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nyu (灵雨), 信区: Film
标  题: [推荐]经典记录——大师和他们的不朽影像(四)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n 11 16:11:35 2004), 站内信件

05.23.04.Classic.Documentary.Vol7-8.2002.DVDRip.XviD-YYddr


《经典纪录》之七-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德国
(Classic Documentary-Leni Riefenstahl)

  不久前逝世的优秀的舞蹈者/出众的演员/天才的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
被称为“奇观之母”。其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是电影理论家人人都会讲到却又
个个笔伐的经典之作。二战后连遭几个国家数次受审,受尽牢狱之灾。在世人的诅
咒中,这位年过五旬的女人以照相机为伴深入非洲的黑人部落,几本画册使她成为
不折不扣的专业摄影师;八旬的她又对海底五彩绚丽的世界迷恋不已……。一个神
话追求者,最终将她的生命编织成神话。一生酷爱运动和美的美丽女子,究竟错在
哪里,罪在何处?

   2003年9月一生富有争议的德国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逝世了,享年101岁。
她走得很平静,没有感受到任何痛苦,就象躺在她的床上睡着了一样。

   1.1902年,她生于柏林一个商人家庭,先是以一个芭蕾舞者成名。有一天,她
在等一列地下铁的时候,瞥到月台对面的一张电影海报,宣传的是阿诺德.范克博
士(Dr. Arnold Fanck)导演的“高山片”《命运山峰》(Mountain of Destiny),
这张海报催眠了她,她先是找到了《命运山峰》的主演路易.特兰克(Luis Trenker),
说她想在他的下一出戏里和他演对手戏,并请他把她的照片寄给范克博士,魏玛影
界的“高山片之父”。那张照片上咄咄逼人的美也把阿诺德催眠了,他马上请她主
演他的下一部电影,演对手戏的是路易.特兰克。到20年代末,瑞芬斯塔尔已是当
时的一个偶像,她的高山攀援几乎憾人心魂,赤着脚,抛弃绳索,向人的极限挑战,
向至高无上的力量进军。在那荒无人烟的积雪地带,自然环境所携带的震慑力兼具
大美和大恐怖,而瑞芬斯塔尔的美因此也超越了“女性、性感、人间”这些范畴,
这让塑造了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的冯·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
极为欣赏,对她说:“我可以把你塑造得跟黛德丽一样举世闻名。”但是另一个人
比斯登堡更欣赏她,或者说,更有条件欣赏她:阿道夫·希特勒把她变成了国社党
电影的首席指挥。她也藉此极为天才地成了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

    1933年,希特勒请她为国社党的大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影片没有公开放映;但
她不久就接受了希特勒的个人委托,为国社党的1934年纽伦堡军事阅兵拍摄纪录片
,这就是她最为世人激赏和诟病的《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4)。
摄制期间,第三帝国向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梦寐以求的工作条件:无限制
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包括16个摄影师,每个摄影师配备一个助手,三十六
架以上的摄影机在同时开工,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听候调配。无与伦比的拍摄条件
让瑞芬斯塔尔首创了电影史上的很多摄影技巧;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
导演可以声称超越了她。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记录这场宏大的阅兵里的个人
和整体,又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这场庞大阅兵的主角──希特勒成了人间之
神。在这部毫无情节可言的杰作里,瑞芬斯塔尔把“纯粹”和“秩序”当作主人公
来塑造,她把希特勒的政治理想表达得不仅前程灿烂,而且显得无限动人。这部影
片后来获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奖。

