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atsuki (风轻.踏青), 信区: Film
标  题: 名著名片: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n 13 21:29:24 2002), 站内信件

名著名片: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孙昌建()


对于名著名片,起码可以给它三重定义。一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被翻译过来被
人家搬上银
幕的;二是动不动就被人引述的;三是在今天又重新出版和被重新搬上银幕的,或
忠于原著,或有
所解构和重新诠释的。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放的鲜花中,就有不少国外名著,接下去就在银幕上看
到了这类作品。
20年过去了,又一拨新人类成长起来了,他们也许不再会去读狄更斯和巴尔扎克,
但会去欣赏谢霆
锋和莱昂纳多,再长的名字也记得住。所以当我们说名著名片,无非是一种归纳,
不是说名著真的
有那么好看,而是指他们都多少有所出处。对此我们的态度是:没吃过猪肉,还没
见过猪跑吗?
    猪肉是名著,猪跑是名片,以前农村里放电影就叫跑片,如此而已。当然现在
都是名著借名片
的光,一些不太有名的书,因为被改编成影视剧,反而销路大增。文字和影像,两
个不同时代里的
两把飞刀,让我们在阅读和观赏时听到那出血的嚎叫。
    《罗密欧与朱丽叶》扮酷/ 解构/ 可能性
    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前些年有一部由主持人程前参加演出的《梁山伯与祝
英台》,被大家
骂得狗血喷头,中国的经典爱情悲剧演义成了一部武打片,这几乎是匪夷所思的。
但同样是一部由
《西游记》改编的由周星驰出演的《大话西游》,几乎被誉为周星驰的经典名作,
是香港无厘头文
化的极品。而这本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似乎更是一种文化解构的标本,让
人看了觉得好玩
之至。
    种族歧视和冲突,朋克式的打扮,戏仿式的枪战,警察局的直升机,飞车,遥
控监视器,流行
音乐,装酷,扮靓……这一切像是标签,是一种移植技术,时代背景被颠覆了,被
悬空了。比如片
子一开始,就是一段枪战,如果跟你说看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你可能还会不
相信。但是这一
切仅仅是外壳,是标签,是这个时代时髦的集大成者。同样也是快餐,是压缩饼干
,吃不饱,或许
能解解馋。
    但故事的内核部分还是柔情蜜意的,罗密欧和朱丽叶都是现代人了,但是故事
并没有对此进行
调侃和解构,影片所能搞笑的,是对他们的堂兄堂弟。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除了
进展神速之外,
并没有神来之笔。城堡、选婿会、朱丽叶母亲的打科插浑,这一切仅仅是花絮,故
事的关键是没有
出现一个周星驰这样的人物,这就大大减弱了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话西游》
是经典而《梁祝》
却是垃圾,经典和垃圾有时就只有毫厘之差。《泰坦尼克号》的男一号莱昂纳多(
不是那个巴西球
星)演罗密欧,大家可以想像其味道,演朱丽叶的是克莱尔,她在《悲惨世界》中
又饰芳汀的女儿,
是美国式的小美人。看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要想改变我们对此剧的看法显然不可
能,有可能的只
是莎翁的名剧,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另外,看奥斯卡的热门片《莎翁情史》,可以了解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创作演出过程,
