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C (一定重修), 信区: Film
标  题: 第五代电影前史(19)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l  4 12:10:14 2002), 转信

第二章 苦读篇 (10)

------------------------------------------------------------------------
--------

  那么,他们在吸收和选择电影语言中,接触了哪些流派,经历了哪些过程?第
五代电影除了在社会历史原因上,是文化革命和知青运动的直接产物之外,在文化
和电影思潮上,它们和哪些传统发生过深切的联系呢?


  首先,在电影学院求学的四年间,78级全体学生接受了大量传统电影的启蒙。
中国传统电影,美国好莱坞30-40年代电影和苏联经典电影,是他们一、二年级时
主要的观摩对象。全院每周安排两个晚上观摩影片。一次是根据世界电影史的线索
,放映两部外国经典电影;另一次是放映两部当代中国电影,常常是选择新拍成的
影片中比较好的作品供大家学习和了解。按每周四部的观片计划,四年下来,学生
们的看片数量,至少在1000部以上。


  中国影评界有的论者,对早期第五代电影强化造型、弱化情节的极端化倾向不
以为然,他们诘难这些青年创作者说:“看过多少经典影片?对好莱坞经典戏剧电
影研究过吗?对中国传统电影研究过吗?”“不懂叙事,不懂表演,以偏概全,是
第五代电影的明显不足。这是因为对传统电影缺乏研究的结果。”


  其实,电影学院观摩的安排中,经典性的传统影片数目是大量的。1978-1980
年的两年间,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30-40年代美国电影几乎可以综观前后10年
的走向。如《鸳梦重温》、《乱世佳人》、《蝴蝶梦》、《魂断蓝桥》、《驿车》
、《公民凯恩》、《我们美好的年代》、《煤气灯下》等很大一批,也包括某些相
当商业性的影片。在最初的启蒙阶段,曾经使大家对故事的曲折、叙事的精巧产生
过巨大的兴趣。“可是二年级以后,我们就不那么专注和迷恋了。太落俗套的好莱
坞电影,看了一半就会站起来走掉。”不止一位第五代电影导演这样说。因为电影
视野扩大了。关注现代艺术的兴趣大大增强了。何况好莱坞自身也在发生巨大的变
化。以马丁·斯科西斯和科波拉为代表的新好莱坞导演,也融贯了许多欧洲电影的
创新意识和电影技巧。


  第二个重要的流派是苏联电影。苏联电影对50-60年代中国发生过深刻影响,
电影学院里的不少教授是莫斯科电影大学的嫡系真传。蒙太奇学派的影响在这里当
然是很大的。除了早期默片,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人的名作如《战舰波将金号》
、《母亲》还有《土地》之外,最受注目的便是50-60年代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了
。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张军钊、侯咏、肖风等人都明确地表示过,这一时期
的苏联电影曾对他们的初期创作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一个和八个》的极端化造型
处理,被冤屈的共产党员坚贞不移、矢志信仰的主题,几乎完全是从苏联解冻电影
那里借鉴过来的。所以,苏联影片《雁南飞》1957、《一个人的遭遇》1959、《士
兵之歌》1960、《伊万的童年》1962、《晴朗的天空》1969是那一时期在朱辛庄小
屋子里引起热烈讨论,造成彻夜难眠的惊人之作。因为这些电影中贯穿着的反战和
遣责肃反扩大化的悲愤情绪,对个人为了错误路线而无端牺牲而寄予的人道主义同
情,都和1980年前后中国处在思想解放运动,平反冤假错案的时期非常相似。而苏
联电影中的影像真实和形式完美,是当时的中国电影所不具备的。这就自然地引起
了强烈共鸣和迫切借鉴的心情。


  第三个重要传统,也是根本的传统血脉,就是学习中国传统电影。有一个明显
的倾向,就是78级同学冷淡50年代中国电影,而关注和重视30-40年代中国电影。
尤其是吴永刚的《神女》1934和费穆的《小城之春》1948受到了绝对的称道,唤起
了78级同学对中国电影史的敬意和沉思。还在80年代中期,有的外国影评人就说,
第五代电影断裂了传统,也接续了传统。他们跨过50年代,接续了古代中国的人文
哲理,延伸了30年代中国电影里的非主流传统。后来的发展证明了这个评断的预见
性,《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和《红粉》可能正是持续30年
代传统的佐证。不过,田壮壮和陈凯歌也反复表示过对50-60年代第三代导演的尊
敬。“水华是不可企及的完美的电影导演。”“《青春之歌》在叙事上的流畅、干
净和完整,至今我们还达不到那样的程度。”陈凯歌由衷地说。

  但是,学习的兴趣,很快就转向了当代电影。


  70年代后期,日本电影是输入中国最早的外国电影。以“日本电影周”公映的
形式,向中国观众介绍了《望乡》、《砂器》、《生死恋》、《绝唱》和《人证》
等影片,一时间观众如潮、耳目一新。高仓健、粟原小卷、山口百惠等明星成了街
头巷尾谈论的中心。日本电影的时空交叉和剪辑手法也成为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导演
模仿的目标, 其实这些手法在国外已经渐渐过时。欧洲和美国的当代电影接踵而来
。因为国门开放而迅速导致的电影交流,使隔绝多年的信息汹涌汇聚,因文化革命
而被贻误了的对欧洲现代电影的介绍,一夜之间琳琅满目,罗列在中国电影工作者
面前,它和文学翻译上的积极引进相呼应,成了第五代电影现代主义意识的两个重
要来源。