    之后,她受国际奥委会所托,为1936年在柏林召开的奥运会拍摄一部纪录片,
《奥林匹亚》(Olympia,1938)因此成了她的经典之作。1938年4月20日,《奥林
匹亚》首映,正好是希特勒的49岁生日。她的这份辉煌礼物后来在电影史上得过四
个大奖,但同时也永远地成了她的污点,因为在当时和现在的众多影评人看来,她
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透露
了创作者的法西斯信念”(焦雄屏,《电影法西斯》)。不过,这部影片所记录的
人体之美和仪式之美的确让以后的电影人叹为观止,人和速度和力量的结合在瑞芬
斯塔尔的摄影机之下,显得象神话一样。法西斯美学波澜壮阔地侵入人心,她先是
把竞技变成宗教,然后又把宗教变成“意志的胜利”。

    2.第三帝国倒台后,瑞芬斯塔尔是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她被定名为
纳粹同情人几次遭到逮捕(期间她成功地越过一次狱)。1949年,她终于结束了牢
狱之灾,但是舆论和评论界的牢狱更迅速而扎实地围困了她,而且她作为导演的生
涯随着帝国的覆灭也永远结束了。终她一生,瑞芬斯塔尔都拒绝承认她和希特勒政
府有什么“浪漫的交往”,她坚称她只是一个电影导演。90年代初,瑞.慕勒(
Ray Muller)拍摄的《瑞芬斯塔尔壮观而可怕的一生》(The Wonderful,
Horrible Life of Leni Riefenstahl,1993)以采访90岁的瑞芬斯塔尔的形式展
开,在这部纪录片中,瑞芬斯塔尔回顾了当年如何开始走上银幕;如何第一次执导
《蓝光》(The Blue Light,1932);如何受邀于希特勒,开拍她的两部经典之作,
并在摄影技术上费尽心思;如何被别人误解和诟病,如何继续活下去,等等。自
然,瑞芬斯塔尔在她和纳粹党的关系上有撇得过清的嫌疑,而且,在很多问题上,
诸如她对纳粹集中营的不知情,她也无力自圆其说(在她摄制她的最后一部电影
Tiefland时,她曾经使用过集中营的一批吉普赛人)。但是,她半个多世纪来所承
受的耻辱和痛苦似乎也够多了。1938年,瑞芬斯塔尔出访美国,包括好莱坞,为她
的《奥林匹亚》作宣传。自那时起,她就开始遭遇一生源源不断的攻击:“雷妮,
滚回家去!”──这就是好莱坞给她的欢迎词。各大制片公司的头都不敢见她,怕
从此影响制片公司的声誉。虽然最后她竭尽所能主持了一场《奥林匹亚》的非公开
放映,好莱坞的不少圈内人还是得在黑暗中偷偷溜进影院参加观赏。不过,美国评
论界无法忽视《奥林匹亚》的成就,《洛杉机时报》写到:“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
胜利,是荧幕的史诗。”

    事实上,在追求完美上,很少有导演可以和瑞芬斯塔尔匹敌。在拍摄《奥林匹
亚》期间,为了表现百米短跑的真实速度,瑞芬斯塔尔创造了自动前行的摄影机,
运行速率和运动员的速度相当;拍摄跳远,她在沙坑边挖了一个洞,以此达到仰拍
跳远的效果;为了拍全景,她用热气球送六个打开的摄影机上天,虽然这个试验连
续地以失败告终,她的摄影理念还是远远地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面。但是极为有意
思的是,正是她的这种史诗般的镜头和天才设想成了她悲剧的材料。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在《迷人的法西斯》一文中,说:“莲妮被平反为美的祭师,并
不见得是好现象,显示了我们无力侦察出对法西斯的渴望。莲妮不是一般的唯美派
那样浪漫地玩人类学,她作品的力量,等于她政治及美学意念的连贯……没有历史
透视,这种欣赏会引导我们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各式各样有害的宣传。”(《文星》
1988年2月号)不少影评人更把瑞芬斯塔尔的这种法西斯美学上溯至她的“高山片”
时期,认为“高山片”所传达的征服意识和壮阔美感正好和希特勒的纳粹思想不
谋而合。不过,真的要在纳粹政治意识上追究瑞芬斯塔尔的话,那么,她的电影中
至少也有和希特勒思想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奥林匹亚》中,她用大手笔表现
了黑人的身体,黑人的速度,而这显然不会让希特勒高兴。在她的生命后期,她更
几次出入非洲,和当地的土著一起生活,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最后,在她七十二岁
的时候,她开始学习潜水,撇开人间,专注于拍摄寂静无声的水下世界。但是,这
些照片的命运并不比她的电影好。1997年,在德国汉堡有一个“瑞芬斯塔尔剧照和
摄影展”,这个展览立即遭致了强烈抗议,他们的标语是:“纳粹展览!”,“不
许兜售法西斯美学!”等等。为此,瑞芬斯塔尔很愤怒地对报界声称:“不要因为
我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

