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enbenhuhu (奔虎), 信区: Music
标  题: :【原创】邓丽君《淡淡幽情》中的“器之幽”与“声之情”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y  9 11:04:54 2006), 站内

    在丽君众多脍炙人口的专辑中,对于这张《淡淡幽情》我一向颇为偏爱,不单单是因为
其选材全部出自中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新颖这个角度,更因为每次聆听这张专辑都有不同的思
绪和感受弥漫。最近经常要应付出差,为求轻便,权衡左右,身边只选择带了这张XRCD版的
《淡淡幽情》,听过了几个版本的《淡淡幽情》,XRCD的版本我自己认为对于人声和音乐的
诠释以及二者之间的分界已经近乎完美,效果接近优质LP。如此弥足珍贵的专辑,如果没有
好的版本相衬,简直就像顽石裹玉,一切都会大打折扣。享受着这人间的天籁,我不竟思考
起为何这张83年发行距今已23年的专辑,仍能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且把整张专辑分成两个
部分(器与声)来看,便会发现,《淡淡幽情》的成功是各种因素在完美的结合之下所产生
的必然。

  器,古者以祭祀、仪式等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饰物、用品为器。在谈及《淡淡幽
情》时,我把除丽君的声音之外的一切,包括选材,配乐,编曲等称之为“器”。唐宋是我
国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后期文学创作中的题材和音律基本都定型于这个时代,唐诗宋词更
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要做一张古代诗词概念的专辑,不可避免地要在唐诗或宋
词之间进行内容的选择。从美学的范式来看,唐诗热烈、外扬,色泽丰美,在形式上多采用
绝句和律诗,这样的格式决定了唐诗一般都比较短小精干,如果采用唐诗作为整张唱片的选
材的话,为适应流行歌曲每首3分钟到4分钟左右的长度,歌手在演唱时必然要对其中的一些
句子进行多次反复,这样,曲调和配乐必定会陷入单调乏味和苍白无力中,对于表达诗句的
内涵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况且唐诗的内容多表达严肃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和
丽君婉约轻柔的声线也不相符。反观宋词,其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用来抒
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的文学形式,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蕴经过了理性的节制,艺术
外貌平淡瘦劲,且词与音乐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的细密,
根据不同的韵脚和句式所规定的词牌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
也开拓了比唐诗更为广阔的领域,咏物、咏史、田园、爱情、赠答、送别应有尽有。因此,
选择情感温和、内敛的宋词作为整张专辑的题材与丽君天生的一屡淡淡的忧郁的气质相结合
便成了《淡淡幽情》成功的第一要素。专辑中选的十二首词,内容包括了亡国之恨,亲情之
切,游子之孤,爱情之凄,皆是人间不堪事,然而作者们并没有付诸于呼天抢地,大痛大怨
,反而正如专辑中的词句中所云,这些思绪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这些思绪是不足与外
人道的,只能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这些思绪的基调是一股
淡淡的“幽”,也即是一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私己琐绪。正是词句里所透出的这一丝凄
清和幽怨,对整张专辑的配乐和编曲有了特别的要求,音乐要与丽君细致绵长的声音结合在
一起,表现力必须强而不扬,乐器必须清脆而不刚烈。在这点上,《淡淡幽情》也非常成功
。然而,器只是框架,如果没有内容填充,永远只是支离破碎的简单拼凑,没有血没有肉,
更没有灵魂,这些器创造的意境需要由声来传达,而丽君作为整张专辑里关键的一环,在唱
法上相比之前出版的几张岛国之情歌系列有了明显的改变和突破,为这张她亲自参与策划的
经典专辑的经久不衰填上了最为关键的一笔。在标准的邓氏情歌里,尾音自然上翘是一个很
大的特点,这种唱法俏皮,活泼,在丽君早期的歌里很常见,非常适合用于表现少女的可爱
和青春。而对于表现一种幽怨,急切,嗔怒的情绪,这种唱法也因其短促,发于平缓止于急
升,略似哭腔的特点而能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丽君将这种唱法运用于国语歌的演绎中是可
谓是非常妙的,中国古代的语音,声调至少有二十多种,其中,有一种非常特别,叫做“入
声”,可惜的是,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这种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它只存在于一些
方言中,在广东话中就存在这种用“入声”发音的字,比如,“心”、“深”,“南”等字
,发完主音后必须马上闭唇,才算发完全整个音。以这种声调发音的字,短促,赋节奏感,
表现力强。丽君上翘的尾音,使一些普通话发音的字唱来类似用“入声”发音,增强了国语
歌词的表现力,使感情表现更直接,强烈。而这张《淡淡幽情》,从整体的理念来看,所要
传达的并不是浓郁激烈的感情,它只需要娓娓的道来,轻轻的诉说,因此,聆听整张专辑,
丽君几乎都没有使用这种她特有的唱法。这点尤其难能可贵,现在许多歌手在某些唱法上只
要是有了自己的特色,从此便不分情况,千篇一律的使用,自认为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熟
不知已经丢掉了每首歌里各不相同的最重要的灵魂。丽君不随便妄用任何所谓的技巧,而是
把感情融入每首歌里,用声音和每首歌所表达的情感交流,赋予每首歌丰富的生命内涵,使
这些歌声得以长久的流传。

