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超逸高雄 警奇古厚(4)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Apr 24 23:18:01 2000), 转信

边角学问

潘天寿先生对于画面的布置(构图),在主客、配合、虚实、疏密及灵活之平衡等
几个要点外,又有"边角"之说。"边角"---画材或点画与画面四边四角的关系,从
形迹看,不外"出入"与"虚实"的问题,常人往往忽视之。潘先生特别拈出,并一再
强调"须注意","不可不细心注意","尤须注意",非为小题大作,恰是其见识过人
处,治学谨严处。中国画的形式特点,不外笔法、墨法、章法,最后归于笔墨。潘
先生的作品所以成其大,就章法言,一个重要的诀窍,是气局的开张,而气局的开
张尤得力于边角经营。齐白石治印,每利用石边为点画,视觉的效果明显大于原石
。潘先生更大用之,且总结为布置纲要: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内之安排……然尤
须注意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然得气趣于画外
矣。(《听天阁画谈随笔》)大格局的实现,潘先生也作过概括:老子曰:"治大
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须目无全牛,放手得开,团结得住,能复杂而不复
杂,能简单而不简单,能空虚而不空虚,能闷塞而不闷塞,便是佳构。反之作小幅
,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扼要得体,便不落小家习
气。(同上)我们把上面两段话联系起来,大画欲"放手得开,团结得住",小画须
"会心四远,小中见大",又都要"得气趣于画外",这不正与边角的出入、虚实有极
大关系吗?潘先生的这个经营诀窍,就法式言,"边角"关乎气势、体格和画面的完整性;就
理趣论,
"边角"蕴涵了中国画学的根本精神,包括艺术与自然、审美意识、艺术特征、笔墨
规律等大问题。边角虽"小",其中有大学问。我多次听潘先生讲课,于"边角"的学
问,有所得焉。下面作简要的分疏,仍以潘先生1958、1961、1964年
的几次讲解内容为例。

一、边角与自然形态---"艺术并非自然"。潘先生把"力求排除对象的束缚"视为"传
统绘画的创作特点"(此可与"画为心源之文,有别于自然之文"的见解相参照),
在解析边角处理时,强调:  艺术不能为自然所困。对自然作艺术处理是艺术家
的责任。  他用图例作了说明(见下面二图)。  潘先生对下面二图例的说明
,还涉及气势、虚实衬托、空灵明豁,而且,艺术有别于自然形态也不仅在于边角
,但"边角"关乎艺术与自然,于二例可见一斑了。

二、"不齐"之"三"在边角的运用。论中国画的结体,黄宾虹有句名言:"齐与不齐
三角觚"。我国古代用以书写的竹木条,叫作"简",三面平直,两头的平面为不等
边三角形("不齐"),捆绑起来,称为觚《棉花与稻子》"(稻子)三边(按即上
、右、下)起,气势分散不集中。都互相不联系。这是由于落写实的写生套子。
""(棉花)脚不及边好取其斜势。棉花不要太靠边,而且不及纸顶,就好。(否则
局促气不畅)"("齐")。中国画的立形、布置与点画结构,有似觚的结体,齐(
整体)中含不齐,由不齐成齐,即所谓"齐而不齐"、"不齐之齐"。这一结体原则,
在生动灵活的变化中达到整体的和谐,体现了传统"和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潘天寿
先生认为山水主要讲虚实,而花鸟主要讲疏密,因有"三点三画"之说:一者数之始
,三者数之众;以三为起点,相排比,相交错,以至无穷,其中变化万千,无所底
止,而有或简或繁的变化之美。潘先生的"三点三画"说,多就法式而言,所以他讲
疏密,都要援引黄宾虹"齐与不齐"的说法。"三点三画"与"不齐之齐"合,中国画结
体之理法全。所以潘先生称"三"与"不齐"为"数千年来画上的最高学术问题"。画内
布置有"三之不齐",边角经营同样以"三之不齐"为原则。  "……黄宾虹说的不
等边三角形,也说的是线的三角形。平行线板,不灵活,所以用斜线,与画边有变
化,不讨厌。"

