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一个会跳舞的孩子), 信区: Art
标  题: 冯双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Jun 25 22:59:16 2003), 站内信件






冯双白
舞蹈理论家、评论家,艺术学博士、舞剧编剧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
、研究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浙江绍兴。父亲(长春市电影制片厂老资格的著
名导演)、母亲(国家以及电影剪辑)给于严格的家庭教育。1961年随家庭迁入北
京,并在北京景山学校接受出色的启蒙教育。在北京市少年宫舞蹈组开始步入舞蹈
世界。文革期间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当过农工、渔民、司号员、通讯员、
连队宣传队员、印刷工人,曾经参加各级文艺宣传队,最后被选拔进内蒙古兵团文
工团,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教师的专业舞蹈训练。曾经担任舞蹈演员、编舞、
乐队演奏员并演出过话剧节目。1974年作为舞蹈编导之一参与创作的大型歌舞剧《
兵团之歌》在当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剧目奖。


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直接领受过王瑶、王力、游国恩、费振刚、
袁行霈等著名教授的亲自教诲,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舞蹈学院《艺术概论
》课教师。1980年入全国第一届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有幸直接接受朱光潜、
李泽厚、宗白华等美学大师的美学知识。由于受到朱光潜先生“不通一艺莫论艺”
之观点的深刻影响,1982年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史论系,开始深入探
讨舞蹈之“一艺”,以求走进艺术的深堂奥室。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现在正攻读
艺术学博士学位。留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工作。历任《舞蹈艺术》杂志副主
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舞蹈系副主任、主任;中国社会舞蹈学会副会长。


自1982年开始舞蹈专业研究以来,高度重视基础史论的学习和研究,并非常注意将
舞蹈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走有个性特色的舞蹈研究道路。已经独立或合作出版学
术专著12部、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之科研电视片4部、民俗电视纪录片13部、作为
编剧创作的大型舞剧和舞蹈诗7部、为中央电视台、国家教委、宁波市政府、等单
位创作大型综艺晚会(总撰稿)15部。共发表学术论文和舞蹈批评约两百万字。


代表作有:著作《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新中国舞蹈
史949~2000》、《怎样欣赏舞蹈艺术》、《中国舞剧史纲》(合著)、《图说中
国舞蹈史》(合著)、《中华艺术通史》(合著)、《新时期艺术主潮论》(合著
)等;四位舞蹈大师舞蹈科研电视系列片并担任导演的《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
》、《人民的舞蹈家贾作光》;舞剧和舞蹈诗作品:《妈勒访天边》、《玉鸟》、
《水浒》、《咕哩美》;大型综艺晚会作品:《世纪风》(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
台新年晚会)、《远航》(宁波国际服装节大型文艺开幕式晚会)、《托起明天的
太阳》(国家教委教师节大型文艺晚会)等。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史及艺术思潮、舞蹈应用
理论的研究。其中《先秦乐舞思想述略》、《白居易诗文中的乐舞观初探》等论文
反响较好。先后写作的《略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向民间舞蹈学习的三次高
潮》、《中国舞蹈与观众》、《平民的欢乐--从北京地区民俗舞蹈的发展看舞蹈
在现今社会中的价值》等学术论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其
中有的第一手资料和分析论点受到过国际舞蹈人士的注意和好评,论文被收入国际
会议论文集。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华艺术通史》中担任五代宋辽金夏舞蹈
史、清代舞蹈史的撰稿人,在河北人民出版社主持的百卷本《中国艺术史》中,担
任《宋辽金西夏舞蹈史》的作者。曾经在全国重点图书《中华文明史》中担任有关
先秦乐舞思想的章节写作。


作为当代青年学者,曾经长期追踪研究当代舞蹈创作思潮和走向,针对中外舞蹈艺
术的创作和表演实践,写作了大量的舞蹈批评文章,任《人民日报》特约评论者,
对中外舞蹈作品和舞蹈思潮发表评论。坚持在全国主要报刊和舞蹈杂志上发表评论
文章,有的批评文章或观点被反复转载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曾经开辟过舞蹈
专栏并受到较好的评价。参与了对当代许多重要作品的评论,是八十年代以来“舞
蹈观念更新”、“舞蹈特征大讨论”、“当代舞蹈思潮”等重大课题的主要参与者
和撰稿人;在进行舞蹈批评时,尽可能地做到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分析得当,并
非常注意文笔精练和文章的可读性,希望文章问世后有人真正去读。由于能够做到
批评的基本公正、准确和观点鲜明,并为读者考虑,因此受到舞蹈界内人们比较多
的注意,被认为是主要的青年舞蹈批评家之一。


