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rt
标  题: 曲径通幽处—黄宾虹的绘画艺术(3)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Wed May 10 13:22:43 2000), 转信



我们知道,黄宾虹绘画发步于黄山、新安诸家,其中既有乡里桑梓的原因,也有民
族意识和早年反清革命思想的原因。新安画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笔墨间感情充沛
,凝结着源于家国民族之痛的强烈个性意识和脱俗心理,从而与当时流行的纤弱柔
靡作风相区别。从追随新安画派的“白宾虹”到融汇北宋、五代诸家,并致力于高
克恭、石溪、龚贤等人的“黑宾虹”,固然是本文开首所说的从前一个“如果”向
后一个“如果”移位的结果;但假如没有上述境界作催化,就不可能在其风格变化
背后,完成更为本质的价值取向的调整过程。

    在为传统文人画所阐释、所发扬、所固化的艺术价值之中,实际上同时蕴含着
“态度”和“功能”两重意义。前者是主体的行为取向,如“游戏”、“遣兴”等
;后者是行为及其结果所起的效用,如“适意”、“畅神”等。时代变革所带来的
危机,同时威胁着文人画所具的双重价值。黄宾虹对文人画价值取向的调整,表现
在变更其“态度”而纯化其“功能”,亦即将人格化的艺术情趣,简削为自然化的
艺术情趣,将玄虚繁复的带有隐喻性质的人格美,还原为单纯直接的富于抒情性质
的自然美。传统文人画对大自然的观照,往往只是一种手段,其关注点仍在于社会
人事,或以气节,或以襟怀,或以志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在黄宾虹那里,
艺术不再承担那么多的社会功能,也不再是偶作遣兴的产物,而变成了纯粹的艺术
自身,变成了对人与大自然,包括人自己发生审美关系时所直觉或激发的生命力的
欣赏。“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⑧这首也许发
兴于一时的题画诗,恰是画家自我追求的写照。另如“道咸画道中兴”⑨这个发轫
于金石学风气的观点,以及对中西画理的精神性认同⑩等等,也从不同的角度说明
了这一点。惟其如是,文人画价值观就避免了玉石俱焚的危险,人们有可能在坚持
文人画高雅艺术品位的前提下,探索一条适应于时代审美需求的新路子,其所面临
的两难困境,也便在一定的意义上获得了超越。

    另一个带有偶然性因素的超越动力,是他的高寿,以及晚年超脱于世事纷争的
宁静心态,带来了心理学上所谓“第二童年期”的神奇效应。衰老既可能导致因循
守旧、重复自我,凸现其宿命感,也可能以其特有的精神作用,显示出比生理和心
理作用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而后者,主要是由内省的方式作保障的。收缩和中止那
些汲汲于控制外部的欲望,反身而诚,省视、回忆、咀嚼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用
内在化的情感智慧,搜索那些焕发过生命意义的东西,并用自己得心应手的艺术手
段表现出来,就有可能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成功作品,大
多出于对乡土和童年的追忆。黄宾虹的成熟之作亦出于70岁之后,而真正成功者,
则更为患白内障眼疾的情况下所作,其中 88岁至 90岁视力最差,作品却最多、最
富魅力。浓重黝黑、兴会淋漓、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的绘画风格,在歪歪斜斜、时
见缺落的狼藉笔墨之中,显得尤为奇妙。他晚年喜画夜山,从而为“浑厚华滋”的艺术
境界之追求觅得了“顿悟”途径,但成就这种“顿悟”的,则是他的内在视力。外
在视力越衰弱、越是失去,其内在视力反而越澄明、越自主,胸中意象也便越强盛
、越易奔突而出。加上髦耄之年特有的与生命争朝夕的紧迫心态,这种奔突更会迸
发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在接受过西方现代艺术熏陶的人看来,黄宾虹具有鲜明的抽
象性格或曰现代艺术倾向,殊不知这并非画家本意,画家本意是“绝似又绝不似于
物象”、“以不似之似为真似”。⑾‘不似”仅是手段,“绝似”和“真似”才是
目的。后者不是表现物象的逼真性,而是某种静参中的“内美”,某种符合于内在
视觉、内在精神的通由“人巧夺天工”的过程所升华了的艺术形象。

