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madeus (Mozart), 信区: Art
标  题: 欧美的中国古典式园林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un 16 14:22:24 2003), 站内信件

                     欧美的中国古典式园林

                      刘虹(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的园林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
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1980年后,中国建筑的精华之一的造园艺
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
的一段佳话。

  17至18世纪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ch in o ise
r ie——中国风。当时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
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
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园林艺术受到欧洲人的关注和喜爱,他们
也开始了创作的实践。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国式园林。英国的
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风致园,设计师的代表是坎特和勃朗。这个
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世界的第一轮冲击波。18世纪之后,欧洲的“
中国热”渐渐消退,以后的一两百年间,中国一直处于被侵略、鄙视的地位,中国
文化的价值呈现出弱势的状态。西方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再次在自己国家见到中
国式园林。而这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西传,无论原因、背景、影响、结果都和
18世纪的那一次完全不一样。

  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
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
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
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其后,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中国
园林频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至2000年,我国已设计并在国外建成园林五十多处,
分布在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在欧美也有数十件作品。这可以算作是中国园林对
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冲击。

  中国园林两次传到欧美国家,相比较而言,第二次影响的范围更趋广泛。第一
次(17—18世纪)西传,受到中国园林艺术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和法国,其它还包括
德国、瑞典和俄国。而第二次中国园林已经分布到了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澳
大利亚、瑞士等多个国家。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英法的影响不像过去那么大,
而在美国则颇多建构(第一次西传不包括美国)。

  18世纪的欧洲花园多为庄园府邸的附属花园,供主人游览观赏之用,多数为私
家的。1980年后修建的中国式园林性质更为丰富,大致有以下几种:展览厅、园艺
节参展作品、城市之间的友好赠建、纪念性的修建、观光园林。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色。由
于部分花园是从古典式改建而来,还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东西合璧的做
法比较多见。总的来说,这时的欧洲中国园林,多数是在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
。自然风致园相对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处理过于粗糙,类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国
园林的精心布置。图画式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建筑,不过模仿得不太地道


  第二次西传的中国园林,一般都能抓住中国园林的某种特点很好地加以表达。
比如以中国典型的江南苏州古典园林为蓝本的美国纽约市明轩、加拿大温哥华市逸
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梦湖园,模仿北方皇家园林的英国利物浦市燕秀园,以岭南园
林为蓝本的澳大利亚悉尼市谊园,表现云南园林特色的瑞士苏黎世市中国园,以楚
地风格为基调的德国杜伊斯堡市郢趣园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园林或以山水为主,
或突出建筑物,风格上有的倾向朴素淡雅,有的明快开阔,变化丰富,基本上反映
出中国园林多姿多彩的面貌。

  欧洲之所以在17、18世纪掀起中国热潮,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遥远东方文化的
好奇。他们对中国园林的模仿也体现了这一点。很多花园只是一种猎奇式的仿造,
或者是为了时髦和表现身份。甚至很多人在热潮过去后又将花园改回古典式的。这
样的模仿当然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园林,也谈不上文化内涵的表达。

  相比之下,尽管也是在国外建造,但1980年后的这批中国园林还是比较注意文
化的传情达意。德国柏林市得月园以“月”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月两圆”的吉
祥主题贯穿全园,无论是在局部的设计上,还是匾额、题刻等,都突出月的含义,
紧扣这一内容。

  18世纪的欧洲中国式花园中,存在着对中国园林的曲解,而第二次西传的中国
园林,则比较到位。

  西方的中国形象既是中国现实的某种程度上的反映,也是西方文化欲望在一定
程度上的反映。同样,他们眼中的中国园林也是经过自己重新改造过的,这是一种
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不同文明类型的接受过程是一个诠释化过程,要经过理
解、阐释、利用三个阶段。本土文明要调整自身的传统视野,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
接纳异己的内容。

  在中国被西方以武力逼迫得屈服的时候,欧洲人心目中的乌托邦消失了。中国
作为欧洲的价值典范的作用失去后,它的文化也同样失宠。中国园林的热潮很快过
去,人们甚至为过去如此迷恋这个孱弱的民族而感到奇怪。两个世纪间欧洲人对中
国的崇拜和贬低,同样令人吃惊。中国园林没有变,变化的是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和
欧洲的中国形像。


--
People make a mistake who think that my art has come easily to me.
Nobody has devoted so much time and thought to composition as I. There
is not a famous master whose music I have not studied over and over.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