在今天是经典的东西,当年都是街头闹剧,今天的人略微模仿一下莎翁的口气写出
一个《大明宫词》,
有人就大惊小怪了,说唐朝的人怎么这样说话。
    谁知道唐朝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 婚外恋/ 宿命
    整个80年代中期,电视上其实经常在放这些名著的,包括像《红与黑》等一批
作品,当年还作
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过争议。某杂志封面因登一张王子吻姑娘的照片而闹得沸沸扬
扬。所以当1998
年重新看到苏菲·玛索的安娜时,心里还是格登一下的。这个时候,你不会再用诸
如“谁是第三者”
这样的眼光去看这类影视作品。在我印象中那俄罗斯大片大片的雪景,那华美的服
饰,那庄严的建
筑,大概都是产生大师和名著的必要条件,包括产生精神贵族。不过在看此片之前
,心中还是有三
点悬念的,一是怎么表现安娜的卧轨,二是怎么表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婚外恋,三
是列文这条线怎
么展示。
    第一点安娜一出场就很宿命了,既有与渥伦斯基的邂逅,又看到了卧轨者的惨
景,这是一种伏
笔不用说了。第二点是美国式的俗套,如果说车站已经一见钟情,那么在舞会上已
被挑起了情欲,
接下去的一场戏便是在包厢里渥伦斯基开始脱安娜的衣服了。或许全世界的情欲男
女脱衣服(之后)
都是一样的,但美国式的表现还是粗俗了一点;三是列文的戏还有一些,特别是开
头和结尾,这是
个理想主义者,托翁的影子。他的爱情线没有得到强调,如果再把这条线削弱,那
就不是托尔斯泰
的作品了。对卡列宁的戏,有一个细节,即他知道安娜有婚外情之后,还是硬要安
娜尽妻子之职与
他作爱,认为这也是他的一种宽宥,对安娜则是一种救赎……这个细节已经说明了
一切。臭男人的
臭大概就是这样的。
    今天来看此类名著,不会那么阶级和道德,所以包括对渥伦斯基这样的,你也
很难去恨他,他
和安娜都有一道迈不过的坎,在他是母亲,在安娜是儿子,到最后,战争打响了,
他坐在赴前线的
火车上,向列文表示,自己做不了一个男人,但还可以做一个军人,因为在战场,
自己的生命随意
都可以被取走,而不用向安娜那样倒向铁轨。玛索所饰演的安娜,艳美,不太像我
们印象中的少妇,
有一点点冷,只能说是无数个安娜中的一个。有不少专家级的人不喜欢这个安娜,
这只能说还是有
“名著”的框子在。安娜最后的歇斯底里,她的怀疑和猜忌,她的用吗啡来麻醉,
好像有一点可怜。
或许纸上的爱情与影像中的爱情是有不同的。另外,饰渥伦斯基的演员的轮廓长得
有点像叶利钦,
也许俄罗斯男人的轮廓都有点硬,看着看着,也很有意思。
    《远大前程》复仇/ 报恩/ 梦想
    根据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个改编力度比较大了,把时代背景从19世纪
的英国放到了20
世纪的当代美国。狄更斯的小说,听有文化的老年人讲,他们小时候看,看着看着
便会被他的幽默
逗得哈哈大笑,而我们发不出这样的笑声了,我们恨不得一目十行地跳过去,对于
狄更斯,对于巴
尔扎克,包括对托尔斯泰,我们只能采取这样的态度,除了专业写作者。
    这是一个有关复仇和报恩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复仇。是贵妇人丁斯摩里将她的侄女教育成了一个复仇的工具,来向世上的男
人复仇,其实伤
害丁斯摩里的可能就是某一个男人,但她要向所有男人向整个世界复仇,可见其疯
狂性。“男人没
有一个好东西”,影视剧中常见这样的台词,我们听了只能笑一笑。但是剧中的男
主人公就只能自
甘倒霉了。芬尼根和埃斯特拉一见钟情,但姑娘不告而别,使芬尼根陷入痛苦之中
。他有绘画天才,
但最后只得为生活也为感情所迫,放弃了绘画。
    报恩。芬尼根小时候在海滩上救过一越狱犯,后来这个越狱犯便暗中相助男主
人公,让他在长
大成人后去纽约开画展,并买下了他全部的画,使他在一夜之间成为富翁并有了远
大前程,一个青
年艺术家的梦想也得以实现。芬尼根与埃斯特拉重逢,让爱情之火又一次熊熊燃烧
,但是要和别人
结婚的埃斯特拉又一次离开了芬尼根……
