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rt
标  题: 曲径通幽处—黄宾虹的绘画艺术(4)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Wed May 10 13:27:15 2000), 转信


基于这样的前提来观照黄宾虹作品,便有望对一个颇具迷惑性的现象,作出尽可能
接近事实的解释。

    不论是洋溢着书生意气的早期,还是沉浸于艺术氛围的晚年;不论以层叠点染
为主的繁密画法,还是以减笔勾勒为主的简洁画法;不论是体现其创造性和高水平
的成功之作,还是显露其沿袭性和稚拙处的平庸之作,都贯穿着一条永不变更的主
线 笔墨。仅管笔墨是绝大多数中国画家所共同遵循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但很少
有人会像他那样,如此固执己见,并且近乎单一地追求这种原则。在他的画里,藉
以造境指事的材料极其简单。山川草木,往往挪前搬后而殊少个性;舟桥屋宇,总
是逸笔草草而不计斜正;章法气局,始终恪守经典的“三远”法则而安然自处;至
于题跋签章,则更是千篇一律地占据着白净的天头而不越雷池半步。可是,笔墨的
力度,笔墨自身的品格,笔墨关系的谐调完整,笔墨赖以成立的物理结构与心理结
构的转换契合,则被提到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它,可以使写生和
实指的画面与原景相去甚远,乃至毫不相干;为了它,可以让某些地方出现莫名其
妙的空白,或者多此一举的色线墨块;为了它,可以用书法作画,也可以用画法作
书,⒀可以整幅渴笔嵯峨,也可以满纸墨 淋漓,以至消解物象,通体皆虚。⒁如
果说,在绝大多数画家那里,笔墨只是“以形写神”的手段,尽管它同时也可以是
随意流宕、涉笔成趣的高度自由的展示;那么,黄宾虹的笔墨,则在“遗貌取神”
的审美框架中,把手段与目的统一起来,而追求一种同构于“心象”的“墨象”世
界的展示。为其所阐释的“太极图秘诀”说,⒂“平、留、圆、重、变”五种笔法⒃和“浓
、淡、破、泼、
积、焦、宿”七种墨法说,⒄以及散见于著述、题跋、书简、讲演之中的相关论点
,形象地说明了笔墨在黄宾虹绘画艺术中自为境界的特殊地位。当然,以笔墨为境
界的倾向,是随着画家个人风格的成熟,得以不断明确和加强的,而上述现象大抵
是其晚年追求的概括。但不容忽视的是,他那潜身传统,谙习国学,究心绘画义理
,同时又受惠于开放变革时代的特殊个人条件,即使不能说从起点的意义上就规范
着他的艺术思维,也至少在一种渐入佳境、老而弥笃的发展趋向中,充实和提升着
高标自许的意识层。

    撰写于 1934年的《画法要旨》,表达了黄宾虹的奋斗目标所指。他把画家厘
定为“文人”、“名家”和“大家”三个层次,认为惟有“道尚贯通,学贵根柢,
用长舍短,集其大成,如大家画者,识见既高,品诣尤至,阐明笔墨之奥,创造章
法之真,兼文人、名家之画而有之,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救其偏
毗,学古而不泥占,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一代之中,曾不数人’。⒅将奋斗目标
直指“大家”这一层,就既暗合了回归“艺术本位”立场的时代潮流,又维护了传
统文人画价值观美学意义上的存在。它依然是文人的艺术,凝结着民族文化高层次
上的精华,因而需要相应的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作保证。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专业画
家的艺术,有足够的能力使传统绘画模式产生新的个性风格,从而有效地契入现代
人的心灵感应圈。一个从未有过会心于传统这种最神妙体验的人,不可能画出超越于传统的

;而真正有可能超越传统的人,恰恰是懂得把自己摆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危险
境地,孜孜以求那些已经成为传统的不朽之点的。不言而喻,这种追求建筑在对传
统纵深面的理解上,故不可能赢得流行艺术那样广泛的读者群。齐白石与黄宾虹的
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具有广度,从雅俗共赏的生活情趣上确立自己,而后者更富于
深度,从精微内炼的学术意味上确立自己。试把前引黄宾虹关于“似”的论点,与
齐白石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⑾作一对比,更能见出彼此差异。

    是否可以这样说:若论才情之旺盛,黄宾虹不如齐白石。齐白石朴实刚健、乐
观幽默、纵横开阖的绘画风格,是其文人化了的农民性格之写照,寓含着作为一个
现实中的人真率可感的喜怒哀乐。若论思想之谨严,黄宾虹也不如潘天寿。潘天寿
大气磅礴的奇险造境,是其从中国画内部发现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的自觉选择,寓
含着某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夫悲剧意识。然而,要论体悟之深邃,则谁也不如黄宾
虹。他那混迹于笔墨意象、会心于艺术真谛而不知老之将至的“个体特质”,是追
求使然,学养使然,生活使然,寓含着人的审美个性对于审美的对象全面占有时所
焕发出来的灵性之光。有了这种灵性之光,作画便成了一种忘却墨之在案、笔之在
手以及我之为我的自洽活动,一切都不假造作,一切都不期而然,一切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恰如得“道
”的修道者。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潜移,黄宾虹以其独具意义的成就,揭示
了传统文人画和现代人直接对话的可能性、它说明:用适当的方式扩大艺术与社会
生活的距离,对于提升主体心灵,纯洁艺术品味,恰恰是别有洞天的。

    诚然,这是一个“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高层次文化选择。正因为如此
,在画家逝去近四十年后的今天,真正能进入其间澄怀观道的人,仍属少数。但我
相信,在人类的生存模式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的世界里,这种高层次的文化选择,不
仅是多元互补原则的需要,而且必将随着内在审美欲求的加强,会得到越来越多中
外人土的理解和认同。

注释:

⒀参见陈柱尊《入桂豪游图记》。

⒁中国画所持的虚实观,与其赖以成立的笔墨形式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黄宾
虹晚年对虚实的独特理解与运用,表现为一种类似于“图底反转”和“肌理效果”
的形式体悟,从而在笔墨自主性的前提下,成就其“外观粗拙”而中得“内美”的
个人理想。

⒂参见王伯敏《黄宾虹从太极图论及山水画法》一文,刊山东教育出版社《墨海青
山》。

⒃黄宾虹《画谈》:“用笔之法有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
“四曰重”,“五曰变”。另《与顾飞书》:“画笔宜于平、留、圆、重、变五字
用功。能平,而后能圆;能重,而后能留;能平、留、圆、重,而后能变。”

⒄黄宾虹写于1934年的《画法要旨》,称“其要有六”,而未列泼墨,但在其下文
中又有王洽泼墨一段,以与其他墨法并列,故实为七墨。发表于1940年的《画谈》
一文,又于七墨中易“积墨”为“渍墨”。此后二者互用,而以积墨居多。

⒅黄宾虹对中国文人画的分析评论甚多,其间或有相互抵牾之处,但概其大要,无
疑以之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正宗与精华所在,同时又对其中“仅为文人画,不能得古
人理趣,亦不免于庸俗”的一脉,如“四王”、“八怪”之类,予以无情的否定。
他有时也以“学人画”、“士大夫画”、“大家画”等概念指称自己心目中的专诣
文人画,而与“蹈入空疏,法度尽失”的“江湖”、“市井”派文人画相区别。

⒆参见河南人民出版社《齐白石谈艺录》。



--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