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nyu (灵雨), 信区: Film
标  题: 推荐一篇有关《巴黎野玫瑰》的影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May 31 15:19:53 2002), 转信

好片推薦:「巴黎野玫瑰」


我與巴黎野玫瑰?

奚浩


這世上充滿著非理性的原子,
特別是在玫瑰綻開的時候。
然而在理性和制度的國度裡,
非理性卻成為原罪。
在「巴黎野玫瑰」中,
我們看到一朵野玫瑰因凋零而盛開的弔詭故事。

導演:讓.雅克.貝克斯 (Jean-Jacques Beineix)

主角:讓.喬治.安格利 (Jean Hugues Anglade)

柏.翠絲黛 (Beatrice Dalle)



我與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 37°2)

近午的早晨醒來,她已經出門了。音響上擱著Betty Blue的原聲帶,這表示我正
渾眠的時候,這音樂陪伴她喝了上班前的咖啡。秋晨的風陣陣地為陽光引路,掀
開了落地窗簾穿進門來,澄透的光兜著房裡的微塵散漫地飄著,似乎是在兜著一
股熟悉的味道,兜啊兜啊兜著…。我猜想,這張CD的現身,不純然是一份偶然。

37°2 LE MATIN ,英譯為Betty Blue,中文譯做「巴黎野玫瑰」,這譯得真不知
是好是壞。「野玫瑰」這名字用在女主角Betty身上,多少是有幾分傳神的。Betty
是位慧眼獨具、敢愛敢恨的奇女子,她彷彿擁有一般人所看不到的視野——
這讓她最後落得自掘眼睛;她彷彿能體會到非比尋常的感受——這使她常常陷入
不可理喻的歇斯底里;更重要的是,她勇於執著一般人不會、不願也不敢執著的
東西——這使她終究是在緊束的精神病床上而離開人世。從這些角度來說,Betty
確實是野,過了火的野,但這「野」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是指一種「原野」、一
種「狂野」?抑或是一種所謂「正常的野」?

這兒似乎有點引人發笑,
難道一位精神病患自殘眼睛的行徑
竟可以被稱做「正常的野」嗎?
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問,
為什麼這種野是「不正常」的?
這問題似乎在暗示著,
我們都帶著一副配有「正常」度數的墨鏡
在看Betty、電影以及這個世界。


(Betty正常嗎?在「正常」的世界裡,她只覺得自己像被命運戲弄的丑角。)

Betty的愛情故事與我的經歷有段偶然的機遇。三年前,有個人不捨地鼓勵女友勇
於追尋自己的理想,到法國唸藝術哲學。幾經掙扎,女孩決定啟程歷險,並期待
男友兩年後到離巴黎不遠的布魯塞爾魯汶大學來會合,一同圓歐洲的夢。八月二
十八日,也正好是她生日,好友們為女孩賤行。席間,大夥狂飲歡唱,一位現在
再也不會出現的韓國朋友還樂得躍上桌大跳豔舞。席間,她那不飲酒的男人的清
醒的眼光不自禁地飄量著在場的每一個酣醉的人,特別是她。

那個時刻我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竟如此的荒唐、脆弱。從中正機場回來後,橫
隔膜上像壓了塊石磨,日夜喘不過氣來。我拿出邏輯的習題一遍又一遍地演算著,
企圖能藉此驅開非理性的糾纏,然而,我很輕易地就失守了。聖誕節假期,女孩
從巴黎飛奔回台灣。一夕間,我和她成了不見容於生活的邊緣人,父母、師長、
知己、患難都用鄙視而暴怒的鼻息摒斥我們,就像被風暴玩弄的輕帆,我們在熟
悉的城市中流蕩,找尋陌生的角落歇息,常不知何去何從。有一天,蕩呀蕩著,
我們走進台中公園旁的一家MTV,隨意抓了一部片子。正是在這般的情境下,我看
了,也迷上了Betty Blue。

從劇情的架構來看,Betty Blue線性的情節發展並非是最典型的後現代風格;但
從劇情的內容來說,她卻滲透著很深沈的後現代叛逆。使用「後現代」這個詞實
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後現代」的東西時常粗暴地反抗一切具有「現代
性」的東西,特別是支配「現代性」的各種型態的「威權式理性」;然而「後現
代」卻又說不清自己究竟意歸何處。然而,這性格正是Betty。

Betty有著不懼權威、勇於執著自我而不服現實勒索的個性,這使她不可能在「正
常」的職場上生存。在偶然的機緣下,她驚為天人地發現男友Zorg曾經寫過一部
「偉大」的小說,她打從心底尊敬、崇拜自己的愛人。但同時她卻無法忍受懷才
不遇又安於現狀的愛人淪為雜工,任憑老闆欺凌壓榨。她想帶著男友突破現實,
於是,她一把火燒了Zorg的房子!揚帆邁進城市。進城之後,她們打零工為生,
並且一心想要找尋出版商出版Zorg的鉅作,然而天不從人願,結局總是傲慢而殘
酷的。不過Betty絕不氣餒,她總會以「超乎常人」的方式來為結局下註腳。
Zorg是如此描述Betty的:

