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ightmare (恶梦衣裳), 信区: Film
标  题: 从《妈妈再爱我一次》谈两岸电影观众的心理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Sep  8 14:22:25 2002), 站内信件


从《妈妈再爱我一次》谈两岸电影观众的心理
作者:梁良   2002-07-05 13:58:56

  在各种电影理论中,「电影社会学理论」特别重视电影观众与影片之间的互动
关系,并且以「集体潜意识」来解释一些电影所以能广受某地观众欢迎的原因。像
〈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在台湾大受冷落的影片,到了大陆上公映时却造成万人空
巷的轰动情形,正足以印证「集体潜意识」对电影观众的巨大影响力,值得细加探
讨,并从这个个案延伸来理解海峡两岸当前电影发展状况的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於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
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由陈朱辉与柳松柏编剧,陈朱煌导
演,杨贵媚、李小飞、谢小鱼主演。剧情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
留学归国,正要展开精神病院的业务,偶然发现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
母亲秋霞!原来当年其母秋霞与父国荣相恋,但遭林母以秋霞身家不清白为由拆散
鸳鸯,另外为国荣娶妻。已经怀孕的秋霞乃到乡下投靠姨母,并在生下志强後独力
抚养,母子二人感情极佳。数年後,国荣之妻娟娟经证实不能生育,林家父母为了
延续香火,用尽办法要志强离开母亲回到林家认祖归宗。秋霞几经内心挣扎,终於
答应。但年幼的志强因思念母亲而无法过平静生活,经常偷偷回到乡下找母亲。一
次风雨之夜,志强躲在庙外避雨,秋霞等人遍寻不着,翌晨找到时,志强已奄奄一
息昏迷不醒。秋霞大为激动,失足跌下楼梯成为疯妇。18年後,志强终於找到他心
爱的母亲,并以一曲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重新唤醒母亲尘封多年的记忆,母子
相认大团圆。

  就故事内容而言,〈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家庭
伦理大悲剧,在50和60年代,类似剧情的影片不断被搬演,也的确曾经感动过不少
观众。但近20年,这类影片已被视为「老套」而很少有人拍摄,纵使偶有这类作品
推出,也是反应冷淡收场。事实上,就在〈妈妈再爱我一次〉於台湾推出公映的同
一年,台湾另一家制片公司也拍摄了由陈荣树导演的同类型影片〈妈妈带我回家〉
,结果两部影片同样得不到台湾观众的重视,映了几天便静悄悄下片了,在海外市
场更连公映的机会都没有。不料在2年之後,〈妈妈再爱我一次〉渡海杨威,竟在
大陆上以黑马姿态造成空前轰动。其间遭遇的悬殊,实在是跟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背
景的差异有莫大关系。

  台湾社会从60年化末期,基本上已从「农业社会」逐 过度到「工商业社会」
,到了80年代末更已迈入「後工业社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农业和生产工
业的总和,资讯工业更被视为未来最主要的工业支柱。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大环境转
变下,传统的家庭伦理意识不得不有所改变。像叁代同堂的大家庭逐 瓦解成为小
家庭;家庭计划的推动也改变了父母生育子女的观念,越来越多年轻一辈的家长将
「不孝有叁,无後为大」的古训抛诸脑後,只生一个女儿或根本不生小孩的夫妻已
不是社会中的异类,反而被视为一种时髦的「新潮流」。而在婚姻方面,自由恋爱
结婚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传统的「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观念被现代青年
严重排斥。在此情况下,〈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所传达的意识型态跟当前的台湾
社会人心有严重隔阂,根本无法令观众产生共鸣,遑论感动痛哭?事实上,类似的
故事情节在以家庭主妇为主要对象的台湾电视剧中亦已经吃不开,又怎麽可能吸引
到以年轻人为主的电影观众呢?因此,〈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台湾卖座失败,是完
全可以预期的。

   在今年的母亲节(5月11日),〈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导演陈朱煌率李小飞、
谢小鱼等原班人马再拍摄另一部风格类似的伦理悲剧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台湾
推出上映,希望能够藉〈妈妈再爱我一次〉轰动大陆的新闻热潮引起台湾观众的欣
赏兴趣,结果依旧是卖座一败涂地。由此证明,没有群众心理支持的电影,跟时代
风尚完全脱节的影片,再怎麽努力去制造新闻吸引观众均属徒然,因为观众先入为
主的排斥感是很难加以排除的。

