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kira (不想再说话了...), 信区: Film
标  题: 花 非 花 , 雾 非 雾 ……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Feb 25 12:25:52 2002), 转信

           花 非 花 , 雾 非 雾 ……

           ----电影是什么?
           ----关于电影非艺术视野的思考
                             作者:孙建三


  编者前言:

  电影是什么?一根在遥远的天际拂动的羽毛,一个轻盈的精灵,一座飘渺的海
市蜃楼,一种销骨融肌的梦境。人们能随口说出一大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正准备
冲进电影最高等学府这座围城、或者已经生活在这座围城之内的人,有相当比例是
因为受到了电影作为"白日梦幻"的强烈诱惑。在课堂上,人们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电
影艺术理论,在影片观摩之后,人们讨论着导演的手法,阐释着作品和它后面的思
想文化背景……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首先把电影视作一种艺术。的确,在一种浓
厚的学院气氛里,人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往往会不知不觉地?quot;艺术中心论",而
容易忽略电影也是非常实在的事物--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有着明显的商业效
应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化作用。

  有一位出生电影世家、长期在电影实践部门工作的老影人,他一反学院中的常
见,另辟蹊径,从非艺术的角度看待了、谈论了电影。他在文章里一直试图进行一
种还原,就是说,要把电影身上一切后人添加的厚厚涂饰统统拭去,还原出电影的
本来面目和特性。为此,他引用了大量有新意的材料和统计数据,追本溯源,从电
影的诞生谈起,考察了电影的技术研制过程,比较了法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不
同的电影观念和由不同电影观念导致的电影在三个国家的不同发展、不同命运。他
发现的电影特性很简单,只有当众放映性和观众参与性两点,他的结论却有些惊人
,诸?quot;电影被称为艺术和电影被描绘为杂耍一样都是资本为争夺市场而精心编
造的骗局"、"蒙太奇不是什么由大师创造的艺术手法,而是在技术研制过程中由于
资本短缺而造成的电影的先天胎性"、"法国人把电影理解成艺术造成了法国电影的
败落;美国人把电影理解成经济行为和教育手段使美国电影成了世界电影市场的主
人;日本人把电影理解为占领世界的航空母舰使日本从二战中的战败国跃而成为经
济强国和商战中的赢家。"等观点都和教科书等公开出版物中的说法大相径庭。甚
至可以说,作者写作本文时,他的假想敌就是那些长期不被质疑的电影教科书。他
实践,他思考,他怀疑,他挑战,他揭示了被遮蔽了的事实的另一面--电影一旦被
赤裸裸地还原到实用层面上,它作为大众文化的真相就无比清晰地反映了出来。

  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尽管引用了大量"客观"的统计数据,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
作者得出的结论绝对"客观"。由于挑战效果的获得和挑战的力量成正比,挑战者往
往不惜矫枉过正,以远超过被挑战对象的激烈程度表达自身,有时不免采取"黑白
对立"、"非此即彼"斗争策略和方式,陷入自身挖掘的某个陷阱。也许综合不同的
描述才更接近于电影:最艺术的和最实用的,最高雅的和最粗鄙的,使人飘飘欲仙
的和使人备受地狱一般的煎熬的……和其他所有立体的、具备着丰富性的事物一样
,电影也有着不同的侧面,只是它在混合极端的风格上比其他事物更不协调,更有
着不协调中的协调,也因此更象一只奇形怪状的双头巨兽。但也许,电影即便作为
现代科技的产物,一种最人工、最体现"机心"的事物,仍然"不可言说",我们没有
办法去认识"什么是电影",各种荒谬的悖论使我们无法进行任何命名……
  面对下面这篇长文,编者曾经长期犹豫,它究竟该算一篇论文还是一篇散文?
它有着一种模糊的、游移的文体。然而在编辑过程中,编者渐渐被它感染,它在絮
絮叨叨谈论电影界的各种掌故时显得相当地道,相当亲切,有着一种特殊的影人作
文的文风。如果耐下心慢慢读下去,一波三折的,跟随着作者时时有新的发现,得
出新的观点,会有真正的品尝的快乐出现,仿佛吸完浓浓的原汁后,才尝到了肉和
骨头--而不是就干巴巴的骨头本身。那就姑且算它是一篇浸透着原汁的"论文"呗,
相信它能够给人带来新鲜的、层次丰富的冲击力,引发人们对电影现状进行深思。




