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uy (王者无敌), 信区: Film
标  题: 耶酥受难记:成也圣经,败也圣经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Mar  3 12:58:42 2004), 站内信件

耶酥受难记:成也圣经,败也圣经


作者:红袖添饭 来源:网易娱乐


  用"非常罪,非常火"这样时髦的句子来形容本片,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宗教题材本来就是好莱坞的禁区之一,当年斯科西斯搞一部《基督最后的诱惑
》,因为题材而不是电影本身表现手法上的原因,差点被批得声名扫地;梦工场当
年的《埃及王子》中即使只出现上帝的声音,也要斟酌再三,如履薄冰。可见,宗
教题材实在是个大忌讳,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梅尔·吉布森的勇气,而且他挑选
的是最容易引起强烈情绪的"耶酥受难"这一段。对用爱心包容世间一切罪孽的"上
帝之子"动用残酷的巨刑,无疑是一种"非常罪";但也正因为这一题材以前从未被
如此突出表现过,所以该片的票房才"非常火",售出了北美影史上最多的预售票。
至少在商业上,电影是成功了。

  和八卦报道以及观众预期的一样,影片最大的看点还是耶酥受难的整个过程。
影片开始不到十分钟,耶酥就落到了犹太祭司的手里,从此一直到片末,基本上是
纯粹的肉体折磨过程。看过《勇敢的心》的同学,应当对吉布森处理暴力镜头的手
法印象深刻,那可以说是具有个人风格的"暴力美学"。这种暴力是很野蛮,也很残
酷的,镜头也是非常"直接"地表现这些血淋淋的场面。但是,与纪录片不同的是,
这种"直接"的冲击力并非作用于人的胃部,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简单的说,这是
一种很煽情的暴力美学,虽然耶酥被折磨的过程,可能比任何电影中流的血都多,
但那些镜头远比不上纪录片中的当头一枪来得令人难以忍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吉布森的这种"暴力美学"表现,使得本片在煽动人
的情绪上很有一套。如果大家感动于《勇敢的心》最后那段刑罚与撕心裂肺的一声
"自由"的话,那么可以设想一下,将那段效果扩张一百倍,那就是《耶酥受难记》
的绝大部分内容。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整个过程中耶酥的伤势
、面部表情及金色的瞳仁,还有行刑的罗马士兵的动作,纯就画面而言,的确具有
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你是个虔诚的教徒,很难不为所动。事实上,在观影过程
中,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影院里抽泣声简直是此起彼伏;俺旁边的黑妹妹至少用光
了三包纸巾。耶酥的受到的每一下重击、他的每一次倒地--当然,这些都是慢镜头
--都能引发观众的一片惊呼;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坎萨斯州的那位老太太会不幸
猝死。

  但是,我怀疑当大部分观众抹着眼泪走出影院的时候,脑海里除了"耶酥受难
"的整个详细过程外,还会留下些什么。不错,在再现这一过程上,吉布森实现了
他的目标--或者说,应当是他个人的宗教般的狂热(Passion):影片无论从事件细
节,到场景布置,到语言的使用,都体现出了这种力图再现历史的努力。可问题是
这一段内容太短了,虽然它在整个福音书(Gospel)具有升华作用,而且也是突出整
个基督教义的核心的精彩之笔,但如果将剧本和镜头的力量完全集中在受难的过程
上,是很难让观众"有时间"产生读圣经这一段时应有的精神领悟的。按照偶的理解
,"受难"本身并非重点,耶酥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宽恕"与"博爱"才是应当得到
升华的东西。然而在影片长时间地关注"受难"的肢体动作当中,那些最应该被突出
的精神力量反而被忽视了。片中的耶酥的确说了让上帝"宽恕这些无知的人们"之类
的话,但这些话淹没在重鞭与十字架的血色阴影中,变得和普通的临终遗言一般乏
力,其感染力甚至不如华莱士那声"自由"的呼喊;后者尽管煽情得很,但的确对整
部影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造成这种效果,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该片太"忠实"于圣经中这一段的字面内容了
,这使得影片在题材上虽然有所突破,但就所表现的主题而言,无法给予"耶酥爱
世人"这一即使是非基督教众也耳熟能详的观点以更丰满的诠释。电影的做法给人
的印象是反了过来:观众感受最深的,更多的是耶酥所受的苦难本身,而不是将对
"耶酥受难"的悲伤推进到对"宽恕与博爱"有更深层的领悟上来。在整个观影过程中
,笔者一直期待着影片能将我的情绪煽到那个高度,可总是差那么一点点--我的注
意力总是被鲜血与伤痕所分散。此外,也由于过分集中地表现受难过程,而缺乏更
细腻的心理描写,再加上故事太过熟悉,以至于看到后来反而会有些麻木,影片最
后耶酥的死去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提升主题作用。

