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kira (红房子画者), 信区: Music
标  题: 三十五年的辉煌历程(上)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Apr  6 15:08:41 2001), 转信

Pink Floyd 的前身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作为 Pink Floyd 发展历程的三个时期的三位不同领导人
Syd Barrett,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 都是来自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
在地剑桥高中的学生,不知剑桥严谨的学风带给他们多少音乐创作灵感,反正
Roger Waters 似乎对这段经历似乎有些深恶痛绝(从《迷墙》这部电影所流露出
来的)。三位成员从孩提时代就是朋友,而对音乐的共同爱好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
。高中毕业后,三人分别各奔前程:Syd Barrett 前往伦敦就读于 Camberwell 艺
术学校学习吉他演奏以及绘画,其间他加入过了几个音乐团体如:Geoff Mott,
The Mottos 和 The Hollering Blues 直至 Waters 将他引入自己的团体。而
Roger Waters 则已先期赴伦敦就读于伦敦的 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 学院的
建筑系,在那里他遇到了也在该院建筑系就读的日后 Pink Floyd 另外两位成员
Nick Mason 和 Richard Wright,并和他们联合其他一些学子组成了一支校园乐队


乐队开始时主要以表演节奏与布鲁斯的歌曲为主,而 Waters 则是乐团的领导。乐
团最初名叫 "Sigma 6" ,后来改名为 "The T-Set" ("Tea Set"),接着又接连更
名为 "The Meggadeaths","The Architectural Abdabs" 以及 "The Screaming
Abdabs",最后干脆简称为 "The Abdabs" 。乐队第一次为外界所知是在 The
Abdabs 时期发表在学校的校刊上一篇介绍文章。乐团此时拥有6位成员,除
Waters 等三人外,还有一位名叫 Metcalf 的贝司手以及另外两位歌手。在这段时
间里,他们由一位名叫 Ken Chapmann 的学生进行管理,可惜这名学生经理人对将
他们带入音乐圈并制作唱片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兴趣,而出于对前途暗淡的怀疑导致
了乐队最终的解体,乐队中的一些成员离开去了别处发展,唯一仅存的硕果就是乐
团的两位歌手中一位名叫 Juliette Gale  的女歌手却成为 Richard Wright 的妻
子。

不甘失败的 Waters 和留下来的 Mason 以及 Wright 一起再次组队,他们四处招
兵买马力图东山再起。不久,当 Waters 得知自己早年在剑桥高中的音乐伙伴 Syd
 Barrett 也来到伦敦并在另外一所学院就读后,便将他介绍到自己的乐团中,同
时加入的还有一位名叫 Bob Close 的爵士吉他手,他们五人算是凑成了 Pink
Floyd 的雏形。虽然入队较晚,但艺术学院出生的 Syd Barrett  凭着他特有的才
气在这群建筑学院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取代原先的领导 Waters 而成为乐团
新的领军人物。在这不久,因为他和 Bob Close 之间在音乐理念上的冲突最终导
致后者的退出。由于 Bob Close 在乐队中待的时间很短,因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
在 Pink Floyd 的历史上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存在。至此,Pink Floyd 才算最
终完成了他们的组建工作。而 "Pink Floyd" 的名字则完全来自 Barrett 的个人
创意,Pink 和 Floyd 分别取自他所崇拜的乔治亚州爵士乐大师 Pink Anderson
和 Floyd Council 两人各自的第一个名字。乐队开始还是叫 "The Pink Floyd
Sound" ,随后更名为 "The Pink Floyd",最后才简称为现在的 "Pink Floyd"。





艰苦奋斗,初露锋芒


五位成员都在场的全家福

乐团在成立之初大多时间是在伦敦当地的俱乐部演奏舞曲。从现在来看,1966年对
于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他们由地下乐队向正式乐队最为艰苦奋斗的一段时
间。他们正是从1966年开始,通过每星期日下午在著名的 Maequee Club 演出,从
而初建声誉,并获“最自然生动的地下音乐”的赞誉的。他们音乐最长足的进步是
引进 Electronic Feedback 效果在演奏乐曲上 —— Pink Floyd 挖空心思在吉他
和效果器上大作文章。尖叫的吉他经过效果器混响延时处理再经过放大器放大虽然
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已为乐队招来一小批歌迷。更为可喜的是Syd Barrett写出了
一系列让人易于接受的迷幻乐段,配上迷幻的吉他和神圣的风琴(有灵魂入天堂的
作用)实践起来效果不俗。随着名声的日益扩大,于是从该年的10月份起,他们将
演出地点范围逐步扩大到伦敦的其他演出场所。1966年12月23日,他们首次在UFO
俱乐部和来自美国一所大学的一对名叫 Joel 和 Toni Brown 的夫妇合作试用声光
搭配成功,以后这种运用旋转灯光系统和产生恍惚效应的实验手段所获得的舞台搭
配效果成为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他们也就成为一支迷幻摇滚的新军。Pink Floyd
 的这种革新创举吸引了许多伦敦艺术学校的学生前往驻足观看,同时也吸引了一
位经常在俱乐部出入的名叫 Peter Jenner 的音乐经记人的关注,不久他便成为他
们的首任经纪人。由他和 Andrew King 以及其他4位乐队成员一起成立一个名叫
Blackhill 的演出公司进行日常演出安排。



