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一个会跳舞的孩子), 信区: Art
标  题: 浅析跳好蒙古族舞蹈的三个环节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Jun 21 15:34:28 2003), 站内信件

浅析跳好蒙古族舞蹈的三个环节
http://www.hanqiu.net/  6/20/2003


蒙古族舞蹈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们必须接受蒙
古舞的正规训练,并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一名素质全面的演员,怎样跳好蒙古舞
呢?我认为跳好蒙古舞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蒙古舞肢体的解放、蒙古人的
气质和艺术化的节奏处理。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个环节在舞蹈的过程时要加以注
意(三个环节是并列存在),但事实上,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
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
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这是艺术上的再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三个环节
已经超出了它们作为舞蹈训练中的“要素”的性质,而是使学生通过三个环节的训
练,达到三种不同水准的艺术境界,三种境界构筑成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舞蹈演
员也只有“积跬步”才能致千里。

一、从肢体训练到肢体解放
    肢体训练,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视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演员
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换言之,也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
的风格视觉模式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
。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演员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
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
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
,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
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
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焦特写,好似
电影拍摄当中的慢镜头,从这个角度来说,柔肩是硬肩基础上的特殊化硬肩。所以
在学习蒙族舞的肩部过程中,必须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重规律、尊重科学,
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表现力。同样,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
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从零开始,
还应注意一点,就是演员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
。作为一名演员,他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
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
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其实,这是要求舞蹈演员对自己所习舞
蹈具有形式美的把握,即有“我的动作何为美”的意识。演员们除了在平常训练中
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还应通过欣赏演出来获得。比如,莫德歌玛舞蹈“蓝蓝的天
”中的出色表演就使观者为之折服,那随着音乐从小碎抖肩到大碎抖肩到下腰的一
系列动作,形成了纯形式上的动作美,是同类的蒙族舞蹈的典范,而这种模仿是自
觉性的。

二、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动态以后,作为一名舞蹈演员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
义的外壳注入内涵。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
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
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演员要把握这种
气质,如果从环境因素来考试,当然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
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正如贾作光老师一样,在表演时的投入,恰到好处地把握
情感。我想,一个学员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只有当蒙古
族的草原文化意识在演员的思维的内部扎根,演员们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那
一个”蒙族气质来。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边
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
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所谓“气质”,我想演员
加强蒙族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
、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
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那么,演员们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
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与该民族的生存意
识相关的东西,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如“开”
和“放”的基本形态的情感线索:热情的灵魂,积极探索的精神;二是在肢体训练
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
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
,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
,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
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个蒙族文化的实体,这样,表演时对蒙族舞蹈的气质
把握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三、处理节奏——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
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
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在掌握了蒙舞的基
本动态并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后,下面的任务就是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
力求把蒙族舞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
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处理节奏则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对
总体表演水平的圆润。处理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
如蒙族舞中经常出现的由一个急速地旋转接着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大雁
展翅),这里包含着一连串均衡动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
姿亮相时,演员绝对要有泰山压顶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这样才通用完美的舞姿
造型。这些动作和造型是连续的、有规则的,有很强的节奏性。处理节奏还标志着
演员能在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蒙族舞中,极其自然的表现出相同情感的不同层次以
及不同类型的情感。事实上,表现情感本身也体现出演员自身的情感素质。
    我想能够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在跳蒙古
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深化舞蹈意
识。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
、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
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
,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如蒙古舞的“双摆手”,它的高低、快慢都有独特的节
奏,演员必须通过节奏的处理,结构出不同视觉层面意象和心理层面的情感内蕴,
这样的舞姿,才能焕发感人的艺术魅力。
    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聪明的合格的演员以恰到好处的节奏
去构造舞蹈,正如调整呼吸以使生命稳健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学会从舞
蹈本体上下功夫,正如于平老师强调的“别忘了功夫在舞外”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
养以及对充满节奏韵律的生活的关照,都是修炼节奏意识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舞蹈演员,要跳好蒙古舞,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必经三
个阶段: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训练、气质培养和动作节奏处理的技术把
握。通过以上分析,这三个境界是层层递进关系,后者前者的升华,前者则因为某
种基础性对后者的训练形成一定的实践规范,因而三个方面的学习都要稳扎稳打,
不可偏废。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们的演员只要肯下功夫,并按
照科学方法进行训练,个个都能成为舞台上的“天子骄子”。


选自:《论中国民间舞艺术》(江西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李河林



--




               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