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usarc (牵着风筝的半截线), 信区: Music
标  题: [合集]妈的,他死了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09月23日17:52:0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   1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cd (tomtomWaits longlongWay), 信区: Music
标  题: 妈的,他死了    zz
时  间: Thu Aug 19 14:32:47 2004

2004-7-24

妈的,他死了

 今天一早,博客好了。上去转了圈,得到一个很坏的消息:卡洛斯·克莱伯死了
。死于7月13日,大约就是博客关掉的日子。这当然和他妈的博客狗屁关系都没有
。但是如果它没关,我可能会早点知道。我天天上新浪看新闻,没看到这消息。博
客上妖人多,古怪的消息四通八达。
  但是早10天晚10天知道,有什么关系呢?总之他死了,这个我早就表过衷心的,
当世活着的唯一指挥大师,死了,世上再没有指挥大师了,至少10年之内是这样。
再说一遍,听过克莱伯指挥的贝四和贝七,其他人的版本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据说
他的贝五也是史上最强,没听过,相信没错。听过他1989年和1992年的两场绝版维
也纳新年音乐会吧,其实,1992年以后,它根本就应该停办,就像马拉多纳的那件
10号要被挂起来(当然,现实是,10号又有人穿上了,不管配不配,而维也纳金色
大厅,每年也还是有人不自量力要去耍马戏)。
  我他妈的难过死了,比去年那些大牌死的时候难过多了。我5岁时候的梦想是能
在天安门城楼前亲眼见一见毛主席,而且我不急,我觉得他这样的神人离死还远得
很,我总能见到他,但在我6岁的时候他就死了,要到20岁的时候才排了长队去看
了他的尸体,没有任何感觉。我25岁时候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梦想是能够亲眼看一场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音乐会,甚至能够把他请到中国来指挥一场,如果我有那么
多钱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可是在我35岁的时候他死了,死时才
74岁。他应该至少104岁才死不是吗?
  在差不多10年时间里,唯一能和克莱伯相提并论的指挥大师,我以为只有乔治·
索尔蒂。索尔蒂的贝多芬、瓦格纳、马勒都是绝活,但他不会出现在金色大厅,而
且他死得更早。
  这话说得难听点,但我真是这么觉着:跟克莱伯相比卡拉扬是一泡屎,纳粹狗屎
。卡拉扬浑不知真正属人的欢乐,属于生活本身的欢乐为何物,只晓得矫情地演绎
他内心虚构的悲剧,他那种虚无主义的狂热、控制欲、虚假激情,和他的纳粹行径
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我这是泛指,卡拉扬不是每时每刻都这么愚蠢,但他这方面的
强烈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克莱伯懂得什么是生活,懂得贝多芬所有的丰富性——而
不是卡拉扬符号化的命运敲门砖和单调的行军队列。然而最近20年随着卡拉扬的贝
多芬(在大众中)被神化,贝多芬自身却滑稽而可悲地被指认为虚假激情的狗屎了