    时过境迁,当芬尼根又一次回到少年成长时的海湾时,埃斯特拉带着女儿在已
成了荒屋的海湾
旁凭吊,这时的埃斯特拉已离婚,他们双目相对,默默无言……扮演越狱犯的是罗
伯特·德尼罗,
饰埃斯特拉的也是名演员格温内斯·帕尔特罗,就是在《莎翁情史》中演莎士比亚
情人的那一位,
她还有一部名片叫《双面情人》。《远大前程》又译作《烈爱风云》,黑白片时的
改编本叫《孤星
血泪》。
    《简爱》平等/ 女权/ 经典
    以前的女人,或者说读过一点书的知识妇女,有两本书是经典,一本是《飘》
(又译《乱世佳
人》),另一本就是《简爱》,当然情趣更高的会喜欢《呼啸山庄》。我的意思是
这些书多少都是
女人爱情和女权思想的萌芽。而对长得不算如花似玉又身世坎坷的女人,《简爱》
的影响是很大的。
《简爱》的电影,最早看的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版本,很难忘记丘岳峰的声音,
印象中的罗切斯
特就是这样的,怪怪的,浑厚而低沉,自以为是又只能通过嘲讽别人和自己而获得
快感。在美国版
的新片中,简爱也吃了不少苦,但没有因此变得怪僻。
    90年代的版本都是中文字幕,除了少数大片还配音之外,人们更多的是看演员
,看有没有什么
新的诠释,是解构了还是尊重原著原版本。新版《简爱》在情节上几乎没有太大的
变化。也许看片
子的心情不一样了,自己已经不是高家林式的人,就觉得简爱不太苦了,而且她长
得也不丑,总的
看上去比较纯,没有那种烙印式的深度,她和罗切斯特之间误会少了理解多了,好
像罗氏也会喊理
解万岁似的。而对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到了后面,悲剧色彩越来越淡,没
有像哈代的作品
《无名的裘德》和《苔丝姑娘》那样有震撼力。简爱获得了意外的遗产也得到了爱
情,而且罗切斯
特的视力也恢复了,他们还生了儿子……这样好像还是一个丑小鸭的现代翻版,没
有了以前我们感
到的那种尊严的力量,或许这是这个时代的快餐特征所决定的,因为简爱不可能是
打工妹的偶像,
也不再是女大学生膜拜的对象,而悲剧不悲,喜剧不喜,也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趣味
问题。
    关于女家庭教师的故事,有一本叫《火花》的片子(不是北野武的《花火》也
不是阿莫多瓦的
《爱火花》)更具震撼力,也是由苏菲·玛索演的。
    《布拉格之恋》:轻和重/ 嘲讽/ 取舍
    说昆德拉就会想到写《情人》的杜拉斯。有些人说这两个作家怎么不得诺贝尔
呢?现在杜拉斯
是没戏了,定居法国的昆德拉似乎还可以搏一搏。关于《布拉格之恋》,还有一段
子,一女生说,
一男生(其实已经是大学里的老师了)第一次约会就请她上宿舍看这片子的录像带
,看着看着就开
始动手动脚了……他把自己当成托马斯,把女孩当那个特丽莎了。名著,或者说书
,是谈情说爱时
的一种道具,但作为一种催情剂的作用,似乎让人低估了。影像这东西,毕竟更多
一点声色感官刺
激,把《布拉格之恋》作为发情的针筒刺向对方,不知在昆德拉眼里是轻还是重。

    拿书和影片作比较的办法有时很愚蠢,但还可行,影视是名著的普及本,这一
点一定要有这样
的观念,否则就看不下去了。刘易士饰的托马斯,从气质上看还是美国式的,怎么
也不像是东欧捷
克的。刘易士我喜欢的是《我的左脚》和《以父之名》。他有一种阴沉或者叫深沉
,想幽默却幽默
不起来,相反朱丽叶·毕诺什(《蓝》的女主角)看上去很舒服,特别是第一次上
门去找托马斯。
片子中对专制的控诉、对人性的压抑,都有所涉及,但是很一般,因为被“性爱”
的镜头所冲淡了。
从影片看,托马斯作为一个花花公子也不太像,他跟人调情作爱,不是那种投入式
的,而是作弄式
的,居高临下式的。因此他的那种跟当局不合作的姿态,也显得很隔,倒是特丽莎
的投入,她的惊
恐,她的执著,她的以相机作纪录的方式,都好像是出自本领。包括她对托马斯的
一次背叛,都很
自然。在我看来,《布拉格之恋》这么好的基础,搞成这样,不算一部特别好的影
片,如果让法国
人来拍可能更会有意思些,但美国人喜欢把人家好东西拿来先糟蹋一遍,不提文化
的特权,而是有
钱就可以先玩一把。
    《布拉格之恋》的结构,有点类似于《安娜·卡列尼娜》,本来是“四个四重
