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reensky (地狱幽灵), 信区: Music
标  题: 【音乐的精神】--故事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May 26 21:32:09 2003), 站内信件

四、故事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也记不得是在哪个杂志上看到的了,细节可能有模糊,但
大意不差,反正对它的印象也实在是太深刻了:有一个中国的歌唱演员,女的,好
不容易到了美国去深造,可能是纽约吧,不要紧,是哪儿不是很重要。这个可怜的
姑娘受了不少苦啊,可不是呢,在国内的时候,她是明星,大家都捧着她,路都是
铺好了的,条件多棒啊,哪曾有过这许多委曲呢?现在换了环境,也只好这样了。
没有人认识她,就没有人捧着她,也就没有人给她创造条件,全得靠她自己。但专
业还是不能丢啊,这是她来的目的,也是她唯一资本了。她找到了联系好的教授。
哪个教授?不好意思,记不得了。哪个学院?也不好意思,可能就是纽约的那个著
名的音乐学院吧。管它呢,听故事要听实质哦,不要嫌我有方言口音,就如同听音
乐要听内容一样,那么在意回放效果干啥呢?应该说,教授还是蛮热情的,亲自伴
奏,听她唱歌。她先唱了一段歌剧,也记不得是什么咏叹调啥的了,可能是比才的
吧。教授不到声色,让她再唱一曲。她已经感觉到了不妥,更加用心用力。这一次
唱的可能是《唐璜》的选曲,是她最拿手的西洋歌剧里的最拿手曲子了,但是她自
己的感觉就更加糟了,毕竟是职业演员,她知道自己虽然唱得还行,但教授并不欣
赏,这就是说她演砸了,在美国没有希望了……这时候,那个教授倒是显出非同一
般的冷静和耐心来,甚至可以说是很仁慈。这个学生本来就只是来报考本科生的,
他大可不必如此宽容,直接把她送回家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反正她的考试成绩是太
差了,这个学院和他这个知名的教授不收留她也很正常,理由太充分了。但他还是
很敏锐地发觉了什么。他合上钢琴的盖子,放弃了伴奏,对来求学的女歌唱演员说
:这样吧,你随便唱些什么,唱你最愿意唱的,不一定非要是西方的。女演员知道
自己没戏了,自己唱的两首歌虽然烂熟于胸,但毕竟太肤浅了,自己与那种文化一
点不也搭界,感觉怎么能到位呢?完了,教授已经对她非常失望,她到异国求学、
求发展的路已经完蛋了。就唱这最后一曲吧,唱啥呢?多日来遇到的挫折,满心的
郁闷,还有对未来的绝望,让她唱起了一首教授根本就不可能明白的歌曲:《走西
口》!“哥哥你走西口啊,小妹妹我也难留…………”这支歌是她在国内的保留曲
目,本想着在国外不可能再唱了,但此情此景,完全的失落、不平让她自然地想起
了它。她自顾唱着,所有的这些日子的经历,还有以前的积累都蓄藏在这首歌里爆
发出来!教授也没有打断它,只是静静地听……当曲毕时,半响无语。她都要礼貌
地表示感谢,然后走开,回到自己来的地方了,教授却突然开口:我觉得你不要读
本科了,可以读我的研究生…………

这个故事的意思我觉得毋需废话了,一首民歌,语言都不通,但是却改变一个歌手
的命运。我只有佩服那个教授对音乐的精神的理解之透彻,悟性之高深了!同样的
歌喉,还唱着洋文,却深深地打动了他!或者更精确地说,他深深地被打动……


记得朱自清先生在他著名的《荷塘月色》中有大意如此的描写:荷花的香气淡淡的
,就象远处阁楼里袅袅的歌声一样。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我的记性太差,更懒得
再去寻找原文精确的说法,对不起老师了。只记得当时我的那个非常出色的语文老
师的教导我们说,这种修辞方法——叫“通感”,意思是用类似的感官信息表达自
己的感受,我受益非浅!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教导,我也“通感”一下,由音乐想到
了文字。一个是以振动传递内容,一个是以符号表达意思。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
叫“暗示”,不管是文字也好,手势也罢,其代表的固定意思对明白的人就是一种
暗示。简单地说——“我”,是什么意思?明白汉语的人会知道这是指的第一人称
单数的自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鹅叫;如果这个不知道的人是英国人,我说“I”
,他会知道这个字母,或者声音的含义。其实,“我”或者“I”表示的意思是一
样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对象,结果却完全不同!它们就都是一种暗示。

说远一点,上网也有些年头了,不敢说资历多老,但的确出于对网络的理解,加上
实际经验的指导,自己觉得混得还算不错,交到了不少很好的朋友,就算是在远望
,来的时间还不到4个月,也已经发现了不少可交的人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
,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包括这些人,还有以前的同学,我都想保持密切的联系,
打电话是一种方式,QQ也不错,包括我们大学同学前一阵组织的网上聚会——大家
约定定时间,开一个聊天室,一起神侃一次,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现在短信也应
用得很广泛了,彩信业务都闪亮登场,一片沸沸扬扬。不过,就我来说,更在意另
外一种东西,那就是书信,不是EMAIL,是传统的,写在纸上,装在信封里,贴上
邮票寄达的信。我很看重它,相对于其它方式,它更具体——有实在的存在方式,
也更系统——落到纸上的字总是要经过更多的深思熟虑,有点逻辑,有点结构,甚
至有些文采,有些灵感的火花!读信,实在是一种奇妙的享受,特别是读好朋友的
信!古语就有家信值万金一说,我想并不为过!

这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和音乐欣赏与器材的关系有什么关系?还是有一点吧……
器材之于音乐,正如笔墨纸砚之于书法,书法之于文章。笔墨纸观这些工具好,或
者对于字的美感有提升的作用吧,而字写得好,可以称之为书法,的确令人赏心悦
目;差不多就象好的器材可能有更保真的回放效果,称之为HIFI,回放质量高,人
也会更舒服些。不过,也正如纸笔不过是死的物体,书法已有了自己的灵气,而书
法又不过是文字艺术在视觉方面的文化,更正宗的、本质的还是文字的含义一样,
器材摆放在那里,和音乐的关系并不大,就算“发烧”本身已经成了气候,但音乐
更主流还是其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吧,也就是音乐的精神。不知道别人是如何想的,
反正我收到朋友的来信,首先关心的是内容如何,意思如何,情感如何,而不是字
迹如何,书写如何,手法如何,当然更不是信纸的质量如何,信封的样式如何了。
书信,与请柬的目的完全不同,后者是场面上的东西,所以需要好看,需要一张说
得过去的脸皮;信却不然,那字里行间透出来的东西,才是它根本的价值所在。如
果问我,朋友的来信,是笔迹更重要?还是内容更重要呢?那再好回答不过了。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0.5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