    《周易·同人》云:“君子以类族辨物。”中国文化注重“类”思维的特征,
使应物象形的落脚点,处于一种“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属牵,共理相贯,杂
而不越,据形系联”⑿的奇异境地之中。如果说,西方思维方式往往以“个”为基
点,故必须相应地发展出藉以弥合或统摄“个”的“抽象”意念来作补充;那么,
中国文化的“类”思维,因其本身就是“个”和“抽象”的整合,具有以不变应万
变的便利条件,故有史以来,始终以超稳定的方式左右着生存其间的人们。它藉以
把握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取决于对“属性”和“原理”的求索,而是对“悟性
”和“原则”的认同。西方的画家是高度专业化的特殊人材,中国绘画却由染指丹
青的文人唱主角,其根本原因便在这里。黄宾虹所独具的超越性动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类
”思维的催化下,获得了认识和实践的双重升华
。原先多头分治的诗、书、画、印,原先错综复杂的高、下、正、误,原先无力统
摄的心、手、耳、目,因此而被化合为触类旁通的整体效应,并现出思维内容和知
识系统的高度有序性。“玄想”与“操作”这对始终困扰着艺术家的固有矛盾,也
就在这个混灭了外因与内因、意识与潜意识之界线的“个体特质”中统一起来。这
是上述习惯成自然的“无为”境界与平生艺术素养的整合,是表层生理结构与深层
心理结构的整合,是刻意与随意、有意与无意乃至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整会
。古往今来,能够获得这种整合的人并不多。而这,也正是传统中国画尤其是文人
画之所以易成难工的原因。

注释:

⑧见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内美是黄宾虹画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宽泛的概念,
寓有内质、神韵、逸品、笔墨、书意、形式规律等不尽相同的内涵,并因时因地而
确立其所指。

⑨黄宾虹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甚伙,据不完全统计,见题于1952年的即有如下 数则

    其一:“明季启祯间,画宗北宋,笔意遒劲,超轶前人。娄东虞山渐即陵替,
及清道咸复兴,而墨法过之。”

其二:“前人谓山水画古不如今,道咸中特过启祯诸贤。倪鸿宝自题所作山水,言
梅道人若见之当下揖,揖其善双耳。”
    其三:“巨然墨法,自米氏父子、高房山、吴仲圭一脉相承,学者宗之。及董
玄宰,用兼皴带染法,娄东虞山日益陵替,至道咸为之中兴。”
    其四:“清道咸中,金石学盛,绘事由明启祯诸贤上溯北宋,一扫娄东虞山柔
靡之习。欧化东渐,日益陵替。”
    其五:“画宗北宋,浑厚华滋,不蹈浮薄之习,斯为正轨。及清道咸,文艺兴
盛,已逾前人,民族所关,发扬真性,几于至道,岂偶然哉!”

⑩此类资料,散见于黄宾虹书信中尤多。如:1943年《与朱砚英书》:“创造是面
目不同,其精神从学力中得之,古今无不同,即中外亦无不同。近日西人研究文艺
,于理论尤多经意。书籍流传,虑有伪误,必当证之古物……欧风东渐,心理契合
,不出廿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笔法西人言积点成线,即古书法中秘
传之屋漏痕。”
    1943年《与傅雷书》:“近二十年欧人盛称东方文化,如法人马古烈谈选学,
伯希和言考古,意之沙龙、瑞典喜龙仁、德国女士孔德、芝加哥教授德里斯阿诸人
,大半会面或通函,皆能读古书,研究国画理论,有明于元代士大夫之画高出唐宋
,而明季隐逸簪缨之士犹有未逮者。”
    1946年《与程啸天书》:“今欧画力求急进,究心明季诸老,崇拜新安画家,
将改革其旧习以翻新,能深研用笔自然之真理。不出数年,画无中西之珍域,有断
然者。”

1948年《与苏乾英书》:“画无中西之分,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于神似
,即西法之印象抽象。近言野兽派又如明吴小仙、张平山、郭清狂、蒋三松等学马
远、夏圭,而笔墨不趋于正轨,世谓野孤禅。今野兽派思改变,向中国古画线条著
力。”

⑾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

⑿许慎《说文解字叙》。见中华书局1963年版影印本。


--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