奏”的样式,也
是两男两女的人物关系。整个片子到后面就很弱了,虽然音乐很棒。改编时什么都
涉及到了,但老
实说,昆德兰所谓的“轻和重”一点也看不出来,美国人或许根本就没有对专制的
那种体验。因此
就像看原著一样,有人读出政治,有人读出哲学,有人则读出色情。好在有最后一
点,它的名字也
叫商业。此片又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悲惨世界》人道/ 感化/ 悲天悯人
    雨果的东西,特别是在今天看,会有很好的市场,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
今天所缺乏的。
手头是1998年的版本,跟80年代初看过的电影有所不同,那时在学校里念书,为了
应付外国文学考
试,只好花15分钱去看同名小说的电影。虽说是应付,但有时也会被感动的。那时
的背景是有一场
有关人道主义的争论,太复杂深奥,不懂,但隐隐约约能感到在雨果的作品里有一
种人道主义的精
神在。因此看1998年的版本,好像没有特别的震憾,作品的基本框架跟以前的也没
有多大区别,只
是在结构和叙事上更简洁,背景上的枝枝杈杈被一砍而尽。主人公冉阿让爱上芳汀
的戏,得到一点
加强,当然也只是那种很圣洁的父爱似的感情。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看,那个最后自杀的沙威警长是更有意思的人。跟通常那种
为非作歹的警官
不同,他是个有信仰相信法律的人,他的自尽可以看作是一种敬业精神的表示。花
几十年时间跟踪
一个“罪犯”,是靠什么支撑着,那就是一种信仰——人的犯罪是不可能被感化和
改好的,也就是
说一旦失足便会永远堕落。而冉阿让的故事刚好超出了他的信仰,最终他只好在事
实面前低下头来,
因为冉阿让放过沙威一命,所以他也放冉阿让一命,而自杀更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我们缺的其实就
是这一种东西。制度的不公也许还可以改变,对惟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力量
的。那个时候好
像在搞一场姓社还是姓资的谈论,雨果如地下有知,凭他的脾气,会拍案而起参与
争论的。
    新版的《悲惨世界》还是有点美国味。芳汀的女儿由克莱尔饰演,就是在新版
《罗密欧与朱丽
叶》中饰朱丽叶的那个女明星,感觉没有了法国味道,只有饰芳汀的乌曼,戏不多
,但味道全出来
了。此片又译作《孤星泪》,注意不要跟《孤星血泪》相混。
    《红字》忏悔/ 灵与肉/ 浪漫主义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在一些文化争论中,忏悔一词被多次提及,这是好事
。但是“忏悔”
二字在霍桑笔下很简单,在胸口挂个红A 就行了,后来我们的“文革”倒是在手法
上有所借鉴。而
我们的老祖宗更厉害,宋江就逃不掉脸上刺字的结局,虽然他是反对通奸者。  以
前读书时,有几
点总是搞不清楚,比如霍桑是男的还是女的,文学流派属于消极浪漫主义还是积极
浪漫主义?但是
少年不解风情,胭脂沾染了灰,直到看《红字》的电影,被译成《真爱一生》或《
红色禁恋》,才
算看出一点好莱坞的味道来了。《红字》的卖点就是黛米·摩尔,她是我以前喜欢
的一个女人(演
员),那时还看录像,看她的《幽灵》,在一片煽情的音乐声中,她和男朋友做陶
模的镜头(是不
是隐寓着一种性爱的成分),后来被不少电视剧所克隆,最有名的就是王志文和许
晴演的《东边日
出西边雨》,据说这比较符合中产阶级的口味,但问题是中产阶级看不看国产电视
剧还是个问题呢。
再比如跟男友幽灵的接吻,被好事者评为十大经典之吻。你想想看,那时只要一想
起亲嘴这样的事,
我们就会咽口水或吐口水。再后来更进步了,看《脱衣舞娘》和《这些日子以来》
,还有一部片子,
摩尔出演一个光头女大兵的,一个演员肯如此糟踏自己,说明其敬业,但同时又说
明在戏路上有一
点找不到北。
    看了摩尔主演的《红字》,有两点失望,一是她的整个轮廓偏硬了点,丰满有
余而柔性不足,
形体动作多而内心感觉较少,一边看一边在着急,她干吗要死命地爱丁牧师呢,可
不可以放弃呢?