三、出入---边角与画内之景  凡画材与边角发生关系,就有出有入,具有开合
、收放、张敛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画内之景,边角的出入,就画材说,既可为"开
",又可为"合",也可作"承转";就气势言,出为张为放,入为收为结,然也可为
一段(大开合中的小开合)之"开"即放。故边角的出入直接关乎气的畅窒和境的大
小。画材的布置愈能出能入,气势愈大,局面愈大,境界愈大。潘天寿先生最精边
角出入之道,故设景不繁而格局恢宏,笔简而气象万千。兹举三例。《莲花峰》
近处不过岩石一角、劲草数丛(右入)和一松的根脚(左出);中部凌空松枝,横
撑两边(左入;右出而势由内向上,既承,亦收亦转),上部之字形山峦一脉,数
峰,右、左皆入,为结。纸端压上一块有斜势的题跋。整幅画材不厌其少,明豁,
空灵,松奇,峰奇,最有高山仰止之感。《堪欣山社竹添孙》 坡石、竹子、栏干
、芭蕉、瓦屋、岩嶂,都从三边生来,无一全者,境大而全。《秋雁》 如一部大
乐。第一层杂树上势左入右出,墨叶点叶枯枝,高低上下,疏密变化,与第二层淡
墨丛树(又分三层)交互呼应;第三层大山勾廓,实以横向的苔草,空虚而不空虚
;远山两层,前层撑出画外;天际雁行成字,与两边若即若离,满而收,张而不流
,秋云隐约,右出回上,徐徐流出画外;左角竖款朱文印,右边横款白文章,与雁
行纵横交错。通幅形质简重,层层横势,参差出入流动,洪钟大吕,一曲秋的交响
乐。  《莲花峰》读潘先生的作品,只要心会四边,出入之用,觉妙不胜收。

四、边角的虚实---画外气趣中国画的意境与笔墨,讲求"意到笔不到",即虚虚实
实,境生象外,意在笔墨之外。虚实,是中国人的大智慧。画的布置,画的笔墨,
常在虚实中显高妙。出者出于边、角外,入者由边、角入,所以出入不能离乎"外
"。上面一节,说画边的经营可以扩大画内的气格,这里是说边角的虚实,关系作
品的意趣和完整性。在这一点上,也足以见中西绘画在构图上的区别。画龙,不画
全龙,或一鳞半爪,而"见"全龙,意趣得焉。《莲花峰》的劲松岂必画出全松?《
堪欣山社竹添孙》,画材都是局部,但没有"局部"、不完整的感觉。此其一。其二
,又有虚"角":画材布置,常不及角,而观之或为地,或为水,虚(空)中有实;
最为特别的是,画角明明是树是水是山石,偏偏没有了皴染,没有了点画,没有了
颜色,有意虚空起来。如此化实为虚,意到笔不到,用意与作用,盖有五焉:突出
主体主点;增强画内气势;加深画内空间;还因此使内容(画材与意趣)延伸到画
外,引起联想;最后,不因画满了角产生"没有画完"、"被切去"的感觉,从而得到
了画面的完整性。为避免繁芜,这里不再详析。一幅布置谨严的作品,设或被切去
半公分,就会有迫塞,不完的感觉,所以潘先生每逢裱画,都要嘱咐师傅,千万不
可切边。在潘天寿纪念馆,我曾见到因纸边不齐,潘先生亲自拚补的两张画,纸质
、色泽都不一样。潘天寿先生的"边角"之说,在讲课或看画时,有具体的评析,但
《听天阁画谈随笔》中,似乎语焉不详。上述几点,是综述潘先生的讲评内容,参
以己意,略作分析,限于学识,恐未能得到潘先生的要旨与深意。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博大在哪里?精深又在什么地方?中国绘画如何说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潘天寿先生
说:"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在潘先生的身上、画上,是确确实实见到了
,体会到了。他的品格、艺术,不愧为一代宗师,一代大家。

--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