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madeus (Mozart),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园林艺术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un 16 14:18:52 2003), 站内信件

                           要有一把钥匙

  当我们刚刚踏进一座名园的时候,面对着千奇万丽的景色,往往会情不自禁地
赞叹:好景!好景!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的审美判断。
在这个基础上,再能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神入其中,情景交融。这时
才会真正沉浸在园林艺术的陶治之中。
  所以,园林欣赏需要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那么这种审美观和艺
术鉴赏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
修养的人。”我们要欣赏古典园林艺术,同样就必须是一个对古典园林艺术具有修
养的人。这样年来,许多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里,办了诗文赏析、名画欣赏、美
术摄影展览、旅游知识讲座等专栏和专题节目,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
赏能力,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只读些诗画是不够的,更要注意扩大知识面,懂点美学,懂点历史,甚
至也要懂点花卉栽培、建筑知识等等。文化艺术是相通的,知识愈博愈深,生活内
容也会愈加丰富,并且也才能提高自已的审美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审美经验和积累。这样当万般美景扑到自己眼前的时候,自然
会有健康的感情抒发出来,获得赏园的乐趣,成为造园家的“知音”。

                观赏八法

  我们在游园中,是通过对园林景物外部轮廓的画面欣赏而引起真切的感受。这
里不妨用古代诗人的例子,来说明怎样观察景物才算得法。盛唐诗人王维在观察今
陕西省境内终南山时,从高、远、平、近、俯、仰几个角度和方位观察山景,终于
捕捉到变化多端的景观效果。他在《终南山》里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更是大家所熟悉的,诗人只用短短句,把庐山雄伟奇秀
景色写得目神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任何一种景物都离不开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不同的观赏方式会产生不
同的景观效果。上述例子就可说明这一点。
  游园毕竟不是登庐山。庐山是自然景色之美,园林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是自
然的再现。游观园林景色,要抓住园林艺术特征,不如借鉴于画家眼睛,诗人的心
灵,来加深观景感受。下面,就说一说观赏八法:
  纵目远眺法。--这种方式主要适应远借和大型风景园林的艺术观赏。它可以扩
大视野,常常能够获得迷离玄妙的景观效果。扬州平山堂高居蜀岗顶峰,以借用江
南诸山为造景特点,游览时宜于堂前凭栏远眺,寻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
意趣。
  登高俯瞰法。--园林空间偌大,布满了假山水池,楼台亭阁,登高俯瞰可以“
以大观小”,一揽满园景色,获得一个整体的园景形象。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大都山水之法,如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
岂山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庐山的第一奇观是瀑布,李白登山俯瞰
才获得"喷壑数十里,隐若白虹飞"的奇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境,各有千秋。

  每所园子里都有几个视线开敞的观赏点,供游人登临俯瞰和眺望。楼台和山岭
常是被利用的地方。
  环视一揽法。--这是一种能满足静观为主的观赏方法,是横向的回环流目,好
象电影的摇镜头,随着视线的横向移动,景象一个接一个地徐徐展现在面前,获得
大范围的景物画而欣赏不迭。
  如何选择这类观赏点,主要取决于游人各自的欣赏水平和观景要求。由于古典
园林是散点透视法造景,会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地方,特别是进行中的环顾流盼。会
获得更多的画面美。
  翘首仰观法。--此法适宜对高远景物的观赏,会获得雄伟的景象效果。从“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可以想象得出诗人李白在翘首仰望的神态

  俯首近取法。--登高是从大处着眼,纵横全貌,层层叠叠景物一览无余,而要
品赏景物的细微末节,只会俯首近取才行。
人们观赏景物大都是从整体开始,而后逐渐转入局部、细部、最终又回过头来让视
线在大范围内结束。大处观景得其势,细部品赏得其意趣。
  移步换景法。--此法抓住了园林是游观艺术这个特征。因此它是主要的游览形
式之一。
  古典园林是在四度空间里布置,具有变化无穷的观赏方位,不同的透视处理,
会出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每当观赏方位改变一次,就会引起景物外部轮廓线的变化
,产生新的外部形象。移步换景主要是指是对园林景物的连续性欣赏,以动观方式
按照景观序列一景又一景地观赏。由于观赏者观赏方位、角度、距离的不断改变,
景象迭出不穷,相对地说,原来静止状态的景物变活了,出现了运动和速度,产生
了节奏和韵律,让观赏者长时间地陶醉在绚丽景色之中。
  这种观赏方法,可以说是古代山水散文大师们发现的。大师们采用移步换景的
创作方法,寓目写景,把一路所见一一纳入山水“长卷”。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在
文学史上该是东汉的马弟伯,他写了《封禅仪记》。柳宗元继续发展这种方法,写
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只短短的《小石潭记》,已把永州山水特色写得淋漓尽致

