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Film
标  题: 一种艺术,一种不屈的精神——《美丽心灵》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Sep  3 18:50:02 2002), 站内信件



2002年8月22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国际公认的天才数
学家、博弈论的创始人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r.John Forbes Nash)作公众报告,
报告的题目是《通过代理来研究博弈中的合作》。博弈论?不懂,不过提醒了我今
年奥斯卡大丰收的由罗素·克劳主演的《美丽心灵》,不就是以纳什为原型拍摄完
成的吗?我买到影碟也有一阵子了,一直没有看,感谢北京晚报的报道,于我也是
一种机缘,让我有兴趣看看纳什的故事。


不过对于电影爱好者而言,这故事虽然是人物传记,已经与纳什本人没什么关系了
,咱们又不是考据癖,非要把主人公和原型的差异研究出个子丑寅卯。第一印象就
是非常好看的一个故事,好莱坞就是有这等能耐,不会把纳什搞得像蒋筑英似的。
影片开始,刚入校的青年数学精英们的酒会,罗素·克劳扮演的纳什甫一出场,一
句话还没说,观众一眼就可以把他从一大堆人群中间摘出来。那种效果,可以想象
就好比洛阳牡丹花会中的乔峰。其实编导的设计很简单,就是在穿着上刻意的下了
一翻功夫。所有酒会上的青年们都穿着相对浅色的西装,扎着时髦的花领带,只有
纳什穿黑西服白衬衫扎黑色领结。甚至罗素·克劳在形体语言上精心设计的那种笨
拙的姿态和蹒跚的步履都没有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来的醒目,纳什的自闭、刻板和不
合时宜一览无余。这就是好莱坞的造型原则——单一、直接、有效,画面内容有着
强烈的指向性。喜欢欧洲电影的观众可以不喜欢他,可是不能不承认其力量。特别
是对于中国影视创作者,学了那么多年的视听语言和美术造型,大多数人仍然停留
在用台词讲述故事和表达概念的阶段,不由人气为之沮。

没看影片之前,看到剧情介绍一直说是纳什最终战胜了他所患的妄想型精神病,通
观全片之后才知道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这涉及我们普通人对于精神病
的理解,咱们大多都不懂医学,以为好了就是好了,得病的时候妄想,不得病就是
不妄想了呗。但是影片中的纳什所看到的幻象,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甚至当初他是
如何染上妄想型精神病的也没有交待,推论起来至少应该是上大学之前了,因为他
的大学室友亚利斯就已经是他的幻想了。当然,观众是后来随着剧情推动,知道他
得病了,才知道开始所有人信以为真的那个活生生的亚利斯只不过是纳什头脑中产
生出来的。

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影片中的纳什,真实的纳什的患病情况我们不知道,真实
的妄想型精神病的病理情况我们也不了解,不过我想起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
曼在他的自传《魔灯》里,曾经回忆到自己发作精神病时所目睹的令人惊恐的景象
:“……也许我走捷径从平常的真实感觉进入了另一种真实。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睡
着了,我头脑中一片空白,没有感觉,没有痛苦。我感到我已闭上眼睛,却又觉得
有人走进房间,我睁开眼睛,在刺目的光线中,在几米远之外,我看到自己站在那
里,两眼盯着我看。这种感觉非常具体,真实无疑。第二自我站在黄色的小地毯上
,正看着坐在椅子上的我。此时,坐在椅子上的我是真实的我,他反应出控制着第
二自我。一切都完了,我已不复存在。只听见自己在悲嚎。……我能听见自己的悲
鸣,它象一只受伤的狗的哀号。我从椅子上站起来,从窗口跳出去。”(《魔灯》
中译本第84——85页)

段小楼对程蝶衣说:你是“不疯魔不成活儿”,天才和疯子只有一部之遥,艺术家
如此,哲学家如此,科学家亦然。但是疯了的纳什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险恶局面呢
?为了控制病情,他需要住到精神病院,持续吃药,但是精神药物会使大脑越来越
迟钝,他将在钟爱的研究领域无所作为,象傻子一样碌碌一生。但是如果停止吃药
,他脑中出现的幻象将很可能会恶化甚至毁灭掉他。换句话说:要么就是公,要么
就是字,永远没有中间,中间的或然率,就是零喽!但是纳什以惊人的意志选择了
第三条路:他不吃药,他拒绝相信自己看到的幻象,真可谓弥天大勇!

硬生生的认亲眼所见的景象为非,这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其中还有两层含义,第
一层是对于恐惧的克服,无论妖魔鬼怪皆认作虚妄,就象《回魂夜》里的LION教导
大家的一样,相对而言,这倒是容易。第二层就是对于情感的拒斥,佛家的禅定功
夫里有一项内容要求对着美女做粉妆骷髅的冥想,如果让我做这项功课,别说把好
端端的美女想成白生生的骨头,就算明知道是狐狸精,也一准儿扑上去了。影片中
的纳什也承认,有时候真不舍得离开他的幻想世界,因为那里有他最亲密的朋友亚
利斯和亚利斯那永远长不大的可爱的小侄女。但是,坚强的纳什还是郑重的对亚利
斯和小女孩说,从此他不会再和他们说一句话。纳什做到了,虽然直到生命暮年,
那些幻想出来的人物也从来没有从他的视线里消失过,但是他抗拒了所有诱惑!

对于影片主题,过多吹捧的话就不说了,因为都明摆在那里,大家可以自己去欣赏
去感动。在剧作结构上,影片借鉴了一些悬疑剧的手法,特别是前半部分,环环相
扣跌宕起伏,间或让观众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即使你事先大致了解纳什患病的情
节,初看时也绝对料不到纳什的室友亚利斯仅仅出于他的想象。直到影片进行到一
半时,纳什的妻子仍然对亚利斯的存在坚信不疑,精神病医生当头棒喝:纳什在大
学时代的住宿纪录显示他一直独处一室。还有纳什在演讲时看到几个戴礼帽穿风衣
的人从后门鬼鬼祟祟的出现,镜头站在纳什的主观视角,令观众以为又是他的幻觉
,当纳什逃跑时,画面里出现的路人那些诧异的眼神仍然在误导观众,直到纳什被
按倒在地,观众才发现这些来抓他的都是真人,只不过他们来自精神病院。

当然,类型片的手法借用过多,就会失控甚至导致不合理。比如飞车追逐的那段戏
,根本经不起一丁点儿的推敲。既然所有的追杀和保护他的特工都不存在,那么又
如何上演飞车呢?难道整场追杀都是纳什站在原地想出来的?其实之前的情节,纳
什与他想象出来的人物所进行的交流,都类似于《第六感》的手法,绝对不会和现
实空间互相进行干扰,又在观众的错觉中达成叙事上的双重合理。比如纳什和亚利
斯从楼上把桌子破窗而出摔到院里,外面恰好有两个路人诧异的看着。细心的观众
稍作回忆就会很赞叹,因为前文交待过了,当时只有纳什一个人,饶是如此,路人
的诧异的眼神也是合理的,虽然斧凿的痕迹很强但是确实非常巧妙。而对于很突兀
的这一场飞车追逐,我不认为自己在求全责备,这恰恰暴露了好莱坞制作习惯中弊
端的一面,就是过分追逐吸引观众的眼球,即使象本片这样目标直奔奥斯卡的大型
文艺片也不能免俗。

--
生活也许并不是生活、
我也许也并不是真正的我、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