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Ee (恶梦衣裳), 信区: Film
标  题: sunrise更新:Good.Bye.Lenin 再见列宁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Mar  3 23:19:46 2004), 站内信件

210.39.3.110

11.10.03.Good.Bye.Lenin.DVDRip.XviD-PROMiSE
再见列宁

德国 2003
片长:121分钟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
原作剧本:贝恩德·里希坦伯格Bernd Lichtenberg
主演:丹尼尔·布鲁尔Daniel Bruhl - 亚历山大
   卡特琳·萨贝Kathrin Sass - 妈妈
   玛丽娅·西蒙Maria Simon - 阿里娅娜
   弗劳伦斯·卢卡斯Florian Lukas - 丹尼斯
重要奖项:
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最佳配
乐、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
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

德国统一前的悲喜剧

  八十年代末,东德青年亚历山大过着很平常的生活:他没有女朋友,上班下
班,姐姐跟姐夫离了婚,整天要他帮忙照顾小孩,母亲是个忠诚的社会党党员,
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偶尔还能上电视。他的家里没有父亲,那个人十年前逃到西
德去了。
  某一天,母亲在回家路上心脏病发昏倒,亚历山大的生活开始天翻地覆的变
化。东德领导人终于同意跟西德商谈统一问题,柏林墙打开了大门,两侧的居民
蜂拥而入对方的领地开眼界,可口可乐汉堡王宜家遍布东德。亚历山大下岗后加
入卫星电视公司,跟西德人丹尼斯搭档,上门推销卫星电视天线。
  就在德国统一之日即将来临时,昏迷接近一年的老妈醒了,大夫告诫孩子们
,她的状态很不稳定,决不能受任何刺激。亚历山大决心让老妈在卧室里继续过
东德的生活,他和他的西德哥们丹尼斯必须完成下列(不可能的)任务:

  1)恢复家里的装修,把一切腐朽的东西赶出去。
  2)继续供应东欧国家的食品,特别是母亲最爱吃的某种酸黄瓜,因为西方
货的冲击,那些东西都已经绝迹了。
  3)让母亲继续看到东德新闻。
  4)恢复家里人的穿着,特别是小外甥女必须继续传东德的塑料尿裤而不是
西欧纸尿裤。
  5)在家里不定时召开街道党小组会和组织少先队员探望老革命。
  6)教育姐姐的西德男朋友扮演东德人。

  后来他们又不断遇到补充任务:如何解释窗外出现的巨大可口可乐广告,楼
里搬来的西德邻居,统一之夜的庆祝喧闹,还有找父亲来见母亲一面。

  这是一部超过《劳拉快跑》的杰作,德国人比好莱坞更善于(或者更敢于)利
用数字电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独特的技巧。不过沃尔夫冈·贝克其实是个
五十来岁的中年导演,他的电影语言并不像《劳拉快跑》那样激烈,应该更容易
被普通观众接受。
  我看的是首映场,提前五分钟到场,买到的是倒数第七张票,被迫坐在第一
排。看戏的时候,很容易分辨出德国人和法国人,少数几个流窜过来的德国观众
专门在法国人不笑的时候大笑,特别是那个“什么什么酸黄瓜”,我记不住那个
德语词,估计就跟中国的“大生产香烟”差不多。

  不过不是德国人,也会笑个不停。这电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爱我家》
,宋丹丹摔了一跟头,醒过来就失忆二十年,全家人怕她发疯,被迫假扮文革时
代。这部电影拍得认真扎实,有更多更有趣的细节,特别是整天想当导演的西德
青年丹尼斯,他用旧新闻片加自拍录像自制《东德新闻》,什么乱七八糟的穿帮
他都圆得过来,还播得一本正经。每次出现《东德新闻》,观众必定笑得人仰马
翻,此人今年不搂几个最佳男配角奖什么的,天理难容。


[关于影片]

  虽然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依然被来势汹汹的好莱坞搞得有些不尴不尬,依然要
靠好莱坞大牌们撑门面,但德国人还是对本土的几部作品感到颇为得意,并寄予
了厚望。这部电影就是德国媒体的焦点,甚至被捧为金熊奖的最有力争夺者。导
演沃尔夫冈·贝克的上一部作品《生活是你的所有》(Life Is All You Get)在
1997年柏林电影节上得到了特别奖。主演丹尼尔·布鲁赫是目前德国炙手可热的
男星,去年摘取了德国电影奖最佳男演员奖。而本片已在德国获得剧本大奖,亦
为它增添了竞争砝码。

  影片可以说是十分夸张,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现实的问题。在今天的德国东部
,固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时钟倒转,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过去的民主德国,对
现在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怀有复杂的感情。影片正是以幽默手法处理了那种暧昧情
感,将讽刺与伤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一部容易获得各个层面欢迎的电影,它虽然“很政治”,但以一个儿子
对母亲的爱来包裹就显得非常人性,这股感人的力量使它能够突破一个相当德国
化问题的限制。虽然探讨的命题严肃沉重,但黑色喜剧风格使其轻松晓畅。虽然
影片展现的是历史,折射的亦是当下德国民众对政局的不安感。虽然手法够荒诞
够闹腾,但又非肥皂剧般无聊。影片从导演、表演到摄影、美工、配乐等各个环
节都堪称一流,尤其是剧本更得到众口一词的高度赞扬。