乐队的合影照片


乐队演出时的照片


经过66年一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在当地乐坛已小有名气。而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令每一支新进乐队神往的事情终于实现了。1967年1月,他们在UFO俱乐部的老板
Joe Boyd 的帮助下制作发行了首张单曲《Arnold Layne》。虽然由于歌词略微猥
亵而遭到许多电台的禁播,但其受欢迎的程度并不因此降低,而且还高居英国唱片
榜排行25名的成绩。而此时的 Barrett 则完全确立了他在乐团中的领导地位。他
不但吉他演奏才华横溢,而且包办了绝大部分的歌曲创作。不久,他们便又得到而
 EMI 唱片公司的赏识与之签约。而作为一支新乐队首次和 EMI 公司签约他们就获
得在当时 5000 英镑的高价,足见唱片公司对他们的重视,同时公司又派出
Norman Smith 出任他们唱片的制作人(Norman Smith 在60年代初期的大部分时间
内则是 Beatles 的首席录音工程师)。攀上了高枝的他们发展便更为顺利。同年
7月,他们推出的第二支单曲《See Emily Play》便晋升英排行第5名,他们也由此
一跃而成为英国最佳新进团体。紧接着,他们便于同年8月5号推出了他们首张专辑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而由于伯里特才华出众,不但这张唱片的
标题和背面封套是由伯里特精心设计(专辑的标题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则取自 Kenneth Grahame 的童话经典之作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里
面的一个章节标题,一部 Barrett 非常喜爱的典藏),就连里面的歌曲基本上由
他完成。Syd Barrett词作笔锋犀利、曲式闲雅,其作品流露出诗人的敏感和孩子
般的好奇心。
该专辑同样获得了成功,在英国排行榜上停留了7周,最高上升到第6名的位置。同
年10月, 他们又应邀赴美完成了第一次美国之行。然而,正当乐团顺利发展之际,
 他们却遇上了第一次危机 —— 乐团的灵魂伯里特已无法继续从事其音乐事业而
要被迫退出乐团了,刚刚走上正规的乐团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Syd Barrett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60年代中晚期迷幻浪潮风靡欧美,滥服药物(LSD)成了
各个乐团间流行的一股歪风,天心浪漫的伯里特也不例外地染上了恶习。由于他的
影响,乐队早期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药物气息。而长期马不停蹄且不规律的演唱生
活, 使伯里特的毒瘾更变本加厉。在演出的间隙,当乐团中别的成员会聚在酒吧
里痛饮之时,他却整日沉湎于LSD的药物幻觉之中去寻找他的音乐和创作灵感。越
来越重的毒瘾使他无法坚持完整场演出,到后来就如同患上了进行性的精神紧张症
,一上台他的症状就发作。当LSD瘾发作时这位吉他手刚一开始是跟不上趟儿,再
后来简直就不知道该演奏些什么,他只能站在台上与观众对视着,手中的吉他杂乱
无章地重复着同一个旋律,一场美国之行也因吉他手的职能瘫痪而草草结束。 至
1968年2月,他业已全然无法继续音乐生涯,于是便请了昔日剑桥老同学 Dave
Gilmour 来接替他的演出位置(Jeff Beck 也曾被列为候选人之一,但乐队其他成
员担心其要价太高而未被通过),而乐团希望 Syd 本人则退到幕后专心从事创作
工作。可惜此时的 Syd 已经病入膏肓,在 Gilmour 加入七周后,他本人再也无法
支持下去不得不退出乐团转而住进疗养院静心休养。直到两年后的1970年才又复出
,转而以个人姿态活动在乐坛。对于这种滥服药物的不良行为,Roger Waters 在
后来的大作《The Wall》中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反思。




Dave Gilmour

与 Syd Barrett 和 Roger Waters 两位校友不同的是,Dave Gilmour 在高中毕业
后没有进入高等学院继续深造而直接进入社会。后来他一度前往法国的巴黎,在那
里他组建了一支乐队并在欧洲各地进行巡回表演。在工作自之余,兴趣广泛的他还
作为模特参加时装表演。在接到 Barrett 的邀请后,加之老伙伴 Roger Waters
也在队中,他便毫不犹豫地接受邀请加入乐队。虽然此时 Barrett 还在队中,但
他们与 Blackhill 的合作关系已不复存在了。乐队开始在别的俱乐部进行表演,
但还是以在 UFO 的表演最为成功。在 Barrett 离队前,他们又发布了一首单曲《
It Would Be So Nice》,但和上一首单曲《Apples And Oranges》(正是由于这
首单曲的失败促使乐队决定请一位吉他手来替代 Barrett)一样失败了,失望之余
,乐队在后来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再发布单曲。

小   结:

Barrett 时代的 Pink Floyd 正是由地下乐队转向正规乐队的艰苦奋斗期,正是在
他的领导下,乐队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但遗憾的是 Barrett 在当时乐坛烂服药
物的歪风影响下自摆乌龙而断送自己的前程,然而这却给了  Roger Waters 一个
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他乘此良机迅速取代 Barrett 恢复了原先他在乐队中的位
置,Barrett 成为 Pink Floyd 发展历史上一颗光芒四射但又转瞬即失的流星。从
此 Pink Floyd 命中注定开始步入 Roger Waters 时代.


--



 我还是情愿留在自己的黑暗中
 至少我还有你没有的那些自由
                              一切都为了生存给我的那些感受.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7.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