  欣赏和创作应该是一致的。造园家师承古人用连续性布局手法把自然山水再现
在园林里。对于观赏者,只有用移步换景法游园赏景,才能得其妙趣。
  神入其中法。--游园的最大享受是情景交融。园林是个广大的艺术空间,优美
的景色,深邃的意境,无心人是不能体验和领受得到的,要将感情贯注其中,并且
运用联想和想象把物与我联系起来,“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随着景物
的不断变换,感情的波澜跌宕起伏,而成为画中游。
  即景抒情法。--园中景物的鲜明形象,会给人以浓郁的主观感受,激起感情抒
发的强烈愿望。景生情,情咏景,相互作用,不断深化,逐渐向高级阶段发展。范
仲淹观赏了岳阳楼后,“触景兴怀”,作了充分的感情抒发,表达他那“先天下之
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胸怀。游园赏景就是要陶治这种高尚情操,建设
美的社会,创造美的人生。

            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观赏八法是讲游园人园景的画面欣赏开始,由景物外部形象,直到诱发内心共
鸣而获得美的陶治,这种观赏效果,这其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很是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景观的美来自生活和艺术中的情趣,而直观与联想总是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游园也是这样,园林景物有诱发联想的功能,由此让人们观赏景物和
抒发情怀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情景交融。
  园林艺术是景象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造园家把自然美具有的一些特征
,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再现在园林里,便游人一进园林便置身在瑰丽景色之中,
并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观赏眼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看到的景物与自己
所熟误识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透过景物外部形象,发现其内涵,受到感染,
受到陶治。
  联想,一是遵循造园家的造景意图,由景物形象直接诱发的联想,在美学上有
人称为“预期联想”。比如,看到南京瞻园假山的灵秀,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激发起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园林中有许多匾额楹联都是些即景抒情的文字,更能
对这种联想起到启迪作用。
  另一种联想是按照游人各自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经过景象诱发而产生
的所谓“自由联想”。象有人看到园中的小桥流水,想到自家门前的那道小河;有
人看到鲜花、幽亭,勾起青年时的一段回忆;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看到园林的豪华建
筑,往往容易忆起那些难忘却的悲欢的往事。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联想和想象,都须要观赏者用心玩味。若是匆匆而来,匆匆
而去,连景物的外部形象都没有看清楚,怎能涌出联翩的想象呢?此外,游园时的
心境状况也会影响观赏效果,产生不同的景物感受。而对同一景物,当观赏者心境
与景物的意境不相一致的时候,则会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对比;若能把思想情感与所
见景物的意境吻合起来,那就会收到弦外之音的乐趣。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园赏景就要讲究神入其中,给景物涂上
一层浓郁的感情色彩。

                选择最佳游览线

  我国古典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
,而后用路径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
园林空间。游人如能沿着这条路径游览,就可以左盼右顾,有径不乱地饱览全园景
色。
然而人们在游园的时候,却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进一座名园,但见景物丰
富,景色优美,目不暇接,一时不知如何游览是好,辨识不清最佳浏览线的走法。

  在大型园林道路网纵横盘桓,即便是中等规模的园林,路径也较复杂,有主干
道、次干道、支径、小路。小型庭园里的路径设计精巧,常常是一两条曲径小道,
经过几曲几折便把园内佳丽景色组织起来,形成一条上好的游览线。
  那么选择哪条游览线才好呢?这要看各人的游览目的和游览方式。我国古典园
林是个幽静典雅的地方,花前月下,竹荫深处,景致一处不同于一处,每条路径也
有不同的功能分工。一般地说,初到一处园林,时间又充余,最好沿着主干线从序
幕到高潮一景一景地游,乘兴品赏,步步入胜,这叫漫游。若要想寻点雅趣,不妨
偏径。篇径通幽,意趣超然。年岁大的游人喜欢在厅馆里坐坐,或者到山间幽亭消
遣。儿童喜欢爬山嬉水,寻觅天趣。一对情侣,喜爱穿花渡柳,找个僻静的去处。