制片人斯坦芬·阿迪特在成功地运作了《罗拉快跑》和《天堂》后,从一大堆表
现柏林墙事件的剧本中选择了这一部,他认为德国电影界之所以在柏林墙倒塌后
十年才能产生这样的电影,是因为电影人需要时间和距离来检视和理解这一历史
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乃至具体到个人身上的情感经验。或许整个德国都需要重新
观照、定位自身。


影评 ZZ

电影有分类,其中一类叫做“故事片”,小时候对这个划分很不理解,电影都是
在讲故事啊,难道其他就是“非故事片”?后来看的片子多了,才明白,原来真
是有很多电影是不讲故事的。而《再见列宁》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故事片。像是童
年的一本故事书,写故事的人很聪明,情节编得很有吸引力很有趣;写故事的人
不浮躁,娓娓道来总有峰回路转;写故事的人很认真,十年前的细节都抠得那么
到位,故事非常丰满。影片的调子很轻松,明明有坚实的悲情基础,却只是一直
小起小落地调动着你的情绪,绝不过度煽情。心平气和地看完一个故事,合上书
还可以回味,这样实在的感觉不是看“非故事片”所能体会的。

像东西德合并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事件,早应该有很多电影吧,只看到一部,竟然
是这么好。其中几个场景非常有趣,比如士兵换岗,刚刚还是一个满镜的红旗飘
扬,镜头跳远,哇塞,几辆火红色的COCACOLA货柜车呼啸而过!真是妙不可言。
到影片最高潮,一切就要穿梆的时候,呼应片名,列宁同志真的隆重登场了!我
大叫桃乐丝,那个热中于他老人家的中国党员,快来看!快来看!太壮观了!这
样的激动,也只有像我们一样的有着同样西化经历的社会主义同志才能体会。而
且,此片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线索,也与我们那么贴近,男主角是宇航迷,片头
就是东德的杨利伟同志飞天,哈哈,片尾,杨利伟同志又出现了,开着出租车。
这一段,有些凄凉,但很有诗意。

曾在一张德国广告里了解到,德国最近流行这样一种心态:“想想东德也有好的
地方。”可以想象,影片在德国引起了多么浩瀚的怀旧情绪。社会主义妈妈安然
死去,资本主义爸爸继续照料孩子活下去。偶尔想念一下妈妈,也是种幸福。

转:

《再见,列宁》:在革命理想中死去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读一点有关德国现代史的书,特别是关于1989年这个特
别时期的资料。这个时期德国人(不如说是东德人)的生活发生了令人难以想像
的变化,这种巨变成了现代德国无数艺术作品灵感的来源。包括这部刚刚在柏林
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奖的影片,《再见,列宁》(Goodbye Lenin!)。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在编剧的丰富想像力下,变得妙趣横生了。Alex是一
个前东德的普通青年,他的母亲是一个共产党员,及其重要的是,她对自己的共
产理想充满了信心,并且Alex非常爱她的母亲,这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基础。母
亲收到了一个党集体活动的邀请,在去参加的路上,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
混在反独裁的示威游行中,她一激动,昏倒在路上,而这一昏就是8个月。在这
8个月中,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共产主义理想离东德人远去了,但是同时
,母亲也醒了。遗憾的是,医生告诉Alex,他的母亲精神很虚弱,不能受任何的
刺激,尤其不能告诉她国家没有了。Alex把母亲接回家,然后每天做许多希奇古
怪的事情。只能骗自己的母亲东德(即民主德国,简称DDR)依然存在,并且一
天比一天强大繁荣,影片所有的亮点和笑料都来源于此。最后,母亲在自己美好
的革命理想中安然地死去。

  故事就说到这里,我没有学过电影,也没有看过电影专业书籍,全凭感觉,
希望大家不要见怪。相对于欧洲电影环境而言,该片在艺术上极为一般,导演的
手法、摄影、表演、音乐都不过尔尔,这部电影的全部优势就在于故事。并且这
个故事只对德国人,尤其是前东德人才有吸引力,如果要一个美国人去看这部电
影,他一定会睡着,至少会觉得莫名其妙。影片的一切全部都切切实实的发生在
每个德国人的周围,所以在我周围的很多德国人都是边笑边擦眼泪。其实我们中
国人也应该熟悉很多其中的场景,他们喜欢唱革命歌曲,在生日party上,互相
都说着自己的革命理想,尽管只有母亲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柏林电影节给授予这部《再见,列宁》欧洲最佳电影奖,多半是因为这是一
部德国电影,而且来的正是恰逢其时。影片应该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结果却是
恰恰相反,影片始终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结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自信。这对21世
纪初馅入迷茫的德国人来说格外有意义。