1987年起任舞蹈研究所副所长,负责学术研究工作。曾任“八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中国当代舞蹈精粹舞蹈电视科研系列片》课题的制片人,在该项目中《新舞蹈
艺术的先驱--吴晓邦》、《人民的舞蹈家--贾作光》两辑中任导演和撰稿人。
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里,全课题组的人员都力求准确地、科学地、历史地再现中国
当代舞蹈大师的艺术成就和风采,总结其艺术规律和经验,特别注重将传统的舞蹈
艺术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换为视觉形象的传达。这是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研究方式
,是以现代化的手段,采取符合舞蹈特征的研究思路,以动态的方式研究舞蹈作品
的艺术价值和风格,抢救性地保存大师的经典性作品,对舞蹈艺术的规律做科学的
分析。在担任该课题的策划者和撰稿、导演的过程里,投入了很多很多的心血。在
拍摄过程中,在克服许多困难的同时,本人也进一步深入了解、学习了中国传统民
间舞和古典舞文化的内涵,更深地理解了中国近代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道路和带有
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后舞蹈史论两个方面的研究做了更全面的准备。在整个创作集
体把已经制做完成的舞蹈大师专题片在舞蹈界播放之后,应该说,反响还是很强烈
的。

1995年8月,冯双白和罗斌在呼伦贝尔盟拍摄中国当代舞蹈精粹


曾经提出并在所内主持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舞蹈资料丛书》
。此项目体现了本人这样的看法:舞蹈研究起步很晚,资料工作基础很薄,必须给
予重视。带领全所十几名科研人员完成的《中国舞蹈书刊总目》,耗时三年,编写
二百万余字,相当全面地搜集了目前已经在刊物(不含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舞蹈论
文,并为每一篇文章做了概括性的内容提要。作为主编之一,对每一提要都做过审
读,作为撰稿人,为已经问世的所有舞蹈专业图书写了提要。此项工作,虽然投入
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但的确填补了舞蹈研究基础
资料工作上的一项空白,为他人的舞蹈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在史论研究中高度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曾经多年在春节期间深入北京地
区农村考察民间艺术活动,也在工作中考察了新疆维吾尔族、海南黎族、云南一些
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自己一直认为,当今的青年舞蹈史论研究人员,应该严防去
追求浮华的名利和时髦潮流,应该肯于潜心研究自己的民族艺术。本人只所以不畏
艰苦、牺牲节假日去深入北京农村,收集第一手资料,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充满了信心和情感。在此基础上,作为策划和撰稿人,与台湾电视艺术家合作拍摄
了北京地区汉族民间舞《人间舞者》共13集,即是这种研究的成果之一。在台湾公
共电视台播出后,有一定的反响。自1998年以来,长期深入青海的青藏高原地区,
考察藏族、土族、撒拉族的民俗舞蹈和风情,并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作了深
入的学术研究。

在北京顺义采访民间艺人“龙王”一家


在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系硕士导师、博士生副导师后,已培养了6名
硕士研究生,其中有撒拉族的第一个硕士马胜德。从1988年起担任舞蹈系主任,本
着对事业负责的精神,主持了全部招生入学考试、课程设置、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
,努力使全国第一个舞蹈博士、硕士研究生点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所担任的《舞蹈
概论》、《舞蹈批评》等课受到广泛好评。


在研究工作中,本人清晰地看到:目前,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急需理论指导,但舞
蹈界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倾向。为此,自己积极参与了一些舞蹈艺术实践。
其中作为编剧、总策划、总撰稿参加创作的大型舞蹈诗《咕哩美》、大型舞剧《妈
勒访天边》、国家教委96年教师节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舞蹈晚会、中央电视台
《舞蹈世界》栏目、《中国文艺》中“舞坛流韵”专栏节目、2000年中央电视台首
届电视舞蹈大赛等,受到高度好评和奖项。这些实践活动为自己做出科学的舞蹈批
评和理论研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将理论研究的即有心得
向实践领域渗透。


多年来,积极参与了舞蹈界一些重大舞蹈文化活动,并在全国许多省区进行舞蹈讲
学。其中在“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选活动中任策划发起人、艺术委员会
秘书长;作为评委参与文化部“文华奖”、“群星奖”、“孔雀奖”、中国文联“
山花奖”、全国舞协“荷花奖”、全国人口基金会“人口奖”等重大的全国性舞蹈
评奖工作以及一些省区级舞蹈评奖。在较多的艺术实践和深入的理性思考基础上,
曾经多次赴全国一些省市舞蹈编导培训班讲学,受到专业编导们较多的好评,被认
为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在舞蹈创作艺术规律的总结方面,迈出了比较扎
实的步伐。2000年、2002年两次参与策划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活动,并担
任综合素质评委,在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为舞蹈的普及和电视艺术工作
尽了极大的努力。
自1999年以来,担任舞蹈研究所所长。带领全所科研和行政人员,积极探讨科研改
革之路,在所内推进科研责任制,鼓动大家建立舞蹈学研究的雄心大志,投入到中
国舞蹈学科的建设中去。
曾经出访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南非、赤道几内亚和香港地区,参加国际舞蹈
学术活动并发表论文和有关中国民俗艺术活动的专题报告,受到国际舞蹈学术认识
的关注和好评。

