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cadia (黑色星期六), 信区: Film
标  题: 记录片:流浪北京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y 25 21:24:12 2004), 站内信件

记录片,下文那位疯了的瘦女人名为张夏平
结尾字幕告之其90年涉外婚姻去维也纳定居
----------------------------------------

    《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之于中国
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该片先后拿去参加了多个国
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日本山形国
际记录片电影节,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等) ,
这部片子事实上就是一个流浪艺术家拍下了另外5位流浪艺术家的生活
(分别是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摄像
机去记录流浪艺术家这一现象。从来没有公开播放,以前一直以“手抄
本”的形式在大陆影视圈广为流传,加上口耳相传,引起巨 大的震动
与争议。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新记录片的上限。

    吴文光作为新时期中国记录片的先驱,早就功名成就,因此这次来
雕刻时光看片的人格外得多。《流浪北京》是他在1988年6月至1989年
10月拍摄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看完之后,使我想到许多东西,似
乎也明白了记录片的真正价值或说支撑它存在的理由。

    显然,在剪辑上导演煞费苦心,像一般的电影一样,从“故事”开
始讲到结束,流畅和平实的叙述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五位“盲流”艺术
者在北京的生活。“盲流”是世俗的说法,如果文雅一些,他们的准确
身份应该是“自由职业者”(free-lance)。他们分别从事摄影、写作
、国画、油画和先锋戏剧导演等艺术活动,基本上处于社会体制之外,
自由的创作。影片根据正常的叙述模式“开始——发展——结束”,分
成三大块,而主题内容主要是他们五个人的“自述”,即面对静止的摄
影机“自言自语”。如果从导演拍摄的角度讲,主要是以五个人的讲述
为主,导演基本不介入(“名字”仅仅被提到过一次)。这种完全靠文
本“说话”的作品,应该是非常记录片化的。另外,在剪辑上,以一个
“主题”为中心,五个人也不是光讲自己的事情,他们之间也互相补充
。使故事有机的联系起来,不孤立,不散漫。

    第一部分“来北京”(going to Beijing)。谈到来北京的初衷,
大都是对过去“不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张瓷(音译,片子是英语
版的)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地区,与周围的生活状态不能融合,所以
到“文化中心”的北京来“混”。有的觉得自己的工作不是所喜欢的,
而仅仅是为生活所迫,如果这样“被迫”地过一生,太没意义了,所以
到也来到了北京。他们都觉得“这一辈子,只想做自己的想作的事情”
。来北京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和明确。的确,他们对自己的“事业”所
投入的精力和热诚,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第二部分“生活在北京”(living in Beijing)。这些在我们眼里“
神秘的人物”,给我们太多的遐想或者说神往。因为他们是搞艺术的人
,仿佛他们每一天都会精彩和充实。然而这些并没有多少资产的人(大
多刚来北京时,一无所有),衣食住行都是现实的困难。他们经常地要
去“朋友”那里蹭饭吃,经常为了房租而搬家。像画国画的张大力说,
生活的唯一来源就是卖画,而只有外国人会来买,好的时候,一个月能
买出去三四幅,勉强维持生计。而对于另一些人比如画油画的瘦女人(
恕我不记得名字了),把自己的作品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她说“我不
会靠买画为生的,哪怕我去买B,也不会买画的”。显然在他们眼里“
艺术生活”比现实的生计更重要。可以说他们为了艺术可以献出自己的
一切,甚至生命,艺术就是他们生活的本身状态和真实生命的“流露”
,如我们的身边的空气,已经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是必须的。

    搞摄影的“小伙子”,从自述中看出他非常随和。他说自己也不知
到怎么就做了“盲流”,做“盲流”也没什么不好的,别人爱怎么称呼
就怎么称呼吧。我喜欢摄影,摄影就是我的生活。他经常说到,那些“
战斗”在危险境地的“摄像师们”(比如战地摄像师),为了拍到精彩
的照片和震撼人心的作品,不畏牺牲,他说自己有机会也会这样的(仿
佛带着某种神圣的渴望),因为为自己心爱的事业而死,心甘情愿。影
片切入了他的作品,多是生活“精彩”的一瞬间,画面有一种动态的感
觉(不是我们站好再拍照那种)。可见他捕捉“镜头”的能力以及善于
“抓拍”的艺术直觉力。