  卡拉扬死后,克莱伯是柏林爱乐盯上的第一号人选,但对于这份大多数指挥家梦
寐以求的工作合同,他头也不回地拒绝了。除了他从来不愿担任任何乐团的常任指
挥这一怪癖,对于卡拉扬“统治”了那么多年的柏林爱乐的某种内在气质的抵触与
不屑,是不是也是重要原因呢?要知道,克莱伯历来是容不得乐团的自以为是的。
一件著名的轶事是:一次在EMI的录音棚中,因为觉得与乐队难以沟通,他卷铺盖
直奔机场。而卡拉扬那支骄横的柏林爱乐,啧啧……
  克莱伯说:我不喜欢指挥,只爱阳光、吃喝和做爱。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只有一
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才会这么说?当里卡多·穆蒂紧紧握着手里的指挥棒仿佛握着
神杖,你是否看到克莱伯只是像捏根筷子一样,捏着它随意地拨弄和转动?当小泽
征尔整场欢蹦乱跳挥汗如雨,你是否看到克莱伯忽然啥都不做了,就是靠着身后的
铁栏,喘口气,歪歪嘴角,挤挤眼睛,憨厚地笑笑,两手垂在身体两侧随意地甩甩
,于是几乎顺便地,在定音鼓指引下,第一小提琴带领整个弦乐部又掀起了一个高
潮?当卡拉扬只知道埋着头握着拳画他的F轮功圈圈的时候,你是否看到,克莱伯
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尽管看上去那么垂垂老矣弱不禁风——都在随着音乐跳动?
我打赌,在贝七终乐章那迷醉的欢乐达到高潮的时候,他裤裆里那只不一定还有功
能的松弛鸡巴,一定还是顽强地直起身子,快乐地抖了几下。没有一个指挥家可以
像克莱伯那样,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即兴然而完美地诠释音乐。凭着身体每一个
细微部位的细微动作——你可以称之为触觉——他带领你领略在其他指挥家那里完
全可能被忽略掉的最细微的音色和情感变化。其他时候他会忽然兴之所至抡圆了胳
膊猛甩几下,仿佛这老头不是在指挥而是在练体操,而音乐瞬间随之爆裂开来,其
动势之大能量之充沛,给你的感受远比卡拉扬阴郁沉闷的用力用力再用力来得鲜明
强烈。他是舞蹈家,在最精确的意义上“献身”艺术的人。
  事实上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上克莱伯的。在198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第一次
看到他时,感觉很古怪。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当时年轻,也沾染卡拉扬崇拜,以
为只有埋头握拳画圈圈代表力量。而克莱伯,看上去东倒西歪,甩手甩脚,毫无章
法。但是就是这近乎漫画的形象,虽然我不能理解,却深深扎在那里了。然后有一
次再去看的时候,忽然就完全体会了他的妙处,那书面语言完全无法形容的肢体语
言与音乐之间的种种微妙契合。
  我曾经听两位明显是名门望族后裔的老阿姨大谈她们对克莱伯的无限崇拜,当时
国内知道他的人还不多。她们使用最频繁的形容词,是“贵族气质”。这评价显然
和她们自己的身世有关,但也道出克莱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音乐上,他是一
个“贵族”,他的父亲是比他更有名的指挥大师,很长时间里他只是以“小克莱伯
”区别于那个赫赫有名的“老克莱伯”。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浸透在他的血液里,哪
怕他20岁才开始学音乐。三代培养一个贵族,这在阶级等级上透着腐朽气味,但在
趣味上,你不得不承认它有道理。克莱伯所有的随心所欲、挥洒松弛,以至近乎践
踏指挥的一般规范,都来自这份血液里对音乐的自信。他完全不必像卡拉扬那样额
头青筋毕露,使尽全身力气要证明什么。他骨子里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大开大阖一
下,把整个气氛拉到高潮,什么时候可以索性歇着——歇着更好,对大家都好,对
音乐更好。
  我们不要再谈那些克莱伯的怪癖八卦了。对不理解克莱伯的人来说,那是十足怪
癖。对跟风造神的人来说,那是被崇拜的神圣怪癖。但说到底,克莱伯只是有足够
的自信,过他自己的生活。这不等于说,他做的都对或者都不对。这都没关系,重
要的是,他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对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的完全耳目一
新的诠释。而且他对灌录唱片的著名的抵制态度,尽管使得在他死后,我们无法更
多地聆听他的独特音响,但我依然力表赞同。唱片工业的资本主义占有体制,已经
毁了音乐。音乐最重要的,现场投入的聆听和观看,那种亲身参与,那种付出,那
种无所占有投入“他者”的“亲密”、“欢乐”,是和商业化的唱片在被收藏和占
有过程中体现的某种快感完全背道而驰的。
  做一个唱片,以至音乐的发烧友是荒谬的。卡洛斯·克莱伯用他怪癖的生活方式
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音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也许
它甚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妄想取代整个生活。妄想用音乐取代生活的
人,取消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也取消了音乐。他们不能真正懂得音乐,他们只是
占有音乐,或者被音乐占有。克莱伯明确甚至顽固地在许多生活层面上拒绝音乐,
更拒绝商业运行机制下被“流通”的音乐,这样,他保留了生活,也给音乐保留了
应该属于它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音乐最好。

附:一个克莱伯专题网站,很朴素,但是有他一生完整的演出和唱片目录。http:
//www.thrsw.com/kleiber.html

  再贴篇东方早报前几日写克莱伯的文章。上海媒体里,这大概是唯一一篇大篇幅
纪念克莱伯的文章,尽管基本是网上资料摘编摘译,但他的生平八卦基本都在了。

指挥大师卡洛斯·克莱伯悄然离世
日期:2004-07-21 作者:商漫格 来源:东方早报

    他每一次执棒都会迷倒天下众生

    在当时的世界顶级指挥大师中,他出场最少,出场费最高,也是惟一以分钟计
费的指挥家

    又一位天才离去,而且是悄然离逝去。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
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走完了74岁的人生历程。在经过了长期的疾病折磨
之后,7月13日,他在斯洛文尼亚东部一个名叫Konjsica的小村镇的医院去世。

    死后6天媒介才获知

    由于卡洛斯·克莱伯已离群索居11年,拒绝与外界的一切交流,且自从1999年
之后,就没有人见过他,所以直到他去世6天后,7月19日,他的一个亲属将这个消
息通知了斯洛文尼亚通讯社,全世界的人们才开始获知这一噩耗。

    欧洲各大媒体纷纷为没能及时捕捉到这个消息而痛心疾首,法国《费加罗报》
连夜赶制了纪念报道,文章上来的标题就是“对不起,我们昨天才知道他逝去”。
卡洛斯·克莱伯也因此塑造了他最后的传奇。