    3.瑞芬斯塔尔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二战期间,有很多艺术家,包括电影导演
都曾经为欧洲的法西斯政府工作过,这串名单很长,比如罗贝尔多.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冯.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但是他们都在战后获得了重新工作的机会,而且他们战
后的声名几乎也无甚损失。即使是和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Goebbels)过从甚密
的维特.哈兰(Veit Harlan),虽然他的电影“更和纳粹政府的调子押韵”,且
极明显地表现反犹太情绪,他在五十年代后也得以重操旧业。可能历史对女人的清
白有格外严格的要求,总之,瑞芬斯塔尔和其它几位在纳粹统治期间为第三帝国工
作过的女人一样,包括维特.哈兰的妻子,都永远地失去了她们在战前的工作。而
瑞芬斯塔尔受到的惩罚是最严厉的,影评人里查德.考利斯(Richard Corliss)
就此说得很坦率:“那是因为《意志的胜利》拍得太好了,加上,她的风格,加上,
她是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

    事实上,虽然瑞芬斯塔尔的名字至今还在流放中,《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
亚》却从问世起,就在电影学院的经典架上。这是两部被暗中模仿最多,明里最受
争议的电影;瑞芬斯塔尔摄影机下的希特勒形象虽然成了希特勒的“原型”,但是
对她的引用从来不曾妨碍过对她的批判。她的最后一部电影(Tiefland在拍摄十多
年后,直到1953年才得以上映)一直受到影评界的忽视,女性主义电影人桑德丝.
布拉姆斯(Sanders-Brahms)因此惊呼:“怎么可能,五十年过去了,评论界依然
如此惧于评论这部影片?无法想象,对德国知识分子来说,拒绝评论这部电影就可
算是一个正确的姿态?”这部Tiefland是瑞芬斯塔尔除《蓝光》外的唯一一部剧情
片,也是她在第三帝国时期制作的唯一一部影片。在桑德斯看来,这部影片反映了
瑞芬斯塔尔对希特勒的拒绝,因为这是一个关于反叛的故事,关于弑君的故事。影
评人罗伯特.达桑诺斯基(Robert von Dassanowsky)也提出,Tiefland的拍摄并
没有接受纳粹宣传部的经费,她藉着这部影片开始她的“逃出第三帝国”,逃出她
的“法西斯美学”。然而,艺术而言,从“法西斯美学”的逃逸让瑞芬斯塔尔失去
了自己最强劲的表现力。意识正确无法保证一部电影的艺术;反之,意识的错误也
无法抹却《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的辉煌,那种整饬而壮阔的美的确有很大
的煽动力。无怪乎当代大牌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乔治
·卢卡斯(George Lucas)都曾公开地向她表示过同行的敬意。至于好莱坞的那些
类似《星球大战》的电影,大陆和港台拍摄的大量武侠片,绝大多数都带着点瑞芬
斯塔尔笔法,有的高明,有的拙劣。