(一) 国歌·孙先生·电影


  在我们的地球上,只有一个国家,每天都会在最庄重的时刻、最庄重的地方,
以最庄重的形式演奏和演唱一首电影歌曲。这个国家叫中国。她有12亿人口,占人
类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引子

  1950年初秋,在已经解放了一年多的南京城里,金陵大学的秋季开学典礼之后
,金大"电影与播音部"的"电影与播音专修科"的新生们,涌进金大应用物理实验馆
,一起围坐到一张很大很大的桌子后面。这是他们学习电影经历的开始。站在他们
面前的教授,名叫孙明经,时任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与播音部主任。

  在年轻学子们的期待中,孙先生开始了他的讲课:"1949年10月1日,对人类、
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天,这一点,今后的历史会加以证明的。
这一天,在北京的天安门前,有两个声音向全世界、也向全中国发出:第一个声音
是毛泽东先生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第二个声音是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军乐队演奏了一首1935年创作的电影歌曲。

  "这两个声音引发的震撼,我和各位都亲身感受到了,随着时日的推移,我们
的民族和我们的世界,会更长久地感受到这个震撼。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的学习内容是电影与播音,以及如何运用电影和播音进行
教育。因此,我们这个班级有两个名称:'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和'电化教育专修科
'。
  "我们这个拥有4万万5千同胞、刚刚成立的国家,选用一首电影歌曲做国歌,
对于从今天开始就要学习电影的各位,既是一种鼓舞,也应当引发一种思考。我和
各位,以及天安门广场以外的整个世界,是怎么听到天安门前演奏的这首电影歌曲
的呢?是从收音机中听到的。对于从今日起就要学习播音的各位,这也同样是一种
鼓舞。

  "国歌是什么?她以音乐形象代表着一个国家所有民族、所有成员所共同构建
的民族精神。在北美,在欧洲,诗人们把她叫做国之灵魂。我们这个刚刚建立起来
的新国家为什么会把一首电影歌曲当作我们的国之灵魂?

  "这个决定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出的,我和各位通过报纸、广播、新闻电影
已经对作出这个决定的人们有了一些了解。其中,不仅有中国共产党人最杰出的领
袖,还有国民党人中杰出的领袖,还有我们民族中最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文艺
家、军事家、商人、宗教领袖、侨领及来自各地的民族头人。连国母孙夫人都亲自
参予了这个决定。这个决定在表决时是全体通过的,无一人反对。

  "在进这间教室之前,我在报上看到一篇版面不大的文章,题目是《请别再把
火柴叫'洋火'》。我和各位都经历过旧中国的时日,随便一说就可以说出一堆加以
'洋'字的东西。比如'洋钉'、'洋灰'、'洋袜子'、'洋房'、'洋车'、'洋布'、'洋
磁盘子'、'洋油'等等。一般来讲,只要叫得上名字的东西,在旧中国好像无一例
外都加了个'洋'字。可是有两样百分之百的舶来品--一个是电影、一个是播音,前
面并不加'洋'字。有谁听到过'洋电影'、'洋播音'的叫法吗?没有,各位没有听过
,我也没有听过。那么为什么在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设厂生产的火柴都叫'洋火'的时
代,而作为百分之百的舶来品的电影,在我们这块早已被列强瓜分过的土地上,反
而能不加'洋'字呢?"