    足迹遍及世界著名歌剧院

    卡洛斯·克莱伯于1930年生于柏林,其父是著名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
Erich Kleiber),他的全家在1937年因为反对纳粹而前往阿根廷。被称为“小克
莱伯”的他于1954年在波茨坦首次登台指挥轻歌剧演出,1956年在杜塞尔多夫指挥
德国歌剧,之后8年任职于苏黎世歌剧院,1966年又与斯图加特沃坦伯格国家歌剧
院签约;自1968年起,他是慕尼黑歌剧院的客席指挥;1974年,他首次在拜罗伊特
音乐节指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名声鹊起,从此足迹遍及世界著名
的歌剧院和音乐厅,其中包括维也纳音乐节和“布拉克之春”等。

    1993年,他宣布退出乐坛,实际上也退出了社会,直至今日离世。

    被誉为“执棒之神”

    小克莱伯迷人之处有二:无与伦比的指挥造诣和无比怪癖的性格。可以说,德
国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的禀赋都在他身上夸张地燃烧,并且奇异地结合在一起。

    他在音乐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敬业得几乎病态。他不像他父亲那样兢兢业业
,把自己看成是德国音乐的传教士,但是极少出手;他不像卡拉扬那样录制了900
多张CD,而是反复钻研少数曲目,直至完美,所以他每次执棒都会迷倒天下众生。

    他只录下了区区16张碟片,但是我们只要看看他的曲目就能感悟他的水平:韦
伯的《魔弹射手》、威尔第的《茶花女》、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小约翰·施特
劳斯的《蝙蝠》、贝多芬的交响曲、舒伯特的第三和第八“未完成”以及勃拉姆斯
的《E小调》第四。这些无一不是乐迷们烂熟于心的名作,一经小克莱伯重新演绎
,人们才发现原来之前所有的经验都失去了意义。

    比如,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被称为《酒神之舞》,从前并不被认为是太重要的
作品,但一到他的魔棒之下,就马上让人血脉贲张,“七号”由此得到和《英雄》
、《田园》平起平坐的地位。有人用“轻”(Light)这个字来形容他的指挥艺术
,他的指挥会让观众如在飞翔,他的指挥姿势浑然天成、豪放飘逸,表情极其丰富
。由此也被人赞为“执棒之神”。

    孤僻性格

    卡洛斯·克莱伯的孤僻性格则是他的人生的另一面。他的名言是:“我不喜欢
指挥,只爱阳光、吃喝和做爱”。

    他最讨厌抛头露面,长年蛰居。人们传说等他出来登台的时候,要么是电视看
腻了,要么是家里的酒库枯竭了;他懒得理会人情世故,感觉不好的时候,他就会
把指挥棒一丢,扬长而去,留下全场错愕的观众和皱着眉头为人退票的剧院经理;
他懒得挣钱,他不愿担任任何一个乐团的常任指挥。在当时的顶级指挥大师中,他
出场最少,出场费最高,也是惟一以分钟计费的指挥家。

    1993年,当时只有63岁的卡洛斯·克莱伯彻底厌倦了社会,突然宣布退休,惊
愕的人们才发现,他留下的影像资料真是少之又少。



☆   2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musarc (牵着风筝的半截线), 信区: Music
标  题: Re: 妈的,他死了    zz
时  间: Thu Aug 19 16:11:06 2004

虽然胡言乱语多多,不过如此偏激的观点读起来也颇痛快。一小股分子有把小克莱伯神化
的倾向,文章里如此踩低卡拉扬也是哭笑不得。也许一个克莱伯能做到的事情一个卡拉扬
做不到,但是一个卡拉扬做到的事情,100个克莱伯都做不到。我们能在音乐史上残忍地
把克莱伯忽略掉,但是卡拉扬。。。除非你有本事改写历史。

【 在 cd (tomtomWaits longlo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2004-7-24
: 妈的,他死了
: 愕的人们才发现,他留下的影像资料真是少之又少。



☆   3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pauland (08奥运——统一的契机), 信区: Music
标  题: Re: 妈的,他死了    zz
时  间: Thu Aug 19 17:29:30 2004


【 在 musarc (牵着风筝的半截线) 的大作中提到: 】
: 虽然胡言乱语多多,不过如此偏激的观点读起来也颇痛快。一小股分子有把小克莱伯神化
: 的倾向,文章里如此踩低卡拉扬也是哭笑不得。也许一个克莱伯能做到的事情一个卡拉扬
: 做不到,但是一个卡拉扬做到的事情,100个克莱伯都做不到。我们能在音乐史上残忍地
: 把克莱伯忽略掉,但是卡拉扬。。。除非你有本事改写历史。
  ~~~~~~~~~~~~~~~~~~~~~~~~~~~~~~~~~~~~~这句话经典!!!

  持这种观点的人估计就是《谁杀了古典音乐》的支持者
  接受不了商业化,总是幻想着以前的pure classical
  说白了就是更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与时具进,哈哈哈

ps:这篇文章读起来的确痛快,就像a队的球迷狂贬b队一样
    乐迷也应该这样,哈哈哈

: 【 在 cd (tomtomWaits longlo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 2004-7-24
: : 妈的,他死了
: : 愕的人们才发现,他留下的影像资料真是少之又少。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