形成了别人所没有,结
构极为合理均衡的丰厚资源积累。尤其是执导申奥片的成功,使他更加牢牢掌握了中国
主流电影的话语权,在电影市场严重衰竭的时候,不乏商才的他深谙“高风险高回报”
的商业原理,强烈地意识到把二十多年积累转换成商业效益的机会到了,积压多年并且
已经大幅度升值了的股票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就看具体如何抛售套现了。于是,那
部酝酿已久的《英雄》就这样应运而生。武侠的世界,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空间里最大
的休闲广场,中国人不管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也好,为了宣泄感情也好,只有在这个广
场上才能找到意淫式的自由和快乐,好比日本人的时代剧和美国人的西部剧。立意于用
大漠黄沙的宏大意境去超越江南丝竹情调的《卧虎藏龙》,张艺谋开始了《英雄》的拍
摄。好莱坞模式的高科技运用,促成了张艺谋一次唯效果主义的肆意游走,同时也把他
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接受各种尖酸刻辣言辞的彻底烤笞。从张艺谋个人而言,可
能想了却当年《古今大战兵马俑》那未了却的秦代幽思,也是他作为陕西人对故土的历
史自觉。秦始皇这个题材,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同时也像宇宙的黑洞一样,吞噬了许多
导演的精力和才华,《秦颂》的周晓文,《荆柯刺秦王》的陈凯歌,几乎都成为了牺牲
品。秦的历史,离我们那么久远,能留给今天看得到的,大概也就是出土的兵马佣和《
史记》中一些记载。极其有限的遗存也制约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为什么现在的清剧能编
写得游刃有余?这绝对跟史料的齐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从这里面剥脱出来,只有
靠一些符号化的组合和形式化的夸张才能掩饰内在的匮乏,这点张艺谋跟新生代作家的
李冯想到一路去了,即使他们开始不一定刻意这样去做,但要完成作品也只能这样做。
于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人的名字符号化,场景符号化,颜色符号化,甚至连“风”的吼
声也符号化了。更致命的是,张艺谋掉进了他认为可以绝倒世人的精美画面里出不来,
电影也失去了种起码的流动性。再美的东西过分就可能变成了腻,张艺谋的无法割爱导
致了电影的又一败笔。《英雄》之前,香港影星杨紫琼和鲍德熹曾挟带着《卧虎藏龙》
获奖后的余威,拍摄了号称投入了巨资的超级大烂片《天脉传奇》,在中国的电影市场
进行了旋风式的炒作,据说票房是赚到了,但大陆观众的口味着实给涮了一把。这件事
情同时也反映了国内电影市场再怎么疲软,也有经不起用钞票堆起来炒作的兴奋神经。
老谋子对此当然了然于胸,至于他后来在宣传《英雄》的一系列组合拳式的炒作手法,
可以说成为将来的电影人谱写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商业操作教科书。