  以几首为例:《独上西楼》,一开篇是丽君的清唱和独白,清丽淡雅,幽静恬然,字字
透着“幽”,声声传着“情”,如同戏曲中开场的小楫,是引人入戏的关键,昭示着一个个
的故事和情景将在随后的几十分钟之内顺着耳朵一一呈现……。第三段的配乐中结合了笛子
,箫,小号,小提琴等几种乐器,大气但并不繁杂,尤其是最后一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用小号突出、响亮的音色配合丽君随音乐慢慢淡化的声线,仿佛是留下了一个省略号,
留下了一个引人遐想的梦境……。《但愿人长久》,全曲采用钢琴伴奏,除合音部分之外,
主音部分非常清晰,仿佛音符就跳动于眼前一般,从“我欲乘风归去”一句开始,伴奏中加
入了小提琴和低音号,让人好似就置身于月宫之中,空灵奇逸,清朗爽炼,但偶尔又会不经
意的透出一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想900多年前,苏
轼通宵狂饮,大醉之后作此千古之词,23年前,丽君一唱,着彩于斯,2006年的今天再听此
曲,只得望着同样的一轮明月感叹“斯人已去……”。《几多愁》,歌曲过门采用二胡加洞
箫配乐,二者都是表达哀伤凄苦的首选乐器,一声一泪,一句一泣,全曲丽君均采用比较平
和的声调来演绎,但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采用了先激昂后
又回到平和的唱法,让听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往事的愁苦非凡和心中的压抑苦闷期盼
终有一天能得以抒发,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无能为力的那种无奈与悲哀。《有谁知我此时情》
,词作本是为了表达相思之苦,全曲配乐采用了跳跃性和节奏性很强的扬琴,苍凉的洞箫,
哀怨的小提琴等,在营造出寂寞孤清的气氛的同时,利用扬琴敲击的跳跃,隐约让人听到了
阵阵的马蹄声,伴着相爱的人的相聚和分离,时近时远,那种送了一程又一程,仍然是依依
不舍的情感随着凄婉的音乐,也随着渐行渐远的身影慢慢流淌出来,不知不觉已围满了听歌
人的全身……。《欲说还休》是整张专辑听来人声合音痕迹比较重的一首曲子,整首曲的配
乐在前奏、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衔接部分两个地方非常有特色,仔细听就会发现,歌曲一开始
由一段音符辗转的萧声铺垫,随之而来的是音量比较靠后的小提琴合奏,随着小提琴声音的
渐强慢慢引入人声合音,二者同步加强,在最高处嘎然而止,留下了几个用电子钢琴弹出的
音符,如一条时起时伏的曲线,为整首歌曲忐忑不定,愁绪满怀的感情基调埋下了一个伏笔
,也抛砖引玉的引出了丽君的歌声,在丽君的声音背后,辗转的萧声,缓慢而轻微的小提琴
合奏始终绵延交替着,由于词的场景非常明显的分为两个部分,从少年的不羁狂放转变为中
年的内敛含蓄,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作姿态,到中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的
欲说还休,虽有万般愁苦,但却难以道出,不言加深了愁,越愁则越不欲外言,于是,千般
万种,均赋于这“天凉好个秋”中,整首曲的配乐方面也随着辛弃疾心境的改变由原来的衔
接方式改为交织的方式,尤其在曲终的部分,人声合音,萧声、小提琴,钢琴等全部交织裹
绞在一起,思绪的混乱如麻,愁苦的难解难开表达得自然传神,惟妙惟肖。《思君》是全专
辑中一首画面感非常强的歌曲,也许是丽君曾在多个场合表演过笛子演奏吧,一听《思君》
开篇的那段悠扬笛声,我脑海里闪现的便是站在长江边,望着滔滔不绝流向远方的江水吹奏
笛子的丽君……。《思君》的配乐简单,干净,没有太多复杂配曲和变调,音乐平缓,以空
灵婉转笛声贯穿全曲,期间不时可以听到如江水轻抚两岸般轻细的声响,丽君的演绎也可谓
是把一腔柔情含在喉咙里,将其均分到3分47秒的时间里,慢慢地一点点倾吐,一点点渗透
出来,曲终唱罢后仍留有点点余温,正应了全词随着流水蜿蜒绵长的丝丝情意,曲罢恨未了
,音停思难绝。

  《淡淡幽情》是一张可谓伟大的专辑。丽君用这张专辑与历史进行了横空对接,倾听这
张专辑,会令真实存在的物理时间消失殆尽,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面容在丽君
声声的低述中不停的浮现,消失,转换。每个人听《淡淡幽情》都会有产生于自己的幻想,
这种幻想存在于自己的逻辑时间中,它是最自由的书写,是最具生命力的刻画,丽君和千年
前的词作者在这种私己的聆听中涅磐,在这种私己的幻想中永生。《淡淡幽情》已经前无古
人,想必要后有来者也不易,其“器之幽”与“声之情”所打造的不朽是不可模仿的,它是
里程碑,永远地只会由丽君拥着屹立在我心里。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20.165.201.2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