  一位当时只有19岁,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激动地问了一句:"教授,那是为什么
?"这个小伙子叫沈嵩生,后来做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三届院长,历时9年,是自
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建院以来,历任正院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

  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但我们暂时把它搁置,让时光向后挪移几十年。
1992年11月16日,病骨支离的孙先生躺在床上对我说:"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法
国是电影故乡,在电影发明后的最初五年中,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放映的主要是
法国人拍摄的电影。很可惜,今天的法国已成了美国电影的殖民地。这个变化有很
多原因,其中法国人把电影理解成艺术,是使法国电影败落的根源。美国人把电影
理解成一种经济行为,一种高效率的教育手段,结果今天的美国电影成了世界电影
市场的主人。而日本人则把电影理解成为用日本商品占领美国市场、亚洲市场、甚
至世界市场的'航空母舰群'。在今天的美国、今天的亚洲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
,这些当年牺牲了几千万生命、苦苦战斗、最终成为战胜国的国家国土上,早已有
路便有日本车,有商店便有日本货,有家庭就有日本商品。再过三年,电影问世就
一百年了。面对过去的一百年,面对新的未来的一百年,我们该如何理解和使用电
影呢?”

说完这一段话之后三天,孙先生就走了……

  自1930年成为电影教育委员会的书记员至1992年去世,孙先生一直都没有离开
过电影这个学科。中国的电影高等教育正式始于1936年。孙明经先生参加了自
1930年至1936年期间、为创建这一学科而进行的全部准备工作。为了认识电影和理
解电影,从1927年到1934年,他本人读完了金大理学院和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工系、
电机系、物理系用无线电专业的所有相关课程。为了能阅读电影的原文著作(那时
关于电影的中文专著几乎是零),他学习了英、法、德、日、俄五种外语。就是在
文革最艰难的日子中,他还翻译了英、法、德、日、俄各国外文原著中有关电影电
视最新进展的资料200多万字。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因为孙先生在电
影与播音教育与创作中做出的贡献,他被聘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首批委员

  孙先生在62年的实践、研究、创作、教学中,发现了一件极有趣的事:百年电
影史,是由五个故事构成的。这五个故事构建了电影生命的链条。孙先生为这个链
条起了一个名字:"电影的科技行为学、电影的教育行为学、电影的经济行为学",
其中:

--电影诞生的基础是经济与科技。
--推动电影发展的目的与动力是经济与科技。
--而手段则是教育。

  一位干了一辈子电影的老人,他之所以在临终前还在比较着各国电影的不同命
运,是因为他深深关注着、忧虑着中国电影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懂
得从凝结着他一生思考结晶的经验之谈中吸取一点儿有益教训的话,我们的电影向
前发展时兴许会多几分参考,减少些许盲目。

让我们回到法国、美国、日本各国的电影问题上去。

(二)巴黎狂欢之夜

  1995年12月28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人类也许是以有史以来从
未有过的规模、为庆祝一件事而举行了一次空前庆典。

  这一天的巴黎,人们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狂欢之中。午夜了,没有人去睡觉。此
时巴黎的街头,在卢米埃尔兄弟首放电影最近的那条大街上,两男两女四个年轻人
,挤出了狂欢的人群。太累了,去喝点什么,坐一坐吧。

  这是巴大研究生院的四位正在攻读电影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他们是同一位导
师的弟子,一位24岁的美国姑娘,一位27岁的法国小伙,一位23岁的日本小伙,因
为他生得太文气,小模小样的,所以同伴们叫他"小男孩"。还有一位29岁的中国少
妇,是这四人组合中的大姐。因为他们的导师常常要求他们看同一部电影、同一部
专著,或让他们一起讨论电影或专著,因此,这四个人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常常
是四个人一起去图书馆、去电影馆、去导师家,当然也常常一起吃快餐和乘车。在
巴黎的中国留学生把他们叫"四人帮",他们自己则戏称他们的组合叫小联合国教科
文。他们在一起时,不管干什么,花钱从来都是AA制,自己掏自己那一份。可这天
晚上进了咖啡厅,一坐下,法国小伙就宣布:"今天晚上我出全份!因为今天是法
国的节日。中国少妇叫了一声:"好!"日本"小男孩"却并不同意:"什么意思?如果
只是为了表现一次大方,我当然不反对,可要是为了什么法国的节日,那可得讲个
明白。