  第四,第五代电影整体渐显溃散之兆

  由于定义上的不同,有人认为第五代的电影始于《一个和八个》,终结于《红高
粱》。更多人则把第五代导演看成是传播人文精神的化身。然而,时间背叛了人们的这
些期待。目前第五代导演面临的,是盛名和市场双重逼迫下的窘境和尴尬。如果由第五
代张设的带有80年代色彩的人文主义这个盛宴迟早或者已经散尽的话,第五代的这个概
念除了给批评家提供一些梳理上的方便以外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在当今严峻的市场
面前,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张艺谋那样把压力化为巨大的商机,陈凯歌也试图想在自我颠
覆中寻找某种可能性。他自从在电视剧《吕布与貂禅》结成了夫妻挡以后又呕心沥血打
造了温情主义力作《与你在一起》,无独有偶,其主题跟《英雄》一样,讲述了“放弃”
的重要性,所不同的是目的,《英雄》为的是所谓的“天下”,而《与你在一起》的主
人公是放弃成功选择了爱。大凡这些名导,胸臆间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辉煌过后
,总想拍一部简单而朴素的悲情故事来赚取观众的眼泪。殊不知,拍这种片子的难度绝
不亚于《红高粱》《霸王别姬》,几年前的张艺谋也是出自于这么一个动机,拍出了部
劣评如潮的《幸福时光》。这次的《与你在一起》的结果跟《幸福时光》相比,可能还
稍微好点,主要是王志文在里面的表演很值得称道,其氛围令人想起日本作家夏目漱石
小说《我是猫》里的先生。虽然观众欢迎陈凯歌回归到这么一个平民路线来,当年《荆
轲刺秦》所造成的陈与媒体间的紧张关系也因此缓和下来,但所有这一切仍然无法掩饰
这部作品的平庸。另外,田壮壮翻拍了《小城之春》,据他本人说,他把原作的每个镜
头都仔细观摩数十次,感觉到好象费穆一旁言传身教似的,总之,这个被誉为第六代的
教父,曾经豪言自己的电影是为下个世纪的人拍的人物,在这部电影拍摄中的言行却显
得谦逊有余而野心不足。本来改编的目的旨在超越,没有超越,这种改编就失去了价值
。这部电影一出来,反应犹如死水一般沉寂,田壮壮连自己过去的作品都没超越,更不
用说超越费穆了。第五代中要不是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我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极为
重要的作品撑足了脸面,人们一定会质疑起他们的底气来。《鬼子来了》之所以了不起
,是完成了一次黑泽明精神对中国电影空白的填补。敢于冒市场风险在这种黑白影象里
去捕捉历史真实的,当今影坛里,只有姜文一人。虽然结果证明了他的运作是失败的,
同时也证明了他的才气和艺术个性。他对黑泽明精神的师承决不像《英雄》那样停留在
对马蹄声碎,尘烟滚滚,军旗猎猎等大场面的简单模仿,而是体现在角色的风貌气质服
饰台词口音等几乎是全方位的历史再现。就连他对培养演员时代感的那种“腌制”训练
也是黑泽明式的。在这个电影里,我们看到人性中“善”与“恶”的激烈碰撞并毫不留
情地撕碎了我们的感情记忆,冷冷的镜头语言展示了新写实主义的魅力。一个老实巴脚
的北方农民,从无法杀人,到不顾一切地杀人,到最后自己被杀。特定的历史现实居然
可以这样改变一个人并轻而易举地将他送上不归之途。一次三更的敲窗声就那么决定了
全村人的命运。当无知的善良村民被野兽般的日军屠杀的时候,上帝又在哪里?我们所
感受的灵魂上的巨大震撼是无法估量的。也许,问题坏就坏在镜头的“冷”上,那人头
落地的令人窒息的结尾几乎使给所有观众憋在胸口的恶气无法舒泄,人们看不到《红高
粱》结尾血染长空的悲壮,换来的只是马大山头颅的一丝讥笑。这个电影被禁 ,我想
多半是跟这个有悖于官方提倡的民族主义弘扬方式的情节处理有关。面对民族受难时刻
那种冷眼旁观的摄影姿态,延伸了《红高粱》中扒皮镜头的一些内容,也随时会使普通
观众从对姜文的不理解上升为道义上的审判。《鬼子来了》封镜于上个世纪,按理说应
该过去式了,但它从拍好经过几年后仍没被解禁,证明它作为发生的事件仍没结束,正
如许多第六代的地下作品一样,若干年以后才被陆续摆上桌面,为人们所认知。这是中
国电影里很特殊的现象,好比是今天看到的夜空中的星星,那都是多少亿光年前发生的
事件,而在我们的眼里,它确是“正在发生”的现在进行时。如果一部作品的完成必须
是以进入电影院才算是终结的话,那中国电影的仓库里一定摆放着很多的半成品。没有
了它们,整个历史的画图也许就无法组拼。