而那个丁牧师,整个一个诗人的形象,气质上像《与狼共舞》的科斯特纳,可能那
时的牧师跟诗人
是不分的,他的布道,我想像成是金斯堡的嚎叫。这也是个名演员,我说了那么多
演员,不是想指
责谁,因为这会很不明智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对名著的处理。摩尔和丁牧师怎么会
爱上的,一次泥
泞中的邂逅相助,一次布道,就成了干柴烈火,那种灵魂的东西少了,如果仅仅是
肉体的颂歌,潘
金莲就会永远有戏的。但在我印象中,英国人似乎不会这么快就搞上的,像《理智
与情感》,中国
人李安导的,那多绅士味啊。如果以目前《红字》所表现的“男盗女娼”,那跟整
个时代背景就有
点相悖了。结局缺少悠远的东西,丁牧师的挺身而出,是因为有印地安人的“地方
武装”在撑腰,
那样的大结局一点悲剧性都没有了。
    《绝恋》同居/ 打工/ 精神贵族
    世界名著和非名著的区别,在我看来就是有没有马车和火车驰过广阔的田野,
我常常被前者的
马蹄声和车轮声所感动,这部根据英国作家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改编的《绝恋》
比当年波兰斯基
导演的《苔丝》更有着一种艺术的杀伤力。用今天的眼光看,裘德是一名打工青年
,一直梦想能上
大学。在他爱上姑娘苏的时候,他已结过婚,而苏也决定嫁给比她大好多岁的校长
。关于爱情的戏,
如果没有特定的思想背景,爱情和动物性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你看过之后也不会多
想一想。我有时
想《绝恋》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第三者”的故事。这“第三者”就是裘德和苏的
三个孩子。裘德
和苏在那个不是同居的时代里同居,因此遭人非议而找不到房子找不到工作;他们
像夫妻一样生活
并且相爱,然而就是没有结婚,他们不想隐瞒这个事实。最后的结果是,裘德和妻
子所生的小裘德
杀了裘德和苏所生的两个孩子,然后上吊自尽。苏感到这是上帝惩罚他们,而裘德
不信上帝,只相
信爱情。今天也有不少关于打工者的作品,狭义或广义的打工,但份量显然不够,
好像国人缺乏一
种精神的质地似的。
    哈代的作品,用流行的说法叫“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小裘德教弟弟妹妹
背儿歌:“乌鸦
飞过丛林,它看见了什么……”小裘德显然弄不清楚:人们既然那么不喜欢孩子,
为什么还要生下
孩子来呢?所以他先结果了比他更幼小的生命然后又结果了自己。而裘德曾经这样
想过,只要努力,
到了第三代或第四代,他们家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了。他虽是石匠,却能背诵经文,
不知经文中有没
有写道,乌鸦飞过丛林,它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霍华德庄园》遗产/ 栖居/ 法律
    根据福斯特小说改编的,又译作《此情可问天》。跟《理智与情感》同一类的
片子,都有汤普
森很多的戏,都有大片大片的草地,有马车,有英国式的对白,即使涉及爱情,也
是点到为止,他
们是宁可展现草地也不裸露肉体的做法,肉体谁没有呢?全世界的波霸联合起来,
肯定能治好男人
的近视眼。但如果说全世界的草地都跑到英国去了,那还让我们怎么活呢?