    自然,《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这两部经典之作,因为它们的出身,已
被宣判永远地无法走出希特勒和纳粹的阴影。虽然,瑞芬斯塔尔对这两部影片的把
握在气势上比格里菲斯(D.W.Griffith)的《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和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战舰波将金号》(
Potemkin,1925)显得更完美,但是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所享受的崇高地位是永无
可能被瑞芬斯塔尔分享的。瑞芬斯塔尔的这种宿命似乎也是艺术的一种宿命,或者
说,一个有过失的女人的宿命。瑞芬斯塔尔晚年的时候,嘲讽而心酸地说:“女人
是不被允许犯错误的。”但是,接着,她很有勇气地说:“不过,我那时确实非常
崇拜希特勒,他在任何角度都不好看,不是那种会让女人喜欢的男人;但是,他很
有魅力。”显然,时年三十岁的雷妮和九十岁时回忆往事的瑞芬斯塔尔,对希特勒
和第三帝国的了解是完全两样了,但是,美学而言,法西斯的迷人之处隔了六十年
的光阴,却不曾消散。问题是,以《意志的胜利》为代表的法西斯美学是不是可以
堂皇地在电影美学上占一章?法西斯之美有没有可能只在美的范畴内得到评介?或
者,那永远将是一种带罪的美。
(摘自毛尖“非常罪和非常美:关于瑞芬斯塔尔”)

代表作品:
《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
《奥林匹亚》Olgmpia,1938

~~~~~~~~~~~~~~~~~~~~~~~~~~~~~~~~~~~~~~~~~~~~~~~~~~~~~~~~~~~~~
《经典纪录》之八-汉弗莱·詹宁斯Humphrey Jennings(1906——1950),英国
(Classic Documentary-Humphrey Jennings)


  他一生追寻诗的意境,最后一次在希腊的悬崖上寻找诗意的拍摄角度,不慎坠
崖而死。即使在二战炮火连天的时候,詹宁斯的影片仍然从容不迫地记录着战争时
期平凡的英国人,坚持的英格伦,画面和音响奇妙而完美的结合,流淌出诗一般的
旋律!战时影片的桂冠诗人——詹宁斯当之无愧。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英国电影正陷于生产的危机,这种危机以后又
因战事的扩大而更加深(如1940年仅摄制了56部影片)。
    但在战争开始的头几年里,纪录片却非常发达,并给予故事片以很大的影响。
纪录片学派团结一致,为战争宣传服务,向两个主要的趋向发展。保罗·罗沙所擅
长的“纪事片”,乃是一种具有解说词和强烈节奏的教育影片(如1943年摄制的《
富饶的世界》、1946年摄制的《世界的财富》)。这些近似洛埃·布尔丁的《沙漠
大捷》(1943年摄)的剪辑片,应用了维尔托夫或爱斯特尔·苏伯的一些老手法。

    另一种趋向来自弗拉哈迪,目的在造成主题的人情化。它以一种几乎和使用职
业演员相同的方式,来使用街上的行人。在这点上,这种影片和某种风格的故事片
颇有混同的趋势。
    这一趋向中最好的一个代表人物是汉弗莱·詹宁斯,他的影片具有强烈的人情
味和在他之前的纪录片作者所缺乏的幽默感。他在拍了尖锐讽刺的《闲暇的时光》
(1940年摄制)一片以后,从伦敦消防员同大火搏斗的事迹中找到了一个动人心魄
的主题,即1942年摄制的《伦敦大火记》。他在《丽莉·玛莲》一片中叙述一首歌
曲从德军阵地传到英美军队里的故事。在战争结束时他拍摄的《给梯摩西的日记》
(1945年)则是一部辛酸的见证性影片。詹宁斯后来在希腊一次事故中死去。
(摘自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第十七章--英国和欧洲
的电影新发展)

代表作品:
《伦敦可以坚持》 London Can Take It,1940
《倾听不列颠》 listen to The Britain,1942
《提摩西日记》 A Diary for Timothy,1945
《战端开始》(又名:《消防员》) I am a fire man 1941
《莉莉·玛莲的真实故事》 The True Story of Lili Marleen 1944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0.21.224.23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