    前面提到的那位瘦女人,对自己的绘画艺术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做画的状态简直就是与上帝虔诚的交流的状态。她说自己以前生病的
时候,经常在黄昏时分去景山上的一个小亭子,看着夕阳下的金光灿灿
的故宫和飞燕纷纷归巢的情景,她说自己感受到了幸福和生命的快慰(
“这种感觉真好”),也许她从这种“氛围”或说“环境”里找到了深
深触动她的灵魂的东西,使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性”。面容消瘦的她
,没有女人特有的红润的姿色,她也无求与这些。影片记录了她筹办个
人画展的事情,在展厅里她精心的布置,在布告上写下诗一样的话:“
如果上帝的闪灵……”。然而从他朋友的讲述里,我们知道“她”最终
疯了,画展只能夭折。他的朋友说,在“疯癫”的非理性状态下,或许
是与艺术达到真正交流的方式,她的“发疯”使她更加贴切了她所从事
的艺术生命本身,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疯的,这好像是我们的宿命。
“发疯”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一种可怕的精神病,却在他们眼里成为了生
命的一种境界或说状态。我不想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化分我们和
他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对于精神病的不同态度,本身就随着时代的
演变而不同(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里有精彩的论述)。因此,我们
不能用“现在”的尺度来衡量他们的行为,但有一点是肯定,他们不是
故意的,或说刻意的如此,用“不得不”和“本来就是这样”的词汇来
形容他们,也许是恰当的。

    大摩(音译)是八十年代先锋戏剧导演的先驱,拍摄的时候正赶上
他排演《布朗大使》,他是个略显成熟的人。他渴望有自己的一个“戏
班子”,可以排自己喜欢的戏。一次次的演练,终于换来了最后的演出
。他说导戏是他的生活,戏里戏外对于他来讲,都是一样的。因为导演
戏剧本身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价值和目的所在。

    第三部分出国(going to broad)。艺术是无国界的,对于出国,
他们看法不一样。有的一心想办法出去,有的则无所谓。出去的方式多
是采取与老外结婚,张瓷嫁给了美国老头,张大力娶了一个意大利妻子
,而那个摄影的”小伙子”因为作品在法国参赛,留在了巴黎。或许国
外有更自由的空间,或许外国人更会欣赏和享受“艺术”。不管怎么样
,他们大多还是出去了。对于他们的理由,影片没有过多的解释,仿佛
也和“发疯”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决不是
追求什么物质利益,而是继续他们本身的生活状态,国外和国内,对于
他们只有空间的差别。

    屏幕变黑,经过短暂延续之后,时间到了1989年10月。除瘦女人疯
了,张瓷出国以外,“小伙子”、张大力和大摩继续按原来的方式生活
着(仿佛没有大浪之后的痕迹)。接着屏幕变黑,打出英文来,(大意
是)九十年代初,“小伙子”和张大力出了国,大摩也离开了北京。这
些“盲流”们结束了在“北京”的流浪。

    看完之后,给我感觉是,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从事艺术的人,并没
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傲,和我们一样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只是在他们
眼里,物质的贫乏已成为次要的东西,艺术已经融化进他们的血液。为
了绘画或摄影或写作或导演,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对于他们来讲,生活
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在于他们所进行的艺术化的生活本身,这也是他们自
认为真实的生活状态。我从他们身上没有看到丝毫的做作,感动我的也
不仅仅是他们的“献身”(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是不准确的),而是他
们的真诚或说生命的真实状态的呈现,也许这就是维持他们存在的唯一
的“目的”(尽管这个词汇眨着功利的媚笑)。在这些几乎表面上不加
修饰的客观的镜头语言里,内在地展示了个体生命的张力,它给予我一
种“现实”的力量。震撼我的不是简单而平实的日常生活,而是面对这
些或许是平淡或许是无奈的“现实”背后的活生生的“灵魂”。吴文光
应该是和他们相通,所以拍得那么体贴和“真实”(感觉上)

◆原 片 名:Bumming In Beijing
◆中 文 名:流浪北京
◆出品年代:1990
◆国  家:中国
◆类  别:纪实
◆导  演:吴文光
◆主  演:N/A

◆文件格式:XviD + MP3
◆文件大小:1CD 45x15MB
◆视频尺寸:576x432
◆影片长度:69 Mins
◆对白语言:中文普通话
◆字幕语言:外挂中文


--
河南郡,是汉高帝改秦三川郡而设置的,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贾
鲁和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市。这支梁氏,多出自于匈奴族梁氏。

※ 修改:·Arcadia 於 May 26 18:51:31 修改本文·[FROM: 210.21.224.233]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0.21.224.23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