  "这还不明白吗?100年前的今天,在巴黎诞生了电影。这里是电影的故乡,全
世界都在庆祝,我们四个人也在庆祝。庆祝什么呢?当然是100一年前法国人发明
了电影!不是吗?这还不该说是法国的节日吗?在今天的世界,有哪个国家的政府
会象我们法国政府对电影这么支持呢?在法国,最好的电影艺术家们每年都会得到
政府的资助。在历届法国政府的预算中都会为支持电影事业列出专项预算,而且这
种用于支持电影的预算每一年都在增加。近十年中每一年都会有几个亿的法朗,最
高的年份可以达到10亿之多,这是一项世界之最。还有,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从世界
各地来到法国,在法国的大学里、在法国的电影学教授指导下攻读电影学位,当然
这也包括了在座的我的三位同学。'小男孩',我这么说明可以吗?"

 "哈哈哈!"美国姑娘大笑起来。
 "你笑什么?是笑我刚才说的话吗?"法国小伙问。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我从小就爱看电影,因此小学中学的电影课我都学
得很有兴趣。后来我上了大学,选了电影学作为专业,读硕士也仍然选择电影学。
在读美国电影史时,我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字:从1896年到1900年的5年中,在美
国本土电影市场中放映的影片,有85%是法国人摄制的;可到了1988年至1993年的
5年中,在美国本土电影市场上放映的法国人摄制的影片,连百分之一也没有了。
相反,近5年里在法国电影市场上放映的影片,美国电影占了数量的30%,而票房美
国电影则占了56%。我们知道,在法国除放映美国电影之外,还放映德国、英国、
西班牙、意大利、中美、南美、日本、非洲各国的中东、东欧及俄国电影。

  "今天法国电影业的收入有56%来自美国电影。而法国电影在法国本土市场上的
占有已到了很低的程度,而在本土以外的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则离零很近很近。近
10年中平均每年全球电影市场额为200亿美元,美国电影占了80%。美国电影业从
90多年前法国电影的殖民地发展成了今天全球电影市场的主人,当然也是法国电影
市场的主人。我想1900年的12月28日,所有的美国人都会同意这是法国的节日,可
是现在,作为一个美国人,我想我有权说今天是美国的节日。说到我会到法国来读
博士学位,是因为我实在太想弄明白一个在美国让我怎么也弄不明白的问题:法国
是怎样从电影故乡沦为美国电影的殖民地的?

  "我刚才会笑,也许是因为你讲到法国政府每年都会专门为电影做出预算来支
持本国的电影事业时,你的表情很自豪。

  "美国电影业每年会向美国联邦政府上交45亿至50亿美元的税金。政府可以用
这笔税金发展教育、发展科研、发展民众的文化事业,也可以用这笔钱建立公立医
院,改善公共交通。因此,每一个美国人和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都可以从美国电
影业中得到实惠。而法国的电影业则反过来要政府从纳税人交的税金中拿出钱来支
撑它的存在。我曾去过一个亚洲城市,那里的乞丐非常多。我问导游这是为什么,
导游说这里是宗教圣地,到这里来朝圣的人都把布施当成一种乐善好施的举动,因
此造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乞丐文化:这里的乞丐不被人岐视,乞术高的人很富有,
乞讨被看成一门艺术,乞讨有术的人被称为艺术家。在美国,纳税被看成一种神圣
的义务,身体健全的人决不会接受布施。因此,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你会把政府用纳
税人的钱对法国电影人布施也引以为自豪。"

