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orses (深大首席唱片骑师兼国际音乐先驱), 信区: Music
标  题: 从开始到真正开始--流行音乐20年 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Fri Dec 29 14:21:18 2000), 转信

1978年,中国景色一换,耳边的声音也一换。这一时期是从一系列解禁作品开始

的。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音响,有收音机的家庭亦属少数。中

国人是在厂矿学校的大喇叭,从有线广播,从自制的小耳机,听到了《洪湖赤卫

队》、《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以及一系列五六十年代电影中的爱情歌

曲。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的成年人是怎样越过戏曲的障碍,一遍遍地去观

赏越剧《红楼梦》,一遍遍地为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抹眼泪。就在这种恍如隔世的

泪水中,世俗的情感重新获得位置,而爱情终于成为一个可以言说的话题。

但是禁区依然存在。在核心的意识形态里,除非辅之以革命、事业等崇高内容,

否则这类世俗情感和话题,极易背上趣味不高,甚至是不道德的、非正当的恶名。

大概从1981年,邓丽君和张帝在地下大范围流行,在社会正统眼里,这是落后“

小青年”和阿飞们欣赏的玩艺儿。邓丽君意味着黄色小调,张帝意味着流氓歌曲,

甚至欣赏者自身亦有道德上的不洁感。这是真的,虽然现在想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80年代的前5年,是中国歌曲中的“电影插曲”时代。此时还没有唱片制作概念,

歌曲创作基本上附生于电影,通过广播传播。王酩、施光南、谷建芬、刘诗召等

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歌曲作家。同创作上的学院背景一样,这一时代的“唱将”

也都是名门正派、正统出身,但却共有一种向世俗情感过渡的倾向。洋腔洋调和

土腔土嗓渐渐退出主流,共同向一种“中间腔”过渡———听众喜好的对象,逐

渐向美声中带有自然腔的歌手下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从解禁时代的王
昆、郭兰英、黄婉秋向李谷一的变化,从李谷一向朱逢博—郑绪岚—沈小岑—苏

小明的变化,从男女声二重唱两个时代的代表———张振富、耿莲凤向王洁实、

谢莉斯的变化,这也是美声、民族唱法向“中间腔”过渡的过程。所以,这又是

一个“中间腔”时代,甚至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物色的香港明星张明敏,也是一

个介乎流行音乐之间的“中间腔”人物。“中间腔”的背后,有意识形态的保守

在暗中支配,李谷一《乡恋》的气声唱法甚至招致了“不健康情调”非议。一方

面意识形态从高调逐渐下移,一方面中心意识仍在起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是整个

大众的,虽然它可能不同意对气声的过敏,但迷惘、失落、痛苦等正常情感,仍

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不健康情绪,以个人情感为特征的流行音乐,往往被视同为

靡靡之音,接受上存在一种心理障碍。“中间腔”的风行,正说明了大众意识的

中庸状态。这一时期台湾校园歌曲被“中间腔”的广为翻唱,也对应了时人的这

种态度,其自然情趣和健康明朗,既满足了潜在的人性需求,也与道德正统无伤。

“中间腔时期”的终局由唱着《军港之夜》的苏小明带来:专辑不再是影视插曲

或翻唱歌曲的拼装,而呈现为独立的创作;主题虽然不脱国家、集体、事业等背

景,抒情角度却含有人情味和世俗性;歌手的声音不再高昂,是中音的、松弛的,

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美声的底线。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5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