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ellangel (吉娃娃), 信区: Music
标  题: 民谣三题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Dec 25 08:56:20 2002), 站内信件

无论欧美还是港台,其原生音乐之初都有一个用天真之气酿就的 “民谣时代”。
美国的民谣时代发轫于三四十年代,六十年代达到其巅峰。

第一个伟大的民谣歌手是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他抱一把 吉它,三十年
代在美国的街头四处流浪。他的歌曲唱出了大萧条时期 亲身经历的各种苦难。民
谣在他手里形成了几个在后来半个多世纪里 一直都没能抹去的特征:木吉它、叙
事风格、切身的抒情,和苏格兰 、英格兰移民带到美洲的传统民歌的形式——在
大洋的另一边,它们 已世代相传了至少几个世纪。

格思里一生谱写改编了一千多首歌曲。待五十年代美国民谣之风 劲吹时,它已不
能称民谣时代,而自命为民谣复兴时代。

一直坚守着民谣路线的有最著名的民歌歌后琼·贝兹(Joan Baez) 。琼·贝兹没靠
任何商业促销手段便征服了六十年代的绝大部分年轻 人,成为六十年代以爱与和
平为主题的嬉皮文化和青年静坐运动风暴 的中心。唯一的手段是她真挚的人道主
义情怀。即使在唱一代人的战 歌时琼·贝兹也没有忘掉她彬彬有礼的美感,没有
忘掉那种质朴而纯 真的嗓音。除了一把吉它,琼·贝兹的歌几乎没有任何伴奏。


稍迟,同样以音色纯美著称的鲍比·文顿(Bobby Vinton)一九六三 年以《玫瑰红
红》(Roses Are Red)一曲成名时,背景里已经加入了若 隐若现的钢琴。这种风格
成了他三十多年歌坛生涯的定格,包括为《 教父》在内的多部电影所唱的主题曲
延续了他的名声。鲍比·文顿钟 爱一些雅致的小乐器,在他后期的歌声背景中总
可以听到几把弦乐、 一只黑管或几声淡淡的小号,乐器丰富的程度控制在决不改
变人声在 歌曲中的绝对主宰地位。今天我们来听文顿,最令我们心动的仍是他 早
期那些曲风简朴的曲子。我甚至怀疑《蓝丝绒》(Blue Velvet)里的曼 妙和声我们
今天已再也作不出来,如轻笼着主音的自然远景,后世的 技艺更加精良的和谐与
之相比总有一种匠气。而文顿最出名的一首歌 《以吻封缄》(Sealed With A
Kiss),并非他首唱却因他而流布甚广,一 直传到九十年代的中国:这一个夏天学
期就要结束了,朋友们都将随 风四散,临行时答应好朋友——把每一天装进信封
里,用一个吻封上 它寄给你,我们九月再见吧。别离时浓浓的不是离愁,而是浪
漫,《 以吻封缄》唱出了令人心旌摇动的少年情怀。

此时民谣小组盛极一时。最出名的有编织者合唱团(TheWeavers)、 四兄弟演唱组
(Brother Four)、金斯顿三重唱(KinstonTrio)、四季演唱组(T he 4 Seasons)和
莱特曼三人组合(The Lettermen)。编织者是其中的先驱 ,他们直接禀承了格思里
的精神,社会意识甚浓。四兄弟除了使用吉 它,还加配了四弦的次中音吉它以及
五弦的斑鸠琴,使合奏的音感大 为增强,引领着蓝草音乐(B1uegrass)大步向前。
听他们的音乐,似乎 能闻到青草的淡淡香气。四季演唱组以《雪莉》一曲窜红,
台湾民谣 八十年代涌起时,翁孝良、陈复明、曹俊鸿组成的“新印象组合”仍 不
忘吟唱此曲;他们以美妙的假声合音独树一帜。莱特曼则创造了民 谣时代最宽阔
的和声。至于金斯顿,他们以高挂销量榜十五周冠军的 专辑(At Large)成为五十
年代末最火红的民谣组合;民歌打进流行歌坛 并成了老大,这引发了民谣复兴的
风潮。

