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gileboy (理学院的另类), 信区: Music
标  题: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y 14 22:24:14 2002), 转信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
今人十分熟悉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诞生于明清之际。这首以公元前202年楚汉垓
下决战为题材的大型琵琶曲,风格奇伟,色调辉煌,形象生动。虽其曲谱初见于
19世纪初的《华秋苹琵琶谱》,但从古人对16世纪末的琵琶圣手汤应曾弹奏的《楚
汉》一曲的文字描述来看,《楚汉》很有可能就是《十面埋伏》的前身,那样她的
实际流传还要久远得多。
    垓下大战是刘邦、项羽为争霸天下所进行得4年楚汉战争得尾声,汉军依韩信
十面埋伏的阵法,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聆听《十面埋伏》,犹如观
赏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该曲以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通过“列营
”、“点将”、“排阵”、“埋伏”、“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众军奏
凯”等13个段落和标题,绘声绘色地演示了垓下大战的全过程。
《十面埋伏》带有中国传统戏曲和章回小说的叙事特点,按情节发展的顺序,可把
13个段落归为战前准备、战斗过程和战争结局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曲的高
潮,琵琶充分调动了滚、拂、扫、推、拉等各种手法,并运用琵琶独有的煞弦、绞
弦、长滚、狂拂等绝活,营造出对阵双方金鼓齐鸣、刀光剑影、旌旗蔽日、骑甲交
错、炮火震天的鏖战场面。演奏者以子弦和二弦绞在一起的“绞弦”激发,摹拟出
的刀枪剑戟互相碰撞的金属声响效果,使人如临其境;而用左手“并二弦“的往复
推拉和右手猛烈的双摇指造成的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之声,更让人瞠目结舌。
用一件乐器再现一场战争,这是古代音乐家非凡创造力的体现,是人类器乐史上的
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琵琶曲不仅有文武之别,还有派系之分。《华秋苹琵琶谱》
中已经汇集了直隶王君锡和浙江陈牧夫的南北派不同传谱。这些曲谱既有风格技巧
上的区别,又有审美态度上的差异,有趣的例证可举“华氏谱”中表现楚汉相争题
材的,除了王君锡的传谱的《十面埋伏》外,还有陈牧夫传谱的《霸王卸甲》,前
者从正面歌颂了汉军的胜利,侧重于战争过程的描述,音调振奋昂扬;后者则着意
于“楚歌”、“别姬”等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楚军的悲壮和惨烈,对西楚霸王寄予
了更多的同情。这其中,除去侧重点和表达方式不同,南北文人对楚汉战争的不同
态度和情感,恐怕也是造成这两首乐曲迥然相异的重要原因。
 本人曾经有幸聆听一位mm演奏《十面埋伏》,此mm个子娇小,身形可爱,但奏此
曲时,迥然若乎男子,满腔豪气,痛快淋漓,令人惊叹的不是她的技法和对乐曲的
理解,而是曲子本身所蕴藏的力量。

--
                       良      宵
1=D  2/4  轻快如歌地
                     ..    .                     .   ..  ..
| 3   5 | 6   1 | 2  12 | 61  55 | 36  51 | 2    2 | 12  61 |
  ▁▂▃?            ▔       ▔?  ▔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8.20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