  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在电影技艺上并无突出成就的影片,又为什麽
能在大陆上大受欢迎呢?只要我们从「观众集体潜意识」这个角度切入问题,也就
不难获得明确的答案。

  当前大陆上的11亿人口之中,大部份都是农民(占8亿以上)。中国传统农业
社会所拥有的家庭伦理观念,仍然普遍存在於广大人民心中。换言之,台湾人民在
50、60年代时候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看法,正好套上当前的大部份大陆人民心中。
因此,像〈妈妈再爱我一次〉这种曾经在20年前感动过无数台湾人的电影,拿到大
陆上放映正好可以同样地感动当前的大陆观众。大家都觉得,在观赏这样一部人性
化、生活化、通俗化的伦理悲剧时,感情可以得到自然的宣泄。流下一点眼泪,可
以洗涤一下自己的心灵,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这种情形正好可以印证希
腊先哲阿里斯多德在名作「诗论」,和日人厨村白川在其名着「苦闷的象徵」中所
申论的:「悲剧具有情感宣 和精神升华作用」的理论。

  在谈过〈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集体潜意识效应之後,我们再来看看此片在电影
拍摄手法上的特色为何会遭台湾观众排斥却能受大陆观众欢迎?

  正如上文所言,本片的故事是十分「老套」的,对台湾观众而言一点新鲜感都
没有。而编导叙述故事的手法,则极尽「煽情」能事,以「催人泪下」作为首要任
务。为了达到目的,片中安排了多个刺激观众流泪的片段,例如志强在婴儿时代得
到重病,眼看生还无望,母亲秋霞遂用叁步一叩首的方式向庙中神明祈求保佑,将
母爱的伟大表现得淋 尽致,足以感动天下的父母与子女。又如林母硬生生拆散秋
霞和志强母子,秋霞一方面舍不得爱子离去,一方面还要扳起脸孔要志强到林家後
不能回来找她,内心矛盾与挣扎的苦楚,令人心生悲悯之情。而志强到林家後思念
母亲,偷偷回家寻母,小孩子的纯真天性表露无遗,愈发令人对志强两母子的可怜
遭遇禁不住一掬同情之泪。类此煽情催泪场面,在〈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此起彼
落地出现,足以软化铁石心肠。这种不避低俗煽情的电影处理手法,对大陆电影观
众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经验,因为他们以前在大陆国产片中从来没有看过类似的故事
,也没有被如此大量和如此澈底的催泪场面包围刺激,因此感情的堤防一旦被突破
,眼泪就一发不足收拾,以致「哭得十分过瘾」。这种新奇的观影感受,不但可以
满足观众个人,还会促使他把这种难得的观影快感情不自禁地广为宣扬,以致此片
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带动起全国性的观片热潮。〈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大陆上
的卖座轰动,完全是群众自发性义务宣传所导致的一次意外收获。去年底大陆首部
长篇电视室内剧〈渴望〉自播出後越演越烈以至轰动全国,其市场反应模式应可与
〈妈妈再爱我一次〉相提并论。

  大陆电影界由於多年来肩负政策宣传任务,对於电影作品的「正面主题」控制
得比较严格,以致观众很难从这些影片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近年来,各片厂为了
迎接娱乐片大潮,却又多将「娱乐片」定位在纯粹满足官能刺激的动作、武打、侦
破类影片上,很少从简单直接的人性、人情、人伦关系上着眼来制作影片,以致一
直没有拍摄出类似〈妈妈再爱我一次〉这种伦理悲剧来满足观众「感情上」的需要
。经此一役,相信不少大陆的电影创作者都会有所刺激、启发,从而在日後的电影
选材、处理手法和演出风格等各方面作出更多方面的摸索和尝试,使他们的作品跟
观众的「心理需求」得到更密切的契合。这是广大的电影观众之福,也是整个中国
电影界之福。——1991.6.1.



--
 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
 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
 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
 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v 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
 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
我就是噩梦. - NiGhtMarE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23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