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usarc (丝竹幽居主人), 信区: Music
标  题: 新年听老贝(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Dec 25 17:31:24 2001), 转信

乐圣诞辰那天晚上,独自重温了第七,悲怆,和庄严大弥撒。有很多感触,这几天一直
在沉淀,现在才贴出来,应该不算晚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渐渐疏离了贝多芬。
也许是因为这世俗的生活已经足够沉重,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一些无厘头的轻松,一遍遍
让自己在各种“大话”和“荤段子”里获得片刻的快感;也许是因为这现实的周围充满
太多虚假,所以他们故作轻蔑地嘲笑崇高,然后以“小资”式的口吻talking一些时尚的
“show”。他们也许还会愤怒,但更多的时候是放任自己沉醉在病态的颓废里自伤自怜
。在这个寂寞的网络上,我听见他们说:那里是一片虚空。
有多少人在对着啤酒瓶大喊:我很痛苦,又有多少人在举杯高唱:开心就好。很长一段
时间以来,我们整个社会和舆论的主流是拒绝深刻与高尚的。在人潮拥挤的十字路口看
着一张张疲惫麻木的面孔,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曾感到痛苦,在灯红酒绿的午夜欢场遥望
一副副如幻如真的笑脸,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获得了欢乐,我宁愿相信他们只不过是在逃
避。没有经过痛苦沉淀的欢乐是肤浅的,轻易忘却自身的痛苦更是一种可悲的漠然,环
顾四周还有什么比人心的冷漠更让我们感到悲哀。
多少个重大的节庆里,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在世界各地上演,“四海之内皆兄
弟,全人类走向大同”。如果贝多芬在九泉之下看见世贸大楼的烈火和阿富汗的硝烟,
听到耶路撒冷的爆炸和库尔德难民的挣扎,我不知道他是否还能瞑目。差不多两百年过
去了,今天的我们甚至可以轻易从手机铃声里下载“欢乐颂”,但这世上的欺骗和杀戮
可曾因此而减少。
在这个陡寒凛冽的冬夜,我忽然想认真地聆听来自贝多芬的声音。
当音乐声响起时,冷清的空气渐渐温暖起来。每次听他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那个“葬
礼进行曲”,我都以为这是“辈而不伤”的典范。整体的曲调虽然是苍凉而略带痛苦的
,但伴随渐进增强的节奏,骨子里却内蕴着坚定有力的坦然和从容。如果说男儿有泪不
轻弹,我想贝多芬一定是这样一个真正的男人,而类似精神境界的乐章在他的许多作品
里比比皆是。同为“悲怆”,在柴可夫斯基那里是撕心裂肺的号哭,而在贝多芬的钢琴
奏鸣曲里,我们听到的只有对痛苦的蔑视,是一种超乎于悲怆之上的宁静升华。
置身于贝多芬的音乐世界,找不到廉价的欢乐,也没有绝望的痛苦。痛苦而不陷于沉溺
,欢乐也绝不流于轻佻,热爱生命,珍惜美好的一切。就个体生命意志的顽强程度来说
,我不知道还有谁超过了贝多芬。
或许我们还应该再听听“月光”,听听“田园”,听听“春天”小提琴奏鸣曲,我们会
发现一个柔情脉脉的贝多芬。“无情未必真英雄”,虽然贝多芬终身未娶,但我们却知
道他的爱心是多么崇高和宽广,奈何一生找不到所托之人。贝多芬并不经常抒情,但当
偶尔抒一把时,我们会发现他其实也是个多情种子。
“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休想让我屈服。”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一句话,他的一
生都在和命运作抗争,但我以为这还不是其最伟大之处。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贝多芬
仍然坚持从苦难中寻求生命意义上的欢乐升华,到了晚年,其音乐精神境界更是超乎一
切大喜大悲的质朴与平和,年轻时抗争的精神尤在,具体表现出来则是对全人类的博大
爱意和悲悯。“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永勿欺妄真理”这是22岁的贝多芬给大学
朋友的留言,横贯其整个音乐和人生历程,这句话正是最好的注脚。
一张CD播完了,空气里一片宁静,我忽然想起“大音稀声”这四个字,送给老贝再贴切
不过。
马上又到新年了,我想我还会在那个时候再听一遍第九交响曲。虽然“欢乐颂”里人类
大同的理想在现实中还很遥远,但在那个第三乐章的慢板里,我们却可以真真切切地感
受到人性温暖的抚慰。
重新靠近贝多芬,相信真爱永不泯灭,希望因此永存。

--
有空来丝竹幽居听音乐哦!打开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先打开字幕:

请在“查看”菜单上单击“正在播放工具”,然后单击“字幕”。

然后在“文件”里“打开URL”输入地址mms://192.168.5.53:8080连接就ok!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5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