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eirdo (因为我才有这世界), 信区: Film
标  题: 有点不懂,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说起(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Apr 29 11:21:26 2002), 转信


 zy69


  法国新浪潮导演阿伦雷乃执导,新小说派作家罗勃格里耶编剧的“去年在马里
昂巴德”,被戏称为一部不可能看完的电影,你就算真的看完了,也绝对看不懂!

  经过数次努力,我强撑眼皮咬紧牙关,终于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
须承认的是,其间还先后阅读了几篇分析与影评。

  自知对电影技术或艺术本体的了解尚有许多空白,对某些深涩的大师作品,看
后虽有疑问也很少随意开口谈论。
  我认为好的作品,在艺术范式的突破创新与其精神内涵的深厚通透上应能保持
平衡。这个要求似乎过高,即使对大师来说可能也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我的感觉,一些大师,特别是欧洲的大师,有时是在故意地制造“不懂”,比
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以及“八又二分之一”(费里尼)等作品。
  冒着被视作浅陋无知的风险,我想问问为什么?

  记起很早以前与一个学电影的朋友就电影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比较随口辩论。那
时我比今天更加不了解电影,为了极力贬低电影,也有些抬杠的嫌疑,我说:电影
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太过直观而缺乏间离感,造成可供生化的涵义和联想的空间相
对狭窄,少寓意伸缩与意象发挥的余地,这对艺术是致命的缺陷,电影大体上就是
利用蒙太奇的技术手段预设并控制人的理解与想象。
  所以其艺术的自由度和绝对价值不高,比小说差一等,比诗和音乐又差一等…
…今天,我的电影观念不再如此简单偏激,是因为看了好多当年不可能看到的片子
,而某些不确定的想法却依然存在。

  也许,所谓“不懂”正是要在电影的叙事手段上突破我以为的那些局限吧。当
发觉自己对“不懂”味同嚼蜡难以忍耐之时,如何是好呢?
  我们知道,很多“高雅艺术”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接触、学习(所谓小资功课
),逐步培养鉴赏能力(有时成本挺高),进而令人痴迷其中的。
  不明所以的现代诗读起来可以有滋有味,谨严艰深的古典音乐也能让人欣然陶
醉。但是面对“不懂”的电影,多见的如果不是叶公好龙式的逃避,也仅能做到硬
起头皮而已,排除收藏的癖好和职业需要,对这类作品看得进去且又乐在其中的人
到底有没有?请讲一讲电影艺术应以什么样的眼光去观看,什么样的心智去体味,
对视听语言的深入理解与把握,能够帮助我改进对其艺术魅力解读和欣赏的能力吗
?我于此尚存不小的怀疑。

  李商隐有一首被称作千古诗谜的不知所云的七律名篇《锦瑟》,我一直喜爱。
在结束了对“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看与读的双重辛苦之后,感觉二者情调似有关联
。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