  "小男孩"很有节奏地拍了拍手掌:"说得十分精彩,可你弄错了一个前题,今
天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放映的电影,你刚才讲主要是美国电影,身为日本人,我不能
不纠正你--是日本电影,而非美国电影。我再强调一下,今天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放
映的电影所创造的票房收入和税金,日本电影所占的份额是51%,这个份额在未来
还会更多。"

  "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一个认真的学者,没想到你会是一个狂热的、不顾事实
的民族主义者!"美国姑娘叫了起来,她一下把1900至1994年5年中全球最卖座的
50部影片的片名和世界票房的成果报了出来。

  美国学人如此重视统计数据,不能不让那位中国研究生叹服叫绝。一年之后,
这位中国留学生回国探亲,她对我谈起了那个不眠之夜。讲到此处时,她停住了。

我追问下文,留学生对我说:"那50部最卖座的电影中,有48部是美国好莱坞影片
。但你会想到吗?这48部好莱坞电影当中,有28部的老板是日本人!"

(三)问题、寓言和理论

  至此,有两个问题放在了我们面前:

A、美国人怎样从法国电影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主人?

B、日本这个战后长期在美军占领之下的二战战败国,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成为最卖
 座的美国电影的老板?并在今日世界上形成有路就有日本车、有店就有日本货的
 局面?

  有一则寓言:
  一头雄狮身上有两个跳蚤在争吵,
  A跳蚤高叫:"这狮子属于我,是我给他取的名字,他叫奥尔特!"
  B跳蚤气坏了:"笑话,要想让我承认狮子属于你,你必须比我跳得高!"
两跳蚤狂争不下,最后决定比谁跳得高。当两跳蚤一起落到地上时,它们又开始了
新一轮的争论--这个地球究竟属于谁?

  研究电影当然需要理论,今天可供我们选择的理论很多,那么我们在研究电影
时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呢?

  但愿我们不选用比谁跳得更高的理论!

  但愿我们不选用以自己的命名为准的理论!

  《理论论》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万万千千的理论可以用一种方法把
它一分为二:

  A、 得到统计成果支持的理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理论--它的表达特色是"统
计成果使我们看到……"
  B、 学者以自我权威命名的理论--它不需要、它排斥统计成果,它的表达特色
是"我个人认为以及某某某大师指出……"

  其实不论有多么高明的跳蚤存在,狮子是决不会因为某一个跳蚤跳得更高或那
一个跳蚤为自己取了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而使自己的生理特性发生丝毫改变的。

(四)电影的开端:它在法国如何从科技发明而"变"成了杂耍?

  1952年以后的很多年以来,在我们中国电影教学的课堂和出版物中,在讲到电
影的历史和本性时,会有一种描述:诞生--杂耍--艺术。

  我们的问题是,这一变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什么人,为着什么目的,把这个
19世纪末诞生时拥有同时代一切事物中最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成果叫做了杂耍?
电影诞生的前提是她需要:
 生理学共同构建的成果--视觉暂留的发现。
 心理学
 光电学--放映时提供足够强的投射电光源。
 物理学--拍摄时把实物转换成清晰影像精确投射到胶片上的光学原理与技术。放
     映时提供投射光源平行光束使胶片上的影像能正好精确地投射到幕上成
     像的原理与技术。
 机械学--可以使有孔胶片连续运动中每秒18次精确同位置暂留定位和启动的原理
     与技术--摄影机。
 化学和化工学--在连续运动中可以快速感光的感光乳剂和使影像从潜影 还原的
        冲洗技术。
 材料学--在机械运动中有足够强度的、必须是透明的、能使感光乳剂在
     其上均膜涂布和牢固附着的材料--片基。
 照像术--高速中每一次开启关闭必须等时的快门原理设计与技术--叶
     子板。