六十年代中期摇滚乐兴起,它日益复杂的形式渐渐取代了朴素的 民谣,民谣歌手
大多向民谣摇滚演变。贝兹、文顿以及男女混唱的杰 出组合“彼得、保罗和玛丽
”(Peter, Paul&Mary)靠翻唱、重唱和再 版苟延至今,简朴的吉它转向丰富多
彩的吉它,其余皆烟消云散。一 九七五年迪斯科盛行时久散的四季曾重新露面,
用依然漂亮的假声, 配以Disco的舞曲背景连连夺冠,却已沦为一文不值的假面流
行乐了。 这以后的三十年里不知出了多少的民谣歌手,却只能以兼容多种 乐风的
复杂型民谣出现。民谣就像少年时期淡淡的酒,带着本真的冲 动,虽然恬淡却自
有清香,虽然简单却无法复制。每每回忆,它们依 然会感动我们,幼稚而完美。


台湾的“民歌时代”始于一九七五年。当时,以余光中诗为歌, 杨弦、胡德夫于
台北中山堂举行演唱会,成为这个时代开始的标志性 事件。民歌时代初期往往以
富于盛名的诗人为谱曲对象:既有正当其 时的名家郑愁予、余光中,也有新文学
史上的巨匠徐志摩、胡适等, 可谓风雅一时。一九七七年,民歌时代嬗变为“校
园民歌时代”,是 年台湾举办第一届金韵奖,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学生和在餐厅
逐唱的 平民一时蔚然,台湾今天资深、多产的歌曲创作者,很多源出此时。 后来
,这个台湾流行音乐发轫期的作品,被大陆人笼统称之为台 湾校园歌曲,在八十
年代传唱一时。随着李谷一、朱逢博、王洁实、 谢莉斯等一批“艺术嗓子”的传
播,大陆歌曲艺术格局迅速分化,从 民族、西洋中蹦出一个怪物——通俗。

台湾校园民歌最令人惊异的是,当时流传甚广的相当一部分歌都 显现出无忧无虑
的特征,极喜欢状自然小景。而沉郁的悲调都埋在背 后不被注意,后来才慢慢地
发掘出来,但数量仍极少。当时大量的是 像《蜗牛与黄鹏鸟》、《踏浪》、《让
我们看云去》这样的嬉乐之作 。如这首邱晨词曲的《小茉莉》,曲调和歌词都简
单自得得像是小孩 子的胡言乱语:“夕阳照着我的小茉莉,海风吹着她的发。我
和她在 海边奔跑,她说她要寻找小贝壳。”这个时期歌手和听众心目中的美 学典
范是清澈亮丽的嗓子,一派天真率性,既无内涵也没有感情上的深度。像个儿童,
因为不做作,且有一种天才焕发的拙巧,而可爱, 而美。

高产而流行的词曲作家也许当首推叶佳修。大陆人耳熟能详的《 乡间小路》、《
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都是他的作品。 当我十年后听到齐豫的早期
录音,深深感到是李泰祥而不是叶佳修真 正留下了民歌时代最大一笔音乐财富。
这个古典乐科班出身的才子把器乐小品和歌谣合为一体,器乐和人声互为主角,歌
词有时简单的只 有一句话,却更突显出了音乐的妙处。李泰祥的早期之作是他自
己也无法超越的典范,如同唐人绝句宋人小令,清新短小、隽永深邃、韵味无穷。


后来,李泰祥兼跨古典乐和流行乐做两栖创作,作品日渐艰深。 民歌时代的其余
大家或趋于丰满或趋于精熟。罗大佑一九八○年从医 学院毕业,跨进了民谣摇滚
。李宗盛告别木吉它合唱团,在滚石公司长年操练,渐渐成为以乐风精致感性为特
征的台湾流行乐的首席制作 人。极为早熟的侯德健、擅写小人物形象的马兆骏,
陆续创作出更有 份量的作品,音乐表现力愈见深厚。而仅事歌唱的歌手却变得不
再有份量。

进入九十年代,十余年前的民歌曾频频被流行乐坛所回眸。校园 民歌时代的著名
歌手杨峻荣,一九九○年五月携来厚厚一匝《年轻的 老歌》。尽管新制的配乐珠
玉滚落,却让我们不忍卒听。失去了少年 英发的蓬勃朝气,《乡间小路》们变得
要多糟糕有多糟糕。一九九四 年,又听到孟庭苇的民歌精选——《纯真年代》,
却不外是一串精美 却没有内容的城市工艺品。对于台湾流行乐而言,纯真年代早
就过去了。

成功的翻唱在我仅听到过两例:张清芳《留声》和罗大佑《闪亮的日子》。 他们
得以跨越的是靠一种隔世的气息。罗创造的是黑白电 影,张创造的是童话传说。
在辽远的时间吹动之下,我们开始晃动起来。