担任重大课题:

“八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当代舞蹈精粹电视科研系列片(中国舞蹈大师系列)
,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总制片人:

《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
1998年结题 片长:46分钟 任导演、撰稿
《人民的舞蹈家--贾作光》
1998年结题 片长:61分钟 任导演、撰稿
《新疆第一舞人--康巴尔汉和她的学生们》
1998年结题 片长:40分钟 任制片人(参加创作)
《沟通中西方舞蹈艺术的大师--戴爱莲》
1998年结题 片长:56分钟 任制片人(参加创作)

“八五”院级重点科研课题、《中国舞蹈资料丛书》之一:

1993年 《舞蹈书刊总目》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8万字 合著
主编之一、撰稿人之一 写作约1万字
(注:全书共200万字,由于出版经费紧张,因此利用《舞蹈艺术》刊号仅出版目
录部分)

1992年 《艺术科学叙词表》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80万字 合著
本人任编选委员会委员 舞蹈部分负责人 选词、撰写485条
1994年 《中国舞蹈词典》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60万字 合著
本人任当代分支主编之一 写作约5万字
1998年 《中国小百科全书· 文学艺术卷》98年新版 团结出版社
全卷200万字 主编之一 舞蹈分卷主撰稿人之一 写作约6万字


中国民间舞电视系列片《人间舞者》,共十三集,与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和著名
民间舞研究者董敏芝共同担任大陆艺术顾问,其中四集担任撰稿人、九集担任具体
策划工作:

1996年 《高跷》 台湾公共电视台播出 片长:30分钟 撰稿人
1996年 《天平鼓》 台湾公共电视台播出 片长:30分钟 撰稿人
1996年 《开路》 台湾公共电视台播出 片长:30分钟 撰稿人
1996年 《老秧歌》 台湾公共电视台播出 片长:30分钟 撰稿人


获奖情况:

1、1992年全国首届“舞蹈研究论文奖”评比(《光明日报》文艺部和中国艺术研
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中《歌舞厅中“新舞蹈”》(载于《光明日报》1992年12月
28日并在《舞蹈艺术》1993年第二辑上结集出版)一文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中国舞蹈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王克芬主编)荣获得中华人
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首届辞书三等奖。本人担任该辞书“当代舞蹈分支主编”和“
撰稿专家”。

3、《艺术科学叙词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戴淑娟主编)荣获文
化部颁发的1992年度文化部科学进步三等奖。本人担任该课题“编制委员会舞蹈部
分负责人”和“舞蹈选词员”。

4、在1992年全国十省市联合举办的“弘扬社会主义秧歌文化座谈会”上宣读的论
文《论向民间舞学习的第一次热潮》获优秀论文奖。

5、1997年大型舞蹈诗《咕哩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
奖”。本人担任该剧总撰稿。

6、1997年作为撰稿参加创作的电视艺术片《一代风流--跨越时代的舞蹈家贾作
光》获得广电部颁发的电视艺术“星光奖”三等奖。

7、1997年作为撰稿参加创作的电视艺术片《一代风流--芭蕾表演艺术家白淑湘
》获广电部颁发的电视艺术“星光奖”优秀作品奖。

8、1997年大型舞蹈诗《咕哩美》荣获中宣部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9、1998年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广西自治区文艺汇展大戏金奖,本人荣获
大戏编剧奖。

10、2000年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元旦晚会《世纪风》荣获广电部“星光奖”一
等奖,本人担任总撰稿。

11、2000年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舞协举办的“中国舞蹈荷
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决赛金奖第一名。

12、2000年大型舞蹈诗《咕哩美》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舞协举办的“中国舞蹈荷花
奖”舞剧舞蹈诗比赛决赛铜奖。

13、2000年论文《龙舞历程》获“首届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学术研讨会”优秀论
文奖。

14、2001年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在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举办的“中国戏剧梅花
奖”评奖荣获“梅花奖”。

15、2002年专著《图说中国舞蹈史》荣获该年度中国图书奖。



--
那天的天空在笑
        那天的你也在笑
                那天的我也在笑
                        后来的天空好黑
                                我从来没有见过你哭
                                            也许是因为我从来不曾看过你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