  第五,第六代徘徊于边缘的姿态没有根本上的转变,在世俗化的环境中拒绝成长的
意味浓厚

  尽管第六代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尽管早已结束了地下拍片的局面,尽管主流的
大门对他们不是拒绝而是欢迎的,但他们依然在高度警戒中坚持与主流保持距离的独立
电影的姿态,依然奉行着自己圈内的一些类似法国戈达尔“拍电影,就是写作”的艺术
准则,有时似乎也满足自己成为评论家和沙龙间的谈资这么一种左岸式的优雅状态。对
于他们,名门之后的田壮壮利用自己在北影厂的影响力,用心良苦地把这帮北京的哥儿
们紧紧团结在北影厂的周围,从制片,融资到发行,提供了种种方便,旨在把他们打造
成中国电影的未来担当者,事实上不光田壮壮一个人这样做,姜文,冯小刚,焦雄屏,
王朔也都对这群人鼎力相助过,这点从姜文出演陆川的《寻枪》,冯小刚监制并客串路
学长的《卡拉是条狗》,焦雄屏协助王小帅拍摄《十七岁的自行车》就可以看出。凡是
这些大哥大姐们的参与的影片基本都可以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第六代电影包含的元素
比较复杂,其中以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最为明显,黑泽明,北野武,今村昌平,伊朗的阿
巴斯,侯孝贤,杨德昌,你不用花很大工夫就能找到这些影子,唯独没有好莱坞的。关
于他们,研究的论文很多,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含有了许多可供研究的形而上理论的元
素。在论文当中,有的把他们界定为“新城市主义”,有的说他们是“稚弱的文化实践
”,也有的说是中国“新浪潮”电影,这些都对,在目前全球化浪潮的历史条件下,可
能说他们推行的是非好莱坞化会更加符合他们自己的本意。面对席卷全球的美国强势文
化代表的好莱坞商业电影,他们要实现地下运动以来的第二次突围,坚持某种独立姿态
,那就必然动用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资源,再加上一些好莱坞以外电影元素的合理
组拼。第六代确实给中国电影带了新的气象,但这种新气象并没有引发出大气象。他们
这个代群的电影风格比其他第四第五代更容易得到形式上的辨认,如低成本,群众业余
演员的担纲(如贾樟柯的《小武》章明的《巫山云雨》),保留生活粗砺的原始质感,
台词方言化(陆川的《寻枪》),普遍的画面近镜头偏多,采光明暗对比强烈,很少采
用传统的一环扣一环的因果推进式叙事方式。只注重个人化的镜像写作,摒弃表现重大
背景的社会历史题材(娄烨最近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紫蝴蝶》是个例外,可能也
是个开始突变的信号),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遵循着法国新浪潮的“优质电影”制片
方式的结果。《小武》里面长达一分钟左右的男性生殖器的暴露镜头,可以说是中国电
影史上零的突破。第六代的长处在于非常清楚哪些东西不该拍,有时候这点比清楚哪些
该拍更重要。但由于是旨在截取生活流程中的随意一段来展示,所以许多片子给人的感
觉是意义指向不明确,结尾不了了之,或者说结束得突然。这也是经常被许多普通观众
所挑剔的毛病之一。最近有一部作品《开往春天的地铁》,海报是浸泡在法国式浴盆中
无力的青年男女,在强光下身体紧紧缠绕在一起。在被好莱坞大片所控制的中国电影院
里,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新浪潮标识的张扬。但这部电影的内容,感觉多少向大众的趣
味靠近了一步。有些地方还显露出导演张一白进一步突破的野心,他不但在该片的心理
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任意变幻中照样完成一次流畅的演绎,而且还首次大胆地应用了戏剧
舞台上角色面对观众独白的手法来丰富叙事层次。另外,上面所提到的台词方言化也是
改造中国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一直以来,在普及普通话的名下,国产电影那种对
演员和台词字正腔圆的要求恰恰抹杀了许多地方文化的个性和特色,我是看了侯孝贤《
童年往事》才第一次想到方言对电影的重要性,国产电影中方言被第一次激活是在哪部
电影有待考究,但在第六代电影里,方言的运用大大地强化了作品个性这是个不争的事
实。顺提一下,曾获过金鸡奖的电影《美丽的大脚》整个片的灵魂几乎全在于倪萍那土
得掉渣的西北方言。不难预测,未来的中国电影里,方言将成为银幕里的另一个重要的
角色。从大众的角度出发,第六代有点像影子武士一样,只出现在影评和某些电影节的
报道文字之中,除了去买盗版碟,否则真正看到他们作品的机会并不多。这中间横亘着
市场机制的无情。这种隔河相望的状态也透视着中国电影的无奈和焦虑。第六代作为蕴
藏未来中国电影的各种可能性的板快而倍受注目是个事实,至今为止未出现一部重量级
的代表作也是个事实,在这个两个事实面前,我不禁设问:通过固守新浪潮的法国模式
去对抗好莱坞能打拼出一条敞亮的商业大道吗?

  戈达尔说拍电影就是写作,黑泽明说看电影就是做一场梦,写作需要的是阅读者,
而梦者需要的则是一次欢愉的游历。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用一个方正的镜头去表现出无数
种妖娆的人间景象,在这里面,不管阅读者还是梦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到自
己的投影。面对着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你是阅读者,抑或是梦者,我们每个人的表态,
极将可能成为今后中国电影变化的重要依据。

发布日期:2004-02-20

来源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


                 ECM里面大多是疯子...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4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