  当以上诸多学科与技术的学术发展共同达到足以支撑构建起后来中国人命名为
电影这东西的临界水准时,卢米埃尔兄弟首先完成了可以使"它"诞生的准备--制成
了摄影机和放映机(当时用的是同一架机器),制成了制做胶片片基的材料和涂布
平台,制成了为胶片精确打孔的打孔机、制成了足?quot;快"的感光乳剂,解决了
乳剂在片基上均匀涂布和牢固附着的技术与材料,解决了冲洗那么长长度的感光片
的技术和设备(在此以前,冲洗技术只能冲洗尺寸很小的照片底片。)。他们还事
先多次进行了拍摄、冲洗、和放映试验,为12月28日的当众放映做好了准备。

  在1895年,如果不是经过别有用心的精心设计和大规模运作,而只凭几个人的
心血来潮,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这样一个就当时时代而言科技水准最高的项目
成果的!
  电影根本不是杂耍。它那就当时时代而言、空前的高科技含量,使无论多么无
知的人也不可能把它理解为杂耍!

  但法国电影史的著作中,的确为"它"留下了一段"杂耍"时期的记录。这是一个
精心策划设计的骗局!那么是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要设计这个骗局?回答是--资
本。
  电影诞生后,有一个神话被人们口口相传:火车可以从墙上开出来!大家都想
一睹为快。于是马上就有了让想一睹为快的人们看到"它"的操作--最早的以放映谋
生的人出现了,他们奔到一切想看到这奇迹的人们中去。他们的投资迅速增值,于
是立刻激发了更多的人把钱投入到放映业中来。片源节目的需求自然也同步猛增。
观众在法国带来的热潮,还推动着有人为资本增值而跨海远行。最早的胶片制造业
、机具制造业、放映业出现了。

  统计成果让我们看到,看电影、放电影的人的增多,造成了两个直接的结果:


A、原本看歌、看剧、听音乐、看小说、读诗、购画的人一下猛减。
B、投资戏剧、音乐、出版的人及画商们失去了原本属于他的市场。
  投资意味追求资本增值。当投资不能增值时,一场为保卫自己利益的斗争就不
   能不发生了。

  资本开始收买学者良心!资本开始收买报纸的版面。最聪明的方法是吹捧从口
袋中掏钱的人--于是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有艺术鉴赏能力的民族--文学、诗、音乐、
绘画、戏剧都是艺术,电影吗,只不过是杂耍!因为"它"不是文学、不是诗、不是
音乐、不是绘画、不是戏剧--"它"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情节--一句话"它"呀
,不包含艺术的任何元素,在一切有艺术鉴赏力的人面前,"它"只不过算一个杂耍
罢了。 吹捧有效!十分有效!骗局成功了!统计成果让我们看到,杂耍说一面世
:消费人群很快就把热情从"它"身上移回到音乐,戏剧、文学和绘画这些艺术上去
了。

  此时的电影放映业已有了一点小小的气候,电影资本已有了最原初的规模。当
时的法国有着数量不少的放映者,他们把自己的钱、或借来的钱变成了机器和胶片
,购置了大蓬车(最早的放映人用来放映和运输的用具),租赁了放映场地。而杂
耍说的风起云涌,使"它"刚刚火爆起来的市场,一下变得冷清了。

  电影业不能不组织自己的反击!"它"必须为资本增值而战。法国的消费者不是
最有艺术鉴赏力的民族吗?要夺回并进一步发展电影资本的市场,最有效的方法就
是让全法国的消费者们都把电影理解成一门艺术,一门高于、优于文学、戏剧、音
乐、绘画的艺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综合的艺术。当时在法国向电影注入了资
金的人群,都是一批最富挑战精神、最有活力、最肯一试新事物的和最能为之一拼
的人们。他们开始在放演的同时用钢琴配音乐、用歌手配唱、用演员朗诵旁白。他
们把摄影机对准舞台拍摄戏剧、歌剧、舞蹈、他们拍摄画家作画……

  但其它的艺术资本仍在收买学者的良心和报刊版面。电影人最初的努力没有成
功。"它"被那些出卖自己的学者们称之为:加了新调料的杂耍。不论电影人怎么努
力,学者们都会用新的方法把"它"重新装进杂耍的口袋中。