  与此同时,我也丝毫不怀疑基督教徒们能从本片中体会前所未有的感动,因为
他们在看电影之前,已经被自己的信仰感动过不知多少回了;对他们而言,整部电
影只是更形象地印证他们的信仰而已。所以,可以说《耶酥受难记》是为虔诚的教
徒而拍的,但对非教徒或者那些需要被拯救的灵魂而言,观看本片改变不了他们对
于"宽恕与博爱"的任何理解。简而言之,影片只是使教徒们更加敬爱"耶酥"本人了
,但是否更加理解"宽恕与博爱"了?我很怀疑。

  至于所谓电影引发有关犹太人的争论与恐惧,我个人是看不出什么端倪的。影
片并没有将犹太人全部描写成耶酥的对立面,还有不少好心的犹太人为受难的耶酥
而哭泣、求情的镜头。依我看整部影片是完全无法激起对犹太人这个民族的仇恨的
,不明白现实中为什么会这么敏感。即使是影片中直接表现"坏"的犹太祭司、部分
无知民众、凶恶的罗马行刑士兵,在稍有理智的观众看来,也都是无知的可怜虫而
已,他们至多只是在狭隘地捍卫自己的信仰同时对异教徒极端不宽容而已。在那样
的时代,这应当是很普遍的行为,这也正是耶酥传道的意义所在。如果说还有观众
因为看了此片而对犹太人产生恨意,那只能说明也许影片过于侧重描述受难的情景
,使得本来就缺乏"宽容与博爱"心理的同志产生误解了。

  对笔者而言,本片最大的感动恰恰来自于并非"受难"的一个小细节,那是圣母
玛丽亚跑过去扶起趴在十字架下的耶酥的情景,此时画面与耶酥小时候跌倒的场景
交叉剪辑,个人认为使圣母的形象更具人性化的丰满。事实上,圣母玛丽亚是本片
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这位罗马尼亚女演员出色地演绎了圣母由最初的惊恐,到后
来的悲痛,再到最后的坚强的母亲形象。相比起来,莫尼卡·贝鲁奇的抹大拉就比
较空洞,虽然有原著故事本身的限制,但贝鲁奇没有赋予该角色更具层次的生动感
,也是事实。反倒是出场时间不多的犹大和彼德,都演绎得比较精彩。同样值得称
赞一下的,是撒旦这个角色,那种冰冷邪恶而充满诱惑的神情,的确很符合人们心
目中关于撒旦的想象。我甚至可以想象这位撒旦扮成"春三十娘"的样子:各位难道
看不出我是一个女人吗?

  最后,耶酥的角色,恩,我是极端看好詹姆斯·卡维泽这个演员的,有着天生
带忧郁和悲悯气质的眼神,当初看他在《新基度山伯爵》中的囚犯扮相,我就忍不
住幻想:这家伙为什么不去演耶酥啊,没想到真有这一天。卡维泽演绎了一个最人
性化的耶酥形象,只要他那金色的瞳仁悲悯地望着你,你就不得不承认,即使是耶
酥本人也就能"放电"到这种程度了。很可惜的是,剧情没有容许他来得及更加丰满
角色,但光是从那些闪回镜头中的惊鸿一瞥,已足以让我们相信他有那个实力。

  因此,从表演上说,即使有观众对圣经和基督教一窍不通,纯粹当作一个悲剧
英雄片来看,也还是令人满意的。更不用说,对于全球亿万教徒而言,这位"英雄
"就是他们充注了一生的情感的救世主。不管是喜欢也好,惊恐也好,厌恶也好,
谁都不能不承认,至少吉布森将耶酥这一形象和这段苦难到成为禁忌的"历史" 成
功地搬上了银幕。我甚至可以预计,本片将是今年春季票房最为坚挺的影片。但是
,也正因为影片是关于宗教,人们期待影片能更多地表现"宽恕与博爱"的主题;然
而编导的重点却在于"受难"的详细过程,没有突出对于耶酥"为什么受难"启发性思
考,因而只是满足于宗教故事的表象,而没有深入宗教精神的内核。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