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简约艺术和极少主义雕塑(2)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Fri Dec 31 09:44:03 1999), 转信

   美国的光效应艺术家远不像瓦萨雷利那样理想主义,但他们也都毫无例外地排斥
作品的主题和含义,并且利用各种图案和色彩来刺激视网膜,调动人的视觉反应过程中
的物理和心理因素。无论是色彩的闪烁发光还是立体形状的反转倒置,都体现出艺术家
各显神通,竭尽其能的结果。值得一提的还有英国女画家利莱(Bridgei Riley 1931-
)。她擅长用曲线组成波纹的图案,流动起伏的动感使观众眼花绦乱,甚至无法在画前
逗留。她认为即使是理性的抽象设计同样也能唤起人的激情,具有艺术感染力。欧普艺
术虽然不以形象联想和文字思考为目标,但它在展示高科技和扩展视错觉领域方面无疑
是独树一帜的。


 另一种更为简洁的抽象风格是色域绘画,或称硬边画派,皆因画面构成是大块的
平涂纯色或是边缘清晰的色带组合而得名。这一画派的形成也得益于包豪斯传统。二战
时抽象画家阿尔伯斯(Joseph Albers l888一1976)从德国流亡去美国,在艺术学院里
讲学,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抽象艺术家。他从50年代起直至去世的25年里始终围绕着
同一个母题进行创作,画了一系列题为《向方形致敬》的系列木板油画。他坚持用严格
规范的方形系列来研究色彩的对比互补关系和色值的渐变,致力于追求简约单纯的极限
,同时又能展现无穷的变化。他的作品在60年代几乎成了几何形抽象艺术的现代圣像画。


  色域绘画中充满实验精神的美国画家是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 l9l2一
1962)。他在作画时并不用画笔,而是用稀释的丙稀颜料小心地倒在既未涂乳胶也未绷
紧的帆布上,让颜料在倾斜的画布上缓慢流淌,形成一排彩虹般的鲜艳色带。有时不同
颜色相互浸润,具有闪光的效果,有时色带仍保持着清晰的边缘,形成鲜明耀眼的色谱
。路易斯的作品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画家对色彩流向的精心控制与作画过程中的偶然
性的同时并存,赋与画面明晰清新的气息。最典型的色域画家是凯利(Ellsworth
Kel1y1923--),他的作品完全用大块的平涂色域构成。他将画面看成是色彩的中性容器
,色域的大小,纯色的强度以及对比和互补的关系是他唯一关注的。此外,色域边缘的
精确和清晰也常常是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他喜欢采用圆角的色域边缘,使得色彩强烈
的画面依旧显得典雅精致。与凯利同样严谨的斯台拉(Frank Stella l936-)是位富
有创造性的年轻画家。他试图简化形式的方式颇为独特:根据构图的形式来决定画幅的
形状,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方形画幅的惯例,否定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把绘画
空间
当作窗户透视空间(Window Pespective)的观念。既然画幅的形状成为构图的一
部分
,斯台拉的绘画的形状也就多种多样:三角形、V字形、梯形、多边形、圆形、半
圆形
等,色彩像是一个被外形围绕的物体。他在1965年创作的《印度女王》由四个巨大
的造
型相同的v字形组成,色彩和构图的组合方式显示插入和反插入的力量冲突。画家
用白
色线分割色带,用金属粉调和颜料,使画面闪闪发光,具有虹彩效果。作品的制作
  色域绘画中充满实验精神的美国画家是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 l9l2一
1962)。他在作画时并不用画笔,而是用稀释的丙稀颜料小心地倒在既未涂乳胶也未绷
紧的帆布上,让颜料在倾斜的画布上缓慢流淌,形成一排彩虹般的鲜艳色带。有时不同
颜色相互浸润,具有闪光的效果,有时色带仍保持着清晰的边缘,形成鲜明耀眼的色谱
。路易斯的作品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画家对色彩流向的精心控制与作画过程中的偶然
性的同时并存,赋与画面明晰清新的气息。最典型的色域画家是凯利(Ellsworth
Kel1y1923--),他的作品完全用大块的平涂色域构成。他将画面看成是色彩的中性容器
,色域的大小,纯色的强度以及对比和互补的关系是他唯一关注的。此外,色域边缘的
精确和清晰也常常是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他喜欢采用圆角的色域边缘,使得色彩强烈
的画面依旧显得典雅精致。与凯利同样严谨的斯台拉(Frank Stella l936-)是位富
有创造性的年轻画家。他试图简化形式的方式颇为独特:根据构图的形式来决定画幅的
形状,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方形画幅的惯例,否定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把绘画
空间
当作窗户透视空间(Window Pespective)的观念。既然画幅的形状成为构图的一
部分
,斯台拉的绘画的形状也就多种多样:三角形、V字形、梯形、多边形、圆形、半
圆形
等,色彩像是一个被外形围绕的物体。他在1965年创作的《印度女王》由四个巨大
的造
型相同的v字形组成,色彩和构图的组合方式显示插入和反插入的力量冲突。画家
用白
色线分割色带,用金属粉调和颜料,使画面闪闪发光,具有虹彩效果。作品的制作
工艺
显示出机器般的精确性,排除了任何手绘的痕迹,因此它不像一幅画,而是一件物
品。
70年代后,他的作品不再几何化,规范化,而是富于动感,富于表现,并从平面的
绘画
转向彩色的浮雕作品。

 60年代的抽象雕塑也同样具有理性的简约风格,因此被称作极少主义雕塑。雕塑
家通
常设计具有建筑空间的大型几何形金属结构,展出时往往占据了整个展厅空间。极
少主
义雕塑的关键在于有意识地消除艺术家的个性存在,连作品的制作也是如此。雕塑
家只
需在纸上画出设计图,写出详细说明和要求,其余的工作全都交由工厂和机器去完
成。
然而这种非个人化的倾向和工业化的机器产品以及标准化形式并没有影响艺术家个
人的
独特语言的创造性。最能体现极少主义Minimalism这一概念的雕塑家是美国人佳德
(
Donald Judd l928一),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用完全相同的金属立体几何形系列以
相等
的间距排列构成。它们或是直接被置于地上,或是附着于墙体。单元构件的重复强
调了
作品的中性色彩,而光洁的电镀金属表面的反射性则消解了金属构件的沉重感。佳
德通过这些雕塑的清一色的工业化面貌对艺术的性质,空间的性质,雕塑的形式意义乃
至审
美体验均提出了全面的质疑。



由于极少主义雕塑规模庞大,无论制作还是材料均耗巨资,许多雕塑家不得不先用
合成
板制作原大尺寸的雕塑模型,然后等待有财力的买家,基金会,美术馆出资帮助他
们实
现金属雕塑的最终完成。70年代的极少主义雕塑倾向于强调特殊环境的重要性,因
而大
受建筑业主的欢迎。也有的雕塑则关注引力和重心问题,体量沉重的金属团块故意
被设
计成重心偏离的结构,形成奇特的视觉和心理效果。这些大型的几何形金属构造竖
立在
现代化的建筑群中和城市广场上显得非常和谐,展示着现代化工业的纪念性。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