  电影资本只有一条出路: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电影资本不得不开始收买学者
的良心和报刊版面。

  于是,法国的报刊上发表了最初的一批把电影称之为最新兴艺术的文章。电影
资本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它必须树立和拥有其它艺术门类所
拥有的艺术理论、艺术大师、艺术理论家和艺术经典作品。在当时的法国,这是一
门艺术能够立足和被认同的不可缺少的四个要素。

  最初被电影资本收买的学者们,试图用绘画的理论来描述电影的艺术特性,这
立刻受到了被艺术资本收买的学者们的嘲弄,被嘲弄的学者们于是挖空心思要为电
影构建一种只属于电影的理论。他们必须制造出一位大师、大师的方法、大师的作
品和大师的理论。在当时的欧洲,建筑被理解为各项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它是凝固
的音乐,它把绘画和雕塑最有机最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法国人把这种"融合"称之
为"蒙太奇"--组合、架构--结构。被电影资本收买的学者们从"蒙太奇"中找到了灵
感:如果把早已为法国学术界和公众认同?quot;蒙太奇"移植到对电影的理解和理
论中去怎么样呢?

  于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应时而生--某某氏在大街上拍摄,机械发生故障,拍摄中
断,某某氏努力调试机器,故障得以排除,于是再拍摄,当他把冲洗出来的影片放
映时,结婚和送丧的队伍组接到了一起!电影有了"蒙太奇"的艺术作品、创作它的
艺术大师、也有蒙太奇的艺术理论、和运用这一理论的艺术理论家--于是电影终于
成了一门艺术!

  对电影从最初的研制到诞生整个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会让人发现,把电影称
为艺术如同把电影叫做杂耍一样,也是一个精心编造的骗局。

  因为创造蒙太奇的并不是那位某某大师,在1895年12月28日之前,蒙太奇已经
产生,而这是由于卢米埃尔兄弟在研制胶片时资金不足所造成的。

  卢氏兄弟制造胶片时,首先要把溶剂溶解后涂布在一个光洁度很高的平台上(
称涂布平台),待溶剂完全挥发后,制成透明片基。然后再在制成的片基上涂布感
光乳剂,这是一个必须在无光环境中完成的工作,因此,最初的胶片片长,只能小
于涂布平台的长度--因为没有更大的房间来安放涂布平台。(注:①)

  一次装片只有880个画格长度的胶片,这是电影诞生前就具有的胎性,它决定
了电影调制性的产生。也就是说你只要拍摄时间长度超过55秒,你就必须两次以上
装片,你就必须组接,电影胶片的组接必然决定了电影一定要剪接,一定会有蒙术
奇特性。这不是电影经历过"杂耍"时代之后由大师创造的艺术特性,而是在研制过
程中资本短缺所造成的后果或叫胎性。尽管人们习惯于这样认为:电影在有了蒙太
奇之后,终于从杂耍而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二十世纪之初,法国艺术资本和电影资本在一次较量、一次对打后,那头本来
并非该叫奥尔特的雄狮,越洋到大西洋那边的美国去寻找自己驰骋的天地了。这抑
或是一种不幸,抑或也是一种幸运。

  作者注①:1995年,有人为纪念卢米埃尔首放电影100周年,把卢氏最初用的
那台摄影机租出来,请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影人每人在自己的国家拍一条影片。张艺
谋得到这个机会,在长城上完成了这次历史性的拍摄。由此,中国的很多电影人和
新闻人能在北京亲睹这台机器,也有人为它拍了很多照片。这台机器和孙明经先生
1940年在美国收藏到的、1952年9月捐给中央电影学校(现电影学院前身)、作为
教具的那台红木外壳的手摇摄影机在构造上完全相同,它有一个很小的内藏片盒,
一次只能装片880个画格。(孙先生捐献的那台摄影机很多学院老人都亲见过和使
用过。不幸于1984年,这台世界级的珍宝在电影学院的摄影器材库中不翼而飞,孙
先生多次向有关领导反映,请求调查下落和寻找,但无下文)。