Betty像一隻跛了腿的野馬,
一次次地試著跳過一堵牆,
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
她所以為的綠草地,
只是我那支沒有用的筆。
她不能忍受固定不變的事,
那是因為她的天性中缺少這個東西。


(Betty宛若受了詛咒,永遠只為一件事情困惑——飛躍)

又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們陪朋友回鄉下老家奔喪,並受託經營友人家的鋼琴
店,從此過著恬適安寧的生活。然而,Betty的敏銳心靈似乎並不會因為外在世界
的甜美而安寧。她向來不服從人的權威,也挑戰體制的脅迫,此刻,她更要向大
自然的命運反抗,不惜付出生命以成全她所珍愛而執著的東西!至於她要反抗什
麼、如何反抗?又用生命成全了什麼?就讓我保留這些悲喜交雜的沈重詮釋,留
待大夥自己拿捏吧!


(安寧、甜美不等於曼妙,而是令Betty無法忍受的死寂。)

摩卡壺咕嚕嚕地喊,咖啡好了,我按下CD按鈕,第11首,Zorg和Betty合奏的鋼
琴曲。其實也不是什麼合奏,是Zorg認真地按著旋律彈琴,Betty則坐在他對面
的另一架琴上瞎胡鬧,噹噹噹地亂敲琴鍵。但這認真與胡鬧之間配合的卻無瑕,
很美、極妙,這段琴,就像是理性與非理性共譜成的和諧的愛情曲。現在,她應
當正淌著汗,在幼稚園擦窗、拖地,而我,直抽煙,寫著一篇不知道能否被錄取,
即使錄取,也不知被不被認可的電影評論。但我想,她或許應該會喜歡這文章!


(理性與非理性的愛情合奏)

事實上,每個人的體內都有著直覺的、反理性的、甚至非理性的細胞在跳躍,你
我她皆是如此。不過在一個理性的、規律的、體制的和倫理的社會裡,我們體內
的律動往往被視為放浪、罪惡或瘋狂!人類為何會被銬上這種原罪?從老莊到尼
采到魯迅到福科(M. Foucault)到Betty,似乎都在探問這個一直存在的問題。
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被當成瘋子,然而事實卻證明,他們的非理性確實看到了真
理(就像Betty「盲目」地相信Zorg是偉大的作家),而他們悲情的奮鬥,最終
也獲得了肯定。

或者,我們可以從另一種視野來看這部片子,把Betty和Zorg當作是同一個人,
說得更清楚些,Betty和Zorg是一個人體內某些對立的性格的獨立分身,如理性
/非理性、奮進/懦弱、自信/自卑、執著/妥協或安於現實/勇於突破等等。若是
從這種角度觀之,我們將可以察覺到劇中許多微妙而弔詭的衝突,特別是結局,
有一方親手殺了對方,並且把對立的衝突從此融合為永恆的一體。我知道這部分
我寫得十分抽象,但請見諒,這實因是我不願生吞活剝地去「剖析」這部電影。
這其中許多的蘊味,是應該保留給觀賞者自己的。

這部片子是一部可以被分割的電影。除了劇情之外,如果將畫面格放,由於它在
運鏡上的巧思與色彩上的揮灑,您會發現許多鏡頭就是一幅幅攝人的畫作;即使
喪失了畫面,只聽聲音,您會發現它的配樂並不會讓電視的黑幕失色。如果您能
夠整體而細膩地接觸到這些要素,您就會發現,這部片子為何會成為歷久不衰的
經典。


後記

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嘗試以此「怪異」的型態寫影評,因此,我想解釋一些事情。
首先,在撰寫任何的「評論」時,勢必得有些評判的標準,然而在一般的影評中
我們卻很難看到評論者說明自己所使用的標準,這其中或許是因為有些不為人道
的苦衷。然而我卻不想如此,當我撰寫影評時,我既不認為自己評論的標準是很
「客觀的」,也不認為自己較其他人更能掌握某種更獨到的觀點,而是希望能很
「坦誠」地說出自己對影片的意見與好惡。其次,因為想要「坦誠」,因此我在
影評中穿插了自身生活經驗的鋪陳,這也致使文章顯得瑣碎,希望各位得以見諒
這善意的缺陷。最終,我很坦然地說,就像Betty 一樣,我是用真實而投入的態
度在撰寫影評,並由衷地希望能夠獲得真誠的欣賞與批評。

這電影的法文名為37°2 LE MATIN—早晨37°2 ,英文則譯為Betty Blue。
37°2 LE MATIN是個很富詩意的名字。就正常人來說,37°2比身體溫稍高了一
些,似乎是「熱了一點」。早晨,稍微熱了一點,有些煩燥、昏沈沈的,又帶些
亢奮。這意涵究竟為何,意會會比言傳來得好些,大家不妨去體會一下。


Mail to 奚浩


--
※ 修改:·linyu 於 May 31 15:22:07 修改本文·[FROM: 61.144.235.40]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