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eirdo (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 信区: Film
标  题: Re: 塔尔科夫斯基:末世拯救与诗性叙事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y 18 11:25:40 2002), 转信

我比较喜欢此文对长镜头的介绍,很多电影给我很深印象的

总是长镜头,其中,最让我心醉的是《悲情城市》里中的一段,

在酒店里,因为抗日的胜利,一班知识分子正兴奋地唱着歌,

镜头从室内的一个窗口推出去,对着外面一座大山,这时,

乌云渐渐飘来,环绕着大山。不止是取景的美丽,更是那乌云

和那歌声让人觉得欢乐的背后不详的预感(跟着的内战,从此

来到台湾人因此离乡别井,永远都回不去了,这种生离死别

自相残杀的内战比起“一致对外”是中国更大的不幸)。


【 在 Weirdo (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者
: 刘擎

:   然而,塔尔科夫斯基后来对传统的电影语言,对蒙太奇、色彩和音乐效果的功
: 能持有越来越明显的怀疑与批判。他认为使用"彩色"只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对于电影
: 本身是一个错误,因为黑白"更具有表现力,也更为真实"。虽然这与他自己的实践
: 并不完全一致(他对黑白和彩色技术的运用处理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他在
: 许多影片中使用黑白与彩色的混合技术,以及反差极小的、接近黑白的色彩,但总
: 的来说他更为重视黑白对电影艺术的价值。在晚期作品中,他越来越少使用背景音
: 乐,直到最后完全放弃。影片《牺牲》中的所有背景声音都来自现场声源,只有在
: 影片首尾的字幕部分使用了巴赫的音乐。
:   塔尔科夫斯基常常被誉为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以来最伟大的俄罗
: 斯导演,但他本人却明确地批判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快节奏剪接技术。他在
: 《雕塑时光》(Sculpting in Time)一书中写到:"蒙太奇电影的理念,即以剪接
: 手段将两个概念连接起来造成新的第三个概念,在我看来是违背电影本性的。艺术
: 绝不能将概念之间的互动作为终极目的。形象是具体的物件,但却沿着神秘的途径
: 延伸到超越精神的地带……"。
:   蒙太奇手法无疑是当代电影主导性的叙事方式。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影片,90分
: 钟片长中一般有500到1000个各种机位与景别的镜头,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长度只
: 有5到10秒钟,以快速剪接切换形成眼花缭乱的视觉刺激。而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
: ,尤其是他最后三部作品,很少使用快速剪接,每部作品大约只有100多个镜头,
: 平均时间长度在1分钟以上。大量的长镜头以及缓慢的推拉和轨道车运动,在他晚
: 期作品中格外突出。《乡愁》中安德列举着蜡烛一次次走过温泉的镜头持续了8分
: 45秒,而《牺牲》的开场镜头竟然长达9分26秒。
:   表面上看,这种对快节奏蒙太奇的拒绝是一种"返祖现象",似乎返回到格里菲
: 斯(D. W. Griffith)甚至卢米尔兄弟(Lumière brothers)时代的原始电影技
: 术。这对于习惯接受主流电影的观众造成了相当的"观赏障碍",对塔尔科夫斯基作
: 品的"沉闷"与"缺乏娱乐性"深感畏惧。但这种敬而远之的心态很可能是来自于商业
: 化电影所引导和造就的偏狭观赏习惯。
: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语言并不是走向简约主义,而是为传达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 所开创的独特的诗性叙事,在电影美学上有其充分的依据。低频率剪接和难以察觉
: 的镜头运动避免了无节制的"干扰性刺激",放弃了对观众的强制性操纵,同时调动
: 观众在观赏绘画和阅读诗歌中积淀的审美经验,构成新型的叙事与感受模式。它试
: 图改变商业电影中导演与观众的"施虐-受虐"关系,转向另一种启发和参与性思考
: 的互动。
:   塔尔科夫斯基的诗性叙事不只是长镜头的运用,同时也配合了丰富多样的电影
: 手段:别致优美的构图中唤起象征意味的景观与物件(地平线,田园,河流,沙岸
: ,树木,房屋,门窗,墙壁,镜子,食物,动物,雾气与火焰等等),场景变换与
: 剪接所造成的奇异时空效果,人物调度、背景物体对比和运动以及光线的微妙变化
: 所产生的流动韵律……。摆脱了应接不暇的视觉刺激之后,画面本身的意味和诗性
: 品格反而清澈起来,引领观众进入一种凝视与冥想的状态,在沉静之中抵达超越性
: 的想象、思考与诗性体验。
:   如果我们尝试着改变既有的观赏定势,就会感受塔尔科夫斯基的诗性叙事绝不
: 沉闷和乏味,相反,它具有丰富饱满的内在张力与激情。在《乡愁》那段著名的长
: 镜头中,主人公安德列缓缓移动的孤寂身影,闪烁的烛火与潮湿的绿墙,寂静的风
: 与水滴,安德列抵达终点时令人窒息的呼吸,形成了一种充满存在意味的生命时刻
: ,蕴含着"大音稀声"的力量。
:   "怀着希望与信心",这是流亡他乡的塔尔科夫斯基告别世界的遗言。
:
:   附录: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作品目录:
:   《压路机与小提琴》(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Katok i skripka],
:  1960),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伊万的童年》(Ivan's Childhood [Ivanovo
: detstvo], 1962),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安德烈·鲁勃廖夫》(Andrei
: Rublev, 1966),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飞向太空》(Solaris, 1972)
: ,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镜子》(The Mirror [Zerkalo], 1974);《潜
: 行者》(Stalker, 1979);《乡愁》(Nostalgia [Nostalghia], 1983),获戛
: 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牺牲》(The Sacrifice [Offret],
: 1986),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
: 团奖。
: 参考文献:
: Andrei Tarkovsky, Sculpting in Time: Reflection on the Cinema,
: translated by Kitty Hunter-Blair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 1989).
: Maya Turovskaya, Tarkovsky: Cinema as Poetry, translated by Natasha Ward
:  ;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Ian Christie (London ; Boston :
: Faber and Faber, 1989)
: Green, Peter, Andrei Tarkovsky: The Winding Quest (Basingstoke :
: Macmillan, 1993).
: Vida T. Johnson and Graham Petrie, The Films of Andrei Tarkovsky: A
: Visual Fugu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   原载于《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1年10月号(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
: 究所)页96-103。
: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上网日期 2001年11月16日


--
我只是个电影放映员,给你们放我看了几百遍的电影
看到你们在电影院开心、悲伤以及感动
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只是一个引路人,带着你们走我走过几百遍的路
看到你们在路上激动、疲劳以及感叹
是我最大的幸福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