  如果有水上游览线,最好不要放过。水上游览不只能领略到水光波影的情趣,
还由于视点低,方位和距离瞬息即变,引起画面运动速度变化比陆上游览强烈,最
容易影响游人感情起伏。特别是水上环境所给人的辽阔、舒展而又亲近的感觉,是
陆上游览难能领受到的。如果水岸林竹掩映,水中游鱼相逐,那情景就更能引人怡
神。读过柳宗元《小石潭记》的人都会知道,柳宗元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
环”,引起心理上的好奇和追求,而后“伐竹取道”,来到“四面竹树环合”,“
水尤清洌”的小石潭,再凝神观赏,终于觅得了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的乐趣
。可见,发现景观和取道观景,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今各地园林大都印有导游图,有的园林还有导游人员,为游览者提供了方便
,可以帮助游览者了解园林的观赏价值和游览路线,更能启迪情思,开拓意境。

                择取最佳观赏点

  游园赏景不是观看一幅画,一幅画只有一个透视角度,画面上每一个景物都有
固定不变的轮廓。古典园林是一幅“立体图画”,偌大的园林空间按照严格的章法
观赏。就整个园林来说,只有“画中游”,才能够全面领略到它的俊美和意境,关
键在于择取最佳观赏点。
  任何一个观赏点都包含视点、视距、视角三个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
,都会引起景物外部轮廓的变换,呈现新的景观。扬州瘦西湖所以能把五亭桥、白
塔通过吹台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绮丽的画面,就是因为在造园时,按照组成观赏
点的三个因素,设置了一个最佳的观赏点。不过,除了在造园时已经安排好了的观
赏点之外,更多的却要靠游览者自己去选择,即所谓“寻景”。从最佳观赏点上去
赏景,有剪裁,有取舍,就会获得最理想的景物画面,正如李方膺题《梅花》说的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动观与静观彼此交替发生,动观中有无数个静观存在。皇
家园林规模宏大,景象丰富,布局疏朗,有较长的游览线,动观条件比较优越。私
家园林占地较小,又要“以小见大”,造园家以静观为主;静动结合构园造景,突
出紧凑、多变,而又简洁明快的景观效果。
  由于游览者们的审美能力,生活情趣,以及社会职业上的差异,因而各人对观
赏点的选择和景物画面的欣赏要求也不一样。或则喜欢建筑美,或则喜欢山水情,
或则欣赏壮美,或则欣赏秀美,各有所爱,各有所取。

             大处观景 景中寻趣

  游园是一个复杂的欣赏过程,如能大处观景、景中寻趣,就会沉浸在古典的静
、幽、雅趣的意境之中。
大处观景,主要是对园林总体布局的欣赏。即从景物的平面布置欣赏园林的艺术形
象和风格特征,欣赏造园家独具匠心的组景构图和各种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纵横
观览,领略它的整体美。游观南京瞻园就会产生这样一促体验。瞻园是在一个狭长
地段上造园,延长的水面象一条脉络把整个园林空间连贯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
术形象,又配合环境形成不同景观。水体源在北,终在南,先是涧谷,构成水源,
水面小有聚散,出现层次;而后向南伸延,水面骤然开阔,形成湖池,构成园中水
景主体;再向前去,水面又收缩成溪,湖水沿溪曲折南“流”,到“净妙堂”前出
现泉瀑,达到高潮,成为视线焦点。这是多么完美的水体处理!泉瀑本是人工造的
,由于它和整个水系联在一起,游人对它并无异议,相反倒觉得颇具自然之理,自
然之趣。
  景不寻不得,趣不觅不生。游园就得要讲究寻景觅趣,通过视点、视距、视角
的不断变化,更多地捕捉景象画面。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
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对于景象画面,要在不断变换中品赏,象电
影镜头一样,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甚至大全景,大特写,有层次地欣赏景观
的特征和风格,含英咀华。丰富的意趣常蕴藏在景象的局部、细部,因而这局部、
细部的欣赏不能忽略,否刚就会减少对于园林艺术魅力的感受。
  寻景的主要手段是直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知器官
的作用。以声显静是古典园林造景的一种重要手法。风声、雨声、水声、鸟鸣、蝉
噪都可以被用来造景,都能把不们引入意境。雨打芭蕉,松竹寒风,泉流清涧,柳
浪闻莺,引人遐思,不都会叫人心旷神怡吗?
  园林景象各有特色。无锡寄畅园是依山造园,因水成趣,别具借景之妙;蠡园
则是依水建园,湖山一揽,天光云影徘徊。苏州拙政园水系弯转,一派江南水乡景
色;狮子林叠石成景,尽是林泉山野景趣。
  游园要控制节奏,园林的主景和主景区,则是佳景的荟萃之处,它们以具有典
型性的局部来表现整个园林的风景特征,应格外注意欣赏。
--
People make a mistake who think that my art has come easily to me.
Nobody has devoted so much time and thought to composition as I. There
is not a famous master whose music I have not studied over and over.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