    霍华德庄园,在看到片子的三分之二时才露出其真面目,但这不是希区柯克的
把戏,悬念并非
故意,当今天的人们在谈论“诗意地栖居”时,我们可以理解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行
为。当亨利(霍
普金斯)向玛格丽特(汤普森)求婚时,她竟然答应了。这种老夫少妻式的把戏,
古已有之。亨利
的财产中有玛格丽特最感兴趣的庄园,本来这是很轻易就能获得的,因为亨利的母
亲在遗嘱中就有
这一条,但是儿子隐瞒了这一条,为什么要把财产给别人呢?算你是老太太的好友
忘年交,这就算
资格吗?而且亨利也是那种把爱情(承认有爱情吧)和财产分得很清楚的人。而玛
格丽特从接触老
太太起,就一直对霍华德庄园有着浓厚兴趣,但是亨利就是不让她插手或涉足,这
像是一块禁区。
英国电影表现世故世俗的戏也很多,但感觉不是有意栽花而是在无心插柳,我想这
就是功力所在。
现实主义的力量不是为现实而现实。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是玛格丽特的妹妹,她的行为举止和做姐姐的不同,她爱上
一个命不太好的
名叫伦纳德的男人(他的女人曾是亨利的女人),她想帮他却不曾想到竟使他失了
了业,妹妹想让
“姐夫”亨利助其一臂之力,但遭到拒绝。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时候玛格丽特的态度
也是比较暧昧的,
因为她已坐稳了“太太”的位子,最后是伦纳德的妻子的出场,牵出了亨利的昔日
情,这虽然使玛
格丽特蒙受一点尴尬,但却在与亨利的较量中占得上风,那一点点虚荣的面皮被撕
下来了。最后伦
纳德在跟亨利的儿子的争斗中丧命。而此时妹妹已怀上了伦纳德的孩子。
    人与物,情与法,伦理和亲情,这些大树上分杈出来的枝叶永远都是故事。你
可以说温情脉脉
的面纱是除下来了,但对于一个有法律传统的国家而言,人情的冷暖即使能诞生一
部《红楼梦》,
也不足以用“情”去评判一切。最后玛格丽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霍华德庄园,亨利
把财产分给了儿
子和应属于她的那一部分,姐姐把妹妹和妹妹与伦纳德所生的孩子接来在庄园里生
活,她们又可以
喝下午茶谈天说地,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散步,在浓郁的树荫下品味贵族的生活。

    这正是今天我们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
    《理智与情感》门户/ 爱情/ 古典生活
    如果说家像一棵树,那么姊妹兄弟就像生长的枝叶,他们向空间的分叉延伸,
他们在阳光和雨
水下的摇曳或静止,就是构成故事的情节。这是一对姐妹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古老
得像伦敦的马车,
它给你的感觉就像读莎士比亚的诗和司各脱的小说,精致而有一点点沉闷。门当户
对和真挚相爱、
贵族和平民,理智与情感,执著和轻浮,一见钟情和难以逾越的鸿沟,都被安排得
恰到好处。是的,
恰到好处,它没有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让人能潸然泪下的对白,男女之间的恋情
,没有握一握手,
更不用说拥抱和接吻。我后来明白,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片,完全凭剧情和导演的功
力以及大牌明星。
台湾导演李安由此片跻身国际名导行列,他那中国式的大团圆模式,在西方观众看
来也还是温情脉
脉的。
    大牌演员汤普森、新人温斯莱特在1995年的这部片子中都有上佳表现。200 年
前的小说,经过
中国导演的细心梳理,变得有可看性了。但这是一部需要耐性的片子,慢慢来不要
急。其实看着看
着,我对剧中大片大片的草地更感兴趣了,一个多少有点枯燥的故事,因草地的背
景而能进入现代
人的感觉,那无所不在的绿草对剧情来说,有时是缓冲,有时是延伸,这也符合剧
情的需要,就像
“理智与情感”成为一对矛盾那样。鉴于此片给人在视觉上的一种惬意以及由此向
往某一种奢侈的
乡村生活,我认为它除了应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之外,某些权威部门还应给
它颁发环保奖。
主演之一的汤普森还以此片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此片也有译作《理性与感性》的。看此片时会有看《霍华德庄园》时的感受,
都是汤普森的戏,
都是一种古典生活的模式。因为跟大嘴美人罗伯茨在《诺丁山》中演对手戏而被中
国少女所迷的休
·格兰特,其实早在此片中有很好的戏了,还有《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及《情
难羁》。
--
【嘟嘟oοО○●哇~~!快让开。oо○】
      ╭══╮
    ╭╯五档║         恐龙开车咯~~~!
    ╰⊙═⊙╯。oо○  压死了不赔啊!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7.18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