  电影上的伯格曼、雷乃、戈达尔、特吕弗和安东尼奥尼,跟文学上的卡夫卡、
萨特、加缪、伍尔芙、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海明威,同时成为了热烈迷恋
或似懂非懂的崇拜对象。“和当时大量翻译的西方电影理论相比,我们更关心,更
迷恋的是文学和美学上的现代主义思潮,荒诞和孤独的主题,是我们人生体验中最
容易引起共鸣的情感。整整9年或者10年,独自一人蹉跎岁月,吞噬屈辱,在泥泞
和风雨中品味原始农业劳动的沉重,在这种历史的荒诞面前,现实主义的嗫颥就显
得苍白了。”


  当关注的重点转向现代电影的时候,为了更多更早的看到新片子或有“禁忌”
的片子,就闹出了许多有趣的笑话。


  一个非常有名的话题,就是78级学生们会造假电影票。

第二章 苦读篇 (11)

------------------------------------------------------------------------
--------

  开始的时候是一、二个人心灵手巧,出其不意地画了一、二张假票,顺利地混
进了电影资料馆的小放映室。后来就发展成技术完善、加工精细、流水作业式的电
影票工业系统,一时真假难分,莫测高深。


  为什么78级的同学们要造假票呢?明目张胆地违反制度,多么不好?


  这个原因要从江青建立的“内参片”制度说起。


  “内参片”是“内部参考片”的简称。文化革命期间,1966-1970之间是没有
电影的,1970年以后开始把八个样板戏的京剧搬上银幕,拍成电影,1974年左右,
开始拍些故事片。当时,几亿老百姓翻来复去地观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
、《龙江颂》、《海港》等京剧电影,而江青和她的特权集团,有专门的放映厅观
看美国或欧洲电影,上下形成了两个天地,两种文艺。为了提高样板戏京剧团、舞
剧团和拍样板戏的编剧、导演、摄影师们的眼力和水平,江青特批给这些部门调看
西方电影的权利,让他们了解某些欧美导演的最新手法和技术水平,以提高样板戏
电影的制作品质,这种看片待遇就叫做“内部参考片”。在西方,任何一个平民观
众只要买一张票就能随便进入影院或在录像机上观看的电影,在江青时代,被神秘
化和特权化了。“内参片”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待遇和变相货币。在文革时代,一
张内参片的电影票可以搞通后门,攻开难关,解决许多人情关系。长期供应内参片
的电影票,甚至可以获得从买肉、买糖、坐车、看病直到升学、转户口等等方面的
便利。听起来像是一种编出来的神话,但对于封闭社会中的百姓渴望窥视西方生活
的迫切心情来说,却又是无可奈何的真实。


  “内参片”的管理方法一直沿用到80年代初期。


  造假票成了电影学院学生明知故犯的越规行动。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花钱贪小便
宜,不是为了好奇心和窥淫癖,他们确实希望尽早的认识法斯宾德、施隆多夫、科
波拉、大岛渚和马丁·斯科西斯。


  和真票一模一样的工艺精细的电影票,被美术系和摄影系的创作小组用巧手绘
制出来,还盖上当天日期和场次的印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小放映厅里人头挤
挤,好不热闹。


  不过,一个极其偶然的原因,导致东窗事发。


  问题出在颜料的选择上。使用的是广告画颜料。夏天天热,收票员手上有汗。
突然,他非常惊讶地发现怎么手上染的都是颜色?票面却被抹得一片糊涂。全部观
众退场,重新验票。发现有许多年青学生,不是这场“内参片”发票的对象。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造假票!”消息传开,真是令人难堪。学院领导严厉地批
评:以后绝不准有此类事情再度发生。


  可是,更精致的方法被发明出来了。绘制完毕以后,在票面上打一层薄薄的蜡
,摸上去又光滑又爽快,手感很好,即使放在水里也不湿,更不要说夏天有汗的手
了。


  结果是扩大看片的范围和增添观摩的场次。代表当前创作潮流的新片子让学生
们观摩。第五代导演后来很快出入于欧美各国影展,有许多机会看到当年角逐奖项
的各国新片,他们常常为了参加记者招待会或观众见面会而没有时间看片或看得太
多反而厌倦了。可是回首当年,想起在朱辛庄年代为了早点看到一部新的进口电影
,而绞尽脑汗,冒犯纪律的情景,真是哭笑不得,百感交集。


  每次进城到中国电影资料馆观摩影片,就开出两部大巴士车,上面挤满了各系
的学生,加起来有100多人,还有一部分教师。人挤人,人靠人,喘不过气来。但
是谁也没有怨言。因为只要是去看新片子,一个人也不愿意拉下。不论是严冬还是
酷暑,车一跑上京昌公路,一阵阵歌声和一串串笑话就从车窗里飞扬出去,快乐的
调侃和机智的笑话此起彼伏,用集体的欢笑度过路途中沉闷的几十分钟。一块面包
或两张油饼,甚至于从食堂带去两个馒头,常常是看片中间的一顿晚餐。就是在这
习惯了的俭朴中,看过了一部部类型不同的影片,写满了一本本认真细致的笔记。



  陈凯歌的父亲陈怀恺导演送给儿子一个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每片一得”。他
告诉陈凯歌,自已当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学习过来的。凯歌严遵父嘱,每看完一部
影片就用他的楷书写一篇读片笔记。其实,决不止他一个人这样做,几乎每一位同
学都有一种或几种笔记。摄影系的同学在放映电影的时候,都坐在最前排的位置,
不少人手里拿着照相机对着银幕拍摄精彩的电影构图。由于亮度不足,拍摄下来的
画面技术质量当然不会太好,但是入了迷的初学者在所不惜,他们根据积累下来的
影像资料,仔细的研究不同导演的造型语言和构图风格。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8.12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