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nyu (linyu), 信区: Film
标  题: 当路易马勒遇见爱伦坡(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Feb 24 23:43:27 2004), 站内信件

当路易马勒遇见爱伦坡

网易娱乐 桌紫



   几年以前的一个下午,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爱伦坡。那时候,我对这个人
一无所知。本来只是闲极无聊,看小说来打发时间,却撞到了离奇的故事与诡谲
的文字,这让我激动得夜不能寐。其实只是一本小册子,老旧非常,收录了爱伦
坡十余个短篇。当时的我,对十九世纪外国作家的作品很有一些偏见,认为它们
中有太多无关痛痒的大段景物描写和一些让如我一样的读者无法掘动其语言神经
的苍白对话。这种认识就这样止于爱伦坡。他书中的爱情、忧郁、迷离、死亡、
幻灭和伤悼,如此贴合地映衬了当时某种关于年轻的灰色悸动,也让人对那一种
鬼魅般的才华心悦诚服地仰望。

  记得当时有一篇小说叫做《黑猫》,讲的是一个人仇视猫,打猫的同时也打
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后他将妻子砌入地窖墙内。当警察来搜查的时候,一无所获。
杀人者得意忘形,敲击起地窖的墙壁,却引出了墙壁里一只猫的惨叫从而落入
法网。后来看到王小波也有一篇叫做《猫》的早期作品,想来灵感亦应是来源于
此。除了这篇《黑猫》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该是《威廉·威尔逊》。它的故事
并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甚而有些枯燥,但读完那一刻却叫人震撼非常。小说最后
一句“你多么干净利落的杀死了你自己”,至今想来,让人依然如过电般的麻痹。

  后来知道,早在1968年,法国电影大导路易·马勒就已经将爱伦坡的《威廉
·威尔逊》以短片形式搬上银幕。当时总片名取为《勾魂摄魄》(Spirits of
the Dead),还包括了爱伦坡的另两个短篇,分别由罗杰·瓦迪姆和费里尼导演
。与《威廉·威尔逊》相比,另外的《门泽哲斯坦》(Metzengerstein)和《该死
的托比》(Toby Dammit)无所不用其极的渲染了爱伦坡小说中的诡异和奢华,虽
拍出了迷离死气,却缺少了直指人心的东西。路易·马勒的选题,会让所有愿意
看到平实中绽放力度的人心有戚戚。

  故事的主人公威廉·威尔逊是一个多行不义的坏小子,从小到大,从活着到
死亡。每在他做坏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同等样貌的人出来干预,
弄得他气急败坏。在爱伦坡的小说中,充斥了威廉·威尔逊的大段心理描写,他
基本上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过去的故事,而且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马勒的难题在
于如何将那些芜杂的心理描写付之于影像。

  电影开场,路易·马勒虚构了威廉·威尔逊跑向教堂,强硬的拉住神父忏悔
一幕。而后又将爱伦坡小说中威廉·威尔逊成长中并没有写到的两个故事虚构出
来。其一,小学时威尔逊对异己小孩施加体罚,同名威尔逊向他抛掷雪球与他相
抗;其二,长大后威尔逊在医学院学习时要给一个女人做活体解剖,同样的同名
威尔逊到场,救下了女人。而这些在小说中并没有被涉及到,但它的效果无疑已
经达到,即是勾勒出了威廉·威尔逊这样一个恣意妄为的恶棍形象,同时也凸现
了那个影子般的同名威尔逊的正义。

  在小说中有大篇幅描写,电影也大肆铺排的,是威尔逊赌博出千一段。而马
勒依然有自己的改动,那就是将小说中的被骗男子改成了女人,将碧姬·巴铎这
样的一个尤物,安置在了威廉·威尔逊的饰演者阿兰·德龙面前。这也许是马勒
的商业头脑的体现。而这一段,恰恰也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人物之间的动
作、眼神、或喜或憾的表情,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阿兰·德龙,在我们心中已
经经典得苍白的佐罗形象,在那一刻被他所表现出来的乖张和神经质击打得土崩
瓦解。

  当然影片中那场骗局自然又被那个威尔逊揭穿了,于是两个威尔逊开始了一
场决斗。最终恶棍威尔逊用尖刀偷袭成功……教堂中威尔逊陈述、忏悔完毕便飞
身登上楼顶,如一片树叶飘落下去。而当众人翻转过他的尸体,胸口却插着一把
尖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两个威尔逊的死法竟然殊途同归。

  路易·马勒将故事分为六个段落,一气呵成,将爱伦坡的心理小说彻底影像
化。教堂、小学、医学院、赌场、决斗、教堂,其中只有赌场和决斗在小说中有
直接展现,但小说的内核已经被发掘出来。应该说,如果承认路易·马勒的电影
是成功的,那么这成功首先属于爱伦坡。小说的主旨是成就电影的第一道也是最
重要的法门。爱伦坡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竟然能将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形象化至两
个一模一样的人,然后让他们两个去争斗。马勒的处理,是让二者同时出现,最
后死于同一种伤害,以影像的冲击力彰显给世人,没有单纯游离在小说说理的层
面。

  人是善恶对立的综合体是爱伦坡小说《威廉·威尔逊》的精神内核。正如他
在小说开篇所引用的张伯伦的诗句:“怎么说它呢?怎么说坚韧的良心/是我人
生道路上的那个幽灵呢”。那泛着死气的美丽,包裹精致的恐怖,从字里行间溢
出,便注定要征服尘世里游荡的眼球。这种征服无望而颓靡,就如同看见他人飞
堕悬崖时纷纷扬扬的衣袂,虽美丽却终是在奔向死路。路易·马勒并没有如此决
绝,他将主人公的终结安排在教堂这一灵魂的栖息地。虽然死亡是注定的,但依
稀有卑微的希望,像漫漫黑夜尽头倏忽明灭的灯火。

  对于爱伦坡的小说,几年前那漂亮的译笔,终成为了我永远的遗憾。几年后,
我在书店捧回它的另一版本,早已经人面桃花不相识了。好在,我可以看到路
易·马勒的电影,那把爱伦坡的精髓释在骨子里,又施以人道赎救的电影。我想,
当路易·马勒遇见爱伦坡,我们不会看到两条奔腾的河流融为一潭死水。我们
所能体验到的,该是相向而行的雨云在摩擦交汇,那一刻:闪电无声,惊雷其后。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4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