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nyu (灵雨), 信区: Film
标  题: 多层梦境的可能性:穆赫兰道(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y 21 19:25:24 2002) , 转信

多层梦境的可能性:穆赫兰道

周黎明


  大卫·林奇的新片《穆赫兰道》讲述一个弗洛伊德式的恶梦,其剧情可以有
无数种解析和组合,但它的主题却异常清晰:好莱坞在银幕上创造一个个奇妙的
美梦,但在银幕下却多以恶梦收场。

  许多人看该片得到的第一印象是一团乱麻、一个处处死胡同的迷宫、一个怪

异的谜语。如果说《记忆碎片》的剧情尚可理清(至少在编导心里有标准答案),
那么,大卫·林奇压根没指望大家把那纷杂的线头弄得水落石出。但这不妨碍影
迷们勇敢地闯进这个迷宫,并在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显然,这是
一部意会多于言传的作品,但即便影片本身像音乐那样更适合于体验,但故事解
谜仍有其妙趣。

  《穆赫兰道》约两个半钟头长,前三分之二讲述两个平行的故事,虽然编导
的叙事能力有点捉襟见肘,线索凌乱,但故事线大致还算理得清;但到最后三分
之一,剧情一下转入地铁隧道般的黑暗世界,不仅灯光所照之处显得鬼魅,连原
先的“地面”部分也顿时模棱两可。

  该片中有凶杀、车祸、鬼怪、床戏、黑色幽默等多种元素,但它不属于任何
电影类型,你若用惊险片的布局、超自然片的理念、色情片的挑逗、黑色喜剧片
的玩世不恭去审视它,你都会失望。大卫·林奇的电影有它自己的独特语汇,它
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穆赫兰道》给我最强烈的联想是
毕加索的绘画,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眼睛会被画到鼻子的下面、耳朵的后面,直
到某天看到战争题材的《格尔尼卡》,才恍然大悟。

  《穆赫兰道》的故事线颠三倒四、错综复杂,但它有助于暗示片中人物命运
的广泛性,即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任何进军好莱坞的人身上。传统叙事技巧
一般采用类似“螳螂捕蝉”的循环,来延伸某事件的抽象意义,比如在以演艺界
为题材的经典名片《彗星美人》中,一代新人不择手段从老一辈明星那里争夺到
亮相的机会,影片结尾处,更年轻的一代已经“黄雀在后”,随时准备夺位。在
《穆赫兰道》中,“蝉”、“螳螂”、“黄雀”的命运可以发生在任何某一个人
物身上,换言之,某一个人既可以是“蝉”、“螳螂”,也可以同时是“黄雀”。

  影片的某些情节像是专画怪异场景的MC 艾雪(Escher),明明看到那水一
层一层往下流,不知怎的又变成了最上层的源头;明明知道那不符合逻辑,但愣
是找不出破绽。

  对于不熟悉现代派画家的观众,该片的技巧可以用“万花筒”来比喻。通常
我们说某部影片像万花筒那样折射出某个社会,“万花筒”一词本身是个比喻,
意思是说该片的形象和色彩很丰富;但《穆赫兰道》的视角已不是那抽象的“万
花筒”,而回归到“万花筒”的字面意思,即该片反映出来的人物和事件,有时
一个部分会出现好多次,而某些对于理解剧情颇为重要的部分却可能被挡住了视
线。

  既然是万花筒,它反映的世界自然不会是写实的。大卫·林奇为我们加上了
梦幻般的菱镜,里面有明显属于梦境的镜头,也有似梦非梦的场景,甚至可以说
整部影片全是一场恶梦。影片的摄影、美工、音乐等,均微妙地暗示着多层梦境
的可能性。影片的时代定位也非常模糊,有些场景像是当今的洛杉矶,有些则更
像是40年前黄金时代的好莱坞。

  《穆赫兰道》通过女演员闯好莱坞的经历,揭示了造梦的代价。她们从纯洁
的故乡来寻梦,她们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才,但好莱坞需要保留的只是一个
“影像”,一个永留在胶片上的“影子”,因此她们随时都会被抛弃,变成社会
的“渣滓”。在她们的奋斗过程中,她们却需要学会穿梭于数个不同的“现实”,
如她们本来的自我、跟电影公司交往时的“个性”,以及所塑造的电影形象;久
而久之,哪个才是真实的“我”就成了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哪个才是真实的世
界”更让人捉摸不定。在影片点题的一场戏中,台上歌手在唱歌,唱得很精彩,
但其实她是在假唱,一切都是在放录音,这时主持人大喝一声:“这是假的!”
台下女主角颤抖不已,因为她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假”世界付出“真”的代价
(讽刺的是,假世界依然能打动人)。

  该片的选角和表演从戏份吃重的主角、到过场的配角,均十分出色,显示出
大卫·林奇用人独具慧眼。娜奥米·沃茨扮演的贝蒂和戴恩可能是今年难度最高
的电影角色之一,她不仅需要表现一个初来乍到者的天真和自信,而且要演出绝
望中的挣扎,中间还有一场类似考试的戏中戏。她在不同的场景中代表着好莱坞
女演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命运。她在片中的高超演技证明了并不是只有名演员才
能发挥出奥斯卡水准。

  神秘的人物、怪异的场景、离奇的故事、梦魇的气氛,组成了《穆赫兰道》
的好莱坞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好莱坞往往用当地不同的街道作代表,如成龙在
《尖峰时刻》中选择了“好莱坞大道”,那是典型的游客视角;50年代“日落大
道”(同名电影)也横穿好莱坞及附近的明星住宅区,该街道颇有文化积淀;
“穆赫兰道”比较窄,部分路段一直通到山顶的住宅区,跟影片一样它的象征意
义也似乎更为曲折,寓意也更深。从那里看下去,山下的万家灯火更像是憧憧鬼
影,虽然底下定是一片喧闹声,但从上面看却是一片寂静。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WWW bbs.szu.edu.cn. [FROM: 61.144.235.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