值得诟病的该片的配乐,作曲是法国的Yann Tiersen,也就是《天使爱美丽》的
作曲,不仅风格相似,还有一半的旋律,以钢琴独奏为主,几乎一模一样,不看
荧幕,真以为自己又回到放映《爱美丽》的电影院里。


德柏林考虑在原位置重塑列宁雕像引发大争论

  新华网5月28日消息据英国《独立报》26日报道,柏林考虑重塑列宁雕像。

  报道说,在过去长达21年的时间里,列宁60英尺高的雕像曾一直伫立在两侧
高楼林立的列宁广场上,但在柏林墙被推倒后被拆毁。
  目前正在德国各大影院上映的电影《再见,列宁!》大获成功。这部由沃尔
夫冈·贝克尔执导的《再见,列宁!》以怀旧而讽刺的眼光回顾了东德的崩溃过
程。拆毁列宁雕像是电影反映的一个主题。作为西方肆意破坏东德特色的标志,
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在柏林引起了一场是否应该把列宁的雕像放回现在名为联
合国广场的原来位置上的争论。上周,这场争论蔓延到柏林《每日镜报》的版面
上。现在这座城市正在考虑重塑他的雕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见,列宁》:答案在风中飘
来源:    作者:舒天楚   2004-01-07 09:35:46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得见蓝天?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年,才能看得见别人的哭泣?
  还要经历多少人的死亡,才能让他意识到已经有太多的人死去?
  可是,朋友,那答案在风中飘。
         ——Bob Dylan《Blowing In the Wind》

  不知为何,生于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喜欢怀旧,总喜欢用一种
过来人的眼神打量着八十年代下的那些蛋们,面对那些稚气的面孔,在羡慕之余
又有些自傲,总以为和没有“往事”可怀的他们相比,自己总算还经历过什么沧
海桑田,什么今生无悔,其实,面对历史,我们都只是那小小一粟,丢进大海,
谁能激起什么浪花?

  然而,历史还是如暴君一般给我们打下烙印,却让我们深情怀念,我们认为
那就是我们身上的胎记,与生俱来,无法洗去,也不该洗去。

  《再见,列宁》是一个挺新的德国电影,却在讲述已成历史的一段十余年前
的往事,故事从两德统一前讲到只有一个德国时。这么多年过去了,统一后的德
国都已经参加过4届世界杯,拿过一个冠军,一个亚军,然而却依然会有些人对
过往深深怀念。历史的手,总是在小人物身上写满了文字——你别无选择!

  亚历山大的母亲,在两德统一前因意外而昏迷,在两德统一后忽然醒来,然
而苏醒的她绝对不能再受任何刺激,而偏偏德国统一就是给予对祖国——民主德
国充满信心的她最大的刺激,于是,
  亚历山大开始联合大家,善意撒谎,让母亲脆弱的生命得以延续……

  时光翩翩,虽只几度寒暑;改朝换代,早已面目全非。然而,亚历山大却要
让母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的确不是件容易事。欺骗,让我们想到了《
地下》,那是不无卑鄙的欺骗;想到了《美丽人生》,那是父爱情深的欺骗;想
到了《说谎者雅各布》,那是鼓舞斗志的欺骗;想到了《骇客帝国》,那是骇人
听闻的欺骗。

  但是,《再见,列宁》中的这种欺骗,却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怀旧与伤感。历
史的轮船,不会因为一个小人物的误点而重新回到码头,事实上即使是大人物,
也不能改变历史,他能选择的最多也只是加快脚步赶上这一班船而已,否则,等
到自己手中所握的成了一张旧船票,他还能登上谁的客船?

  于是,我们看到亚历山大费尽心机,乌龙百出;我们看到谎言中,母亲的身
体越来越好,家庭的状况却越来越差;我们看到小人物在历史的漩涡中企图挣扎
,但并非想改变历史那般伟大,只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依然只是徒劳。

  一个人要回头多少次,才能发现人群中那张熟悉的脸?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年
,才能看到身边悄然绽放的玫瑰?岁月教会了我们什么?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我
们还能欺骗谁?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苏格兰刺头马克那样选择生活,选择工作,
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择洗衣机……选择朋友,选
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问题是我们真的是自己在做的选择吗?我
们有选择吗?

  故事的最后,母亲看到了现实,列宁像已被拆除,被起重机高高吊起,虽然
依然威严,可是浮在半空中的威严,总有些滑稽。

  母亲在谎言中活了太久,早就超出了医生的预期,她给了大家惊喜,她也选
择在谎言破灭中离开。

  这不失为一种选择。有些人终其一生在坚持一些东西,尽管她有时或许只是
坚持,近乎顽固没有意义的坚持,但这也足以让已不知坚持为何物的我们感到汗
颜。我们会为一个东西坚持多久?我们还在用什么文字书写我们的信仰?

  曲终人散,光影淡去,我为亚历山大的母亲离去脱帽致敬。我知道,人能够
有尊严地死去是一件和活着同样重要的事情。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4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