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usarc (丝竹幽居主人), 信区: Music
标  题: 风风雨雨海菲兹(罗英民)(一)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y 25 22:52:33 2002), 转信

  小提琴大师雅舍·海菲兹离我们而去已有十年之久,他在世界乐坛的声誉仍然如日
中天,正象有当代帕格尼尼大师之称的阿卡尔多访华时曾说过的:海菲兹在小提琴界的
地位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他的一切都是值得后辈大师们学习的。然而,他的一生
历经众多不同的评论,正像英国评论界多年来对他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其中有些
挑剔的评论家或心生妒意的同行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心理,评论难免欠缺公正。然而大师
从不曾为之气馁,而是不断地追求更为完美的技艺与意境,许多作曲家也根据他非凡的
才能与特色,专为他创作难度惊人,风采各异的佳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技艺日臻
成熟,对乐曲的诠释深刻而独到,评论界也不得不发生转变,他终于从评论的“变幻莫
测”走向“无比辉煌”。
初露头角 一鸣惊人
  在英国的音乐乐刊《音乐时代》上,有关海菲兹英国音乐评论家艾尔弗雷德·卡利
什曾写道,在这场音乐会后我听到一位女士说:“他的确如同他的唱片一样出色。”而
这种评论在几年前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他对1920年春在伦敦的那场首次公演作过这样的
评论:“音乐季最重大的轰动”以及“他应该得到这种评价,也正因为这是第一次一个
艺术家在我国首次登台公演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熟知这一事实。”随后,
一种精确的预测成为了事实,海菲兹的预售唱片数量戏剧般地直线上升,使人吃惊地直
抵7万张。
  然而,海菲兹的名字真正为英国国内报刊的读者所熟悉是早在1912年,那时《每日
电讯》报道了他在柏林的登台首演,评论说:“在他征服演奏的高难技巧的同时,还伴
随着一种完美的机敏,他把感情的异常成熟与举止的镇定自若结合起来,这在那些甚至
是老演奏家们之中也是很少见的。”

  但是卡利什原本对海菲兹的演绎才能实际是宁愿采取怀疑态度的,他当时在《音乐
时代》上发表的评论是:“他只是仅仅说得过去的,否定地说,他是毫不耀眼和是会冒
犯那些挑剔的鉴赏家的。”但是当海菲兹举办第二场音乐会时,他已经承认,海菲兹展
示的技巧“是比起他在第一次音乐会上甚至更令人吃惊”。其中的曲目有来自巴赫的第
二小提琴独奏《古组曲》中的《西班牙慢三步舞曲》。卡利什重申了他第一次的评论,
并补充:“这种气质是必要的并应该发扬的,这在当时艺术家中是少见的,然而它对于
献身于专业演奏的音乐人又是必不可少的。”
  在和谐的气氛中举行的庆祝会上,英国评论界评论:海菲兹是一个出类拔萃者,是
演奏中纯净无暇庇的音乐名家,他有闪电般的手指,然而显而易见又是一个傲慢的音乐
家。海菲兹在英国举办的第三次音乐会是以他首次在伦敦曾诠释过的、塞扎尔·弗朗克
的奏鸣曲为特色的。卡利什对此是作为“一次有瑕疵的演奏”评论的,虽然“该乐曲看
来抑制了他的弦,在他的演奏之中仅迸发出少许的兴奋或热情”。但他接着又说:“这
次演奏的主要缺陷是,该奏鸣曲听上去好像是一种带有平凡不足道伴奏的独奏。而说什
么奏鸣曲就该如此,显然是一种‘过时’的论调。”而18年后,《留声机》的W.R.安德
森对海菲兹演奏,由阿图尔·鲁宾斯坦担任伴奏的同一作品的唱片是这样评论的:它以
小提琴的声音穿越了其和谐的背景,给人以多情、甜美和温柔的感觉。曾主持过一些著
名的招待会的策划者弗雷德·加伊斯伯格也曾回忆起,在随后的午宴中这两个才气横溢
的年轻音乐家之间极精确的机智、敏捷的应答。
众人偶像 平常之心
  海菲兹成为众多崇拜者的偶像的极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才华横溢与性格外向。这个公
众的“偶像”是一个实实在在乐天而又随和的人。1920年在国会大厦《每日新闻》那位
著名的记者在采访中曾好奇地询问:“你被授予的那个美军上校军事荣誉头衔的标志能
否让我们一饱眼福呢?”海菲兹先以自豪的口气肯定了这个事实,然后又无可奈何地抱
怨道,在英国利物浦托运行李时,因英国合唱队的女孩们渴望得到它而赋予大量的赞美
之词,因此他已被“巧取豪夺”了。

  海菲兹似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偶像,然而又是一个有平常之心的人。他有常人那种憎
恨、痛苦、热爱、恐惧和高兴等多种情感,他热爱一切事物,从肖伯纳的作品、舞会大
厅到二手图书,以及各式各样的小摆设;有关他的各式各样的绯闻轶事登载在报刊上,
诸如他的财政事务、婚姻关系等。海菲兹的台风朴素高贵,演奏时琴头高高扬起,一副
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为了追求独特的音响效果,他常常不畏风险,采用冒险的指法与
弓法,然而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与视觉形象的最佳组合却招致了褒贬不一的评
论。1928年10月28日晚间在一个“天才也需要情感”为题的报告中,指责他“无激情、
冷漠如太空”,“孤芳自傲、冷若冰霜”。然而,加伊斯伯格回忆,虽然这些人在音乐
论坛会上通过他来看海菲兹是“冷淡而镇定自若”的,而事实的真相是:海菲兹曾在事
后对他承认,“我是因怯场紧张而行为举止显得僵直,看来我是决无可能克服这种恐惧
的”。

  1937年春,海菲兹卷入一场论争之中。 他参加了一个联名发表的宣言,这个令人吃
惊的宣言曾被编入新闻大事记,并在英国音乐界掀起轩然大波。宣言中指出,英国音乐
正在“走向衰退”,这引起当时经常掀起英国音乐界重大争论的托马斯·比彻姆爵士的
强烈不满。他以尖刻的口气评论:“海菲兹先生对这个国家的音乐知道些什么?”“你
同样也能向一个意大利王国的萨伏依家族的侍者询问有关令人恼火的边界问题的观点。
”而且,几年后海菲兹抱怨英国未曾发行有关他的音乐的纪念邮票,而且“甚至没有埃
尔加的”。他的这种不满表现了他那过于直率的一面。

--
 Da, Vetter,
 sitze du fest!
 Luge Liebster,
 dort liegt die Welt,
 die du Lungrer gewinnen dir willst:
 welch Stellchen, sag',bestimmst du drin mir zu Stall?

※ 修改:·musarc 於 May 25 22:55:36 修改本文·[FROM: 192.168.5.53]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5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