(五)教育为电影在美洲大陆带来了无限生机。

  拥有爱迪生是电影会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很多原因中的一个,但不是最根本的原
因,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带来的需求。

  二十世纪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关头,大量从欧洲、亚洲、非洲、中南
美洲来的新移民涌入美国。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母语的人群涌入同一个国家,
涌入它的城市和广大农牧区、矿区。当时的美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和经济才能很好
地养活这些人;还必须建立统一的国家意识,使这些人有相近的宗教信仰,才能使
社会安定。只有教育才能让这群为求新生活敢于越洋冒死的人们融入一种同一的文
化之中(当时越洋去美的路上,每个月都有沉船)。躁动,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写照
。只有安定下来,才能迅速发展生产和经济。政治家、资本持有者、宗教领袖、教
师、科学家们很快发现,如果仅对这些来自各大洲的、使用不同母语的人们用英语
、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同一背景文化的教育,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成效。要想
对数量如此巨大、敢于越洋冒险、来到美国圆发财梦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用同一种文
明尺度来规范、来教化,美国当时也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老师。

  当时美国的规划者们,把广大的未开发农牧区在地图上划成很多小格,每一新
越洋而来的家庭,可以独自得到一个小区。美国农牧区居民因此十分分散,这又给
教育带来了巨大难题。

  必须找到一种可以不借助文字、可重复使用的、对所有人都有成效的方法。美
国的政治家、商人、教师、传教士们、负责新种植技术推广的官员们,几乎同时从
李维的裤子中得到了启示。下面就讲讲"李维的裤子":

  一百多年前,在美国的淘金热中,在成千上万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淘金者中,有
一个名叫李维的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面对满山遍野的淘金人,李维想:这么多淘
金的人,一定会有很多生活消费。于是这个后来名扬全球的李维,用10美金的本钱
开起了"李维"杂货铺,淘金人所用的、吃的他全卖,小铺一天比一天红火。有一天
,一位淘金工指着他的帐蓬对李维说:"李维,我的裤子总是爱破,你能不能用这
种布为我做一条结实的裤子,而且尽可能多做几个口袋。"李维就用做帐蓬的帐布
为淘金工做了一条口袋很多的裤子。这条裤子受到了淘金工人们的极大欢迎,每天
都有很多很多人来买,"李维的裤子"一下在金矿区成了人人必购的热门货。

  后来李维对"李维的裤子"做了改进,不仅用一种比帆布软得多的法国布料来做
,而且在每一接合部都打上铜钉,在关键部位还加用小牛皮,在裤子之上还配了有
很多口袋的背心。改进后的"李维的裤子",不仅比原来穿起来更舒服,而且对于矿
工、对于机修工、对于终日骑在马背上的牛贩子和牛仔们都极适用。于是,"李维
的裤子"销路越来越广了。

  1895年,电影问世。它问世后不久,有一美国青年忽发奇想:如果用电影来"
写"一个故事,也许会吸引很多人来观看,那么就会发财了。于是他想出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妇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一个歹徒路过家门,见女儿美丽异常,于是把美
人儿抢走了。一牛仔赶着一群牛从此路过,见老夫妇悲痛,上前询问,得知是歹徒
抢走了女儿,于是拍马挥枪追去。牛仔追上歹徒手起枪响,歹徒扔下美人儿飞逃而
去。牛仔把美女拉上马背送回老夫妇家,二老千恩万谢。当牛仔欲拍马远去时,美
人儿冲上前去抱着牛仔亲了又亲……

  这是世界有电影以来最早的有故事的电影中的一个,它的放映时间不足十分钟
,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已是极新奇的玩艺儿了。影片完成后,在各地巡回放映,
看的人越来越多。制片人发了财自不必说,看完影片的人们还纷纷去争购"李维的
裤子",这却是制片人事先没有怎么想到的。



--


                                      =:")

  Akira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7.1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