一九九四年,“大地”的黄小茂搜集并出版了北京学院区一九八 三至九三年的学
生歌作,大陆校园民谣的创作和出版一时间风行起来 。

校园民谣中最好的一些歌产生于一只脚踏进成人世界时对青春的 回头一望。在那
里,轻快的眼泪变成了沉重的眼泪。轻快的眼泪是少 年的眼泪,少年不识愁滋味
,却有那么多无由的感伤;当他能够最深 地体会青春的珍贵和美好时,他的脚已
经踏进了成人社会,世界突然 开始加速度了。青春依然那么真真切切,却已一去
不回。

高晓松正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代表,他的《同桌的你》由此成了校 园民谣中最优秀
的作品。那一段十分幼稚的少年情怀,付出的却是一 种最纯的真情。但这种最真
情的东西,会被后来的生命多么轻轻地对 待。“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将它丢
在风里?”后来的成长就是这 样无情地将真情渡过的少年送进了深深的历史,正
如“我也会给她看 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一样——我们都不是孩子了!懂得这
种抛弃 的合理和必然,懂得梦与生活的界限。但在情感的底层,它依然是一 种多
么值得牵挂和珍视的东西。正是这种进入生活时深情的回头一望 ,产生了《同桌
的你》巨大的感染力。从本质上讲,高晓松的歌都是 站在一个交界线上感到的青
春、少年、校园时代的最终离去,它们与 多少具有同样意味的金立《那天》、沈
庆《没有想法》、郁冬《老屋 》等构成了校园民谣中最厚实的一层,亦使《校园
民谣Ⅰ》成为几张 校园民谣作品中最出色的一张专辑。《校园民谣Ⅱ》中,高晓
松的《 冬季校园》、《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依然有那样一种内涵,但已 不像
《校园民谣Ⅰ》那么潜沉了。也许他们现在是在为唱片公司作命 题作文,以便校
园民谣系列能在一片看好的市场前景中一路地出下去 。而高晓松本人也正是一个
一只脚踏进成人社会的角色,他的观察是 双向的,由此产生了非常漂亮的《上班
族》,它是《同桌的你》的另 一面。两个方向,一种思考,都是对某一种无奈放
弃的深深叹息和悲 悯,放弃的都与青春的某些珍贵之处相关,并都被投射在一个
相同的 背景上——成家与生活,这是交界线另一边的世界。

《校园民谣》的另一些歌,则不乏另一种深厚。这些歌大致包括 《青春》、《寂
寞是因为思念谁》、《故事里的树》、《昔日重来》 等。它们较深刻地表现了青
春自身的悸动,包括无边无际的梦想、不 知来由的忧愁、单纯的浪漫、寂寞之年
的感伤等等。相比较而言,有 侵权之嫌的《校园歌谣》就显得清淡,少年之浅态
可掬,是一颗太过 清涩的果实。《歌谣》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赵节的个人歌集,
给她作 配角的作者都显得过于蹩脚。赵节显然是个更本色的大学生,小小的 浪漫
、小小的伤怀,小女生兮兮的,音乐特别轻飘浅在,与之相伴却 有着这个年龄段
所特有的清新,虽然在曲调上有时不知不觉就对台湾 歌作了摘抄。《校园民谣》
里的女作者金立有时也有这样的小女生气 ,她们所写的歌显然与象牙塔里大学生
的生活更相关些,状态也类似 ;容易快乐也容易忧伤,音符中时时滚动的是轻快
的眼泪。

出了一张个人专辑的贾南,也属于这种特具大学生气质的歌手。 大学校园中的很
多生活都被他捕捉住,并作出了身在其位、恰如其身 份的思索,同时亦恰被此所
局限。他由此写出了更多关于校园的东西 。一个可爱的校园歌手,虽然有思索但
总是囿于墙内,有寻求但总好 象在真空里,想超越但总是显得徒劳可笑。

校园民谣的滋生展示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生命的工具正被越 来越多的人认可
。由于它的个体性质和民间风味,使得校园民谣比时 下诸多流行曲显露出更多的
生命感和真实感。但从另一方面看,校园 民谣的作者们都是一些被公司乐手们扶
着才能跑起来的人。校园民谣 不是一个流派,却不约而同地成了同一种东西(除了
郁冬是游离态,音 乐类型和作品关注都与这个群体较有反差),这是校园民谣们应
唤起注 意的共同危险。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2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