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fog (嗯), 信区: Music
标  题: 巴赫大提琴组曲《作品分析》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Mar  6 21:59:46 2002), 转信

巴赫大提琴组曲《作品分析》

贾非言 译

    长久以来人们怀着敬畏的心理将巴赫为独奏大提琴而作的组曲和为独奏小提琴
而作的奏鸣曲和帕蒂塔舞曲尊为弦乐演奏家最为艰巨的挑战。除了一位技艺超群的
演奏家,没有人能够写出如此高难度的作品。而我们,在瞻仰作为一位管风琴演奏
家的巴赫的同时,却忽略了巴赫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弦乐演奏家,正如他的儿子艾
玛纽艾尔(Emanuel)描述他的父亲“懂得如何挖掘每件弦乐器的内在潜质并加以
完善”。

    大提琴组曲写于作曲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虽然安娜·玛格达莱娜大约著于
1728年的整洁的手抄本得以使这些组曲流芳百世,但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
原来并非是成套的组曲。一首,也许是好几首,可以追溯到巴赫的威玛时代(
1708-1717),而其余的则是在科滕创作完成的(1717-1723),同时完成的还有几
首小提琴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第一卷和勃兰登堡协奏曲。

    我们无从知晓巴赫的这套组曲究竟是题献给谁的,但第五和第六首--比前四首
更长更难--估计是为作曲家的好友,科滕的大提琴演奏家克里斯蒂安·费迪南得·
阿贝尔(Christian Ferdinand Abel)炫耀那传奇般的技巧而作的。而第三首组曲
则很可能是为家中的音乐演奏而写。前奏尽管充满灵感,内容深远,但听起来实着
更像是一首练习曲:大段大段的音阶,瑟音和几近捉弄人的和弦是为了训练新手的
指法,而反复出现的逗笑的分句则是为了考验弓法的灵敏度。

    尽管六首组曲有着不同的渊源,她们都遵循一个类似的样式。除了传统的组曲
形式--阿勒芒德舞曲,库郎特舞曲,萨拉班德和基格舞曲之外,巴赫还加进了介绍
性的前奏,并在最后的基格舞曲前插入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时髦舞曲(小步舞曲,布
列舞曲和加沃特舞曲)。仅仅是从风格上来讲,她们更像是不经正规谱写,而是由
演奏家即兴创作的少见的无伴奏杰作。巴赫很显然是被为纯独奏谱写总谱时那独特
的挑战性所吸引,并继而在将为乐队而作的乐曲改编成单件乐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
种全新的乐曲。在作曲家死后五十年,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家约翰·尼古拉斯·福
克尔(Johann Nikolaus Forkel)在美赞这部作品独一无二的自给自足的旋律风格
时这样写道“凭借旋律细致的轮回,他在单件乐器中揉合了所有可能的乐符,营造
出如此饱满的和声,你会感到如果再多一件乐器那就是累赘了”。

    巴赫想象力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可通过比较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组曲而窥见一斑。
对于以前的演奏家而言,她们是为大提琴家族中两种不同的乐器而作的。第一首是
用常规的四弦大提琴演奏,而第六首则原本是为一种五弦乐器而写,也许是高音大
提琴(violincello piccolo),或许是据说巴赫设计的维奥拉庞博萨(viola
pomposa)。乐曲本身对技巧的要求就非常全面,加之又要在无附加高音弦的普通
大提琴上演奏,第六组曲即使是对现代提琴手来说依旧是可怕至极。开头乐章是开
放的华彩乐段,她将从前奏到第一组曲的即兴发挥的风格一下子变得威巍壮观。阿
勒芒德是舞曲中最高度程式化的乐章,两首组曲开端篇章大同小异,但随后顺着各
自不同的轨迹发展--在第一组曲中自然而优美,在第六组曲中则是简洁刻划的乐句
和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最后一首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和加沃特舞曲在多个圆
润响亮的按弦音中既展现了旋律,又起到了伴奏的效果。而在第一组曲的小步舞曲
中,巴赫使用旋律优美的跨弦姿势来暗示泛音低音提琴的身影。

    结尾的基格舞曲正好应验了福克尔的预言:因为“巴赫的旋律均是取自艺术源
泉中的内在本质,毫不附庸风雅……他的旋律永远不会过时”。

--
你好,$userid  ,我叫林动顶
纯正平和  凡事可成真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2.1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