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him (对不起我不爱你), 信区: Art
标  题: 景观歌剧:景观还是歌剧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Oct 25 17:04:47 2003), 站内信件

景观歌剧:景观还是歌剧



本报记者 丁 洁 黄轶锋 特约记者 李宗文

  以“最大的舞台布景、最多的歌剧演员、最多的歌剧观众”勇夺“世界吉尼斯
”证书的超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其上海之行3年后,又将于明晚登陆北京
舞台;耗资2亿元人民币、号称“全世界最大、也是目前唯一的”大型桂林山水实
景歌剧《印象·刘三姐
》,将于“十一”黄金周期间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誉的桂林漓江景区首演。回
溯到5年前在北京太庙披挂上阵的《图兰朵》,大型景观歌剧在演出市场呈炙手可
热之势。日前,指挥家卞祖善、歌剧评论家刘诗嵘、舞台美术家刘元声及歌剧导演
李稻川,围绕大型景观歌剧这一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歌剧是重听还是重看?

  和传统意义上在剧场演出的歌剧相比,景观歌剧因其庞大的演出阵容、逼真的
舞台制作和眩目的舞美效果而更具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那么,景观歌剧的核心到
底是景观还是歌剧?景观歌剧是重听还是重看?

  对此,专家们的看法非常一致:从理论层面上说,景观歌剧的核心毫无疑问应
是歌剧,演员的演唱、戏剧情节、人物的塑造乃至作品的思想深度等,是一部优秀
的景观歌剧理应具备的重要元素。因此,能获得成功的景观歌剧,必须首先是一部
优秀的剧场歌剧。如果没有扎实的戏剧基础和思想深度,仅靠景观是难以成功的。
但在景观歌剧的创作实践中,这一核心却时常偏离。为了体现出大型景观的新、奇
、特,创作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景观的创新上,而歌剧艺术本体极易淹没在豪华
庞大的景观之中。

  演出场地的条件所限也极易使景观歌剧的艺术水准大打折扣。刘元声分析,景
观歌剧和演出环境结合得很紧密,使之不得不屈从于环境、技术等某些方面的要求
。在空旷的体育场或野外演出,肯定要用电声,喇叭放得大大的,观众一边乘着凉
,一边举着望远镜看歌剧,对歌剧艺术本体的审美还能有多少呢?刘诗嵘则怀疑,
在工人体育场那么空旷的舞台上,甚至可能是嘈杂的环境中,演员的演唱技巧和一
些细致的对手戏能否准确地表现出来并被观众所理解。

  几位专家都认为,大型景观歌剧这种演出形式偶尔为之尚可,它不应该也不可
能成为歌剧演出的主流,更不可能成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剧场欣赏歌剧
,观赏效果一定会比景观歌剧好得多。

景观歌剧会破坏原有景观吗?

  《图兰朵》的演出场所在太庙,《刘三姐》的舞台设在桂林山水间,一个是具
有相当文物价值的人文景观,一个是闻名世界的自然景观,均为不可再生资源。难
道景观歌剧就一定要在这些真实景观中演出吗?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必需,还是受
商业利益的驱动?

  尽管《刘三姐》的主创者称该作品“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
天人合一的境界”,但专家仍对演出有可能造成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损害表示担
忧,并希望《刘三姐》的演出尽量不要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一些可能增加的永久
性建筑也尽可能设计得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演出管理者也应确保观众的废弃物不
会引起周围环境的污染。

  对于在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中演出的必要性,刘诗嵘认为不应一概而论。一要
看人文景观自身的条件,如周边环境、建筑条件等;二要看这类演出能否保护好自
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例如,敦煌已经很古老很脆弱了,在那里举办演出就绝对不可
以。

  《图兰朵》因故事发生地在中国而择定太庙为演出地点,《刘三姐》的演出显
然也蕴含着发展当地旅游文化的动机,其实,只要创作者能将真实景观与剧情有机
地融合为一体,保护好演出环境,那么,景观歌剧的艺术策划和真实景观的商业经
营也有双赢的可能性。

张艺谋是内行还是外行?

  从《图兰朵》到《刘三姐》,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景观歌剧频频成为人们关
注的焦点。在景观歌剧超豪华、超大型的舞美包装之下,张艺谋的导演水准在歌剧
界似乎并未获得电影领域那样的认同感。作为歌剧导演,张艺谋到底是内行还是外
行?景观歌剧由歌剧导演担纲还是由外行导演执导更能保证其艺术水准?

  歌剧导演李稻川从专业角度出发,很不赞成那些并不了解歌剧的人参与制作、
导演,尤其像张艺谋,李稻川认为他很不爱护自己的羽毛。她说,张艺谋并不是万
能的,歌剧有歌剧的规律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地玩灯光、玩舞美,却把真正的歌剧
演唱和音乐的精华丢在一边,从歌剧的角度而言,基本没有导演的构思和处理。李
稻川奉劝外行导演不要轻易介入不是自己强项的艺术门类。

  卞祖善认为,外行导演执导景观歌剧,容易导致在歌剧的再创作中将原本综合
艺术中的一部分不恰当地突出了。在太庙演出的《图兰朵》中,张艺谋的意图就是
要让歌剧“好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成功了。歌剧演出的确很好看,像万花
筒一般,五光十色;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他失败了。因为他把歌剧变成了“看
”的艺术,从而使音乐被冲淡了,使歌剧艺术的本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序
曲、咏叹调、重唱、合唱等观众反而不太注意了。

  但刘元声和刘诗嵘却对此问题持不同观点。刘元声认为,把张艺谋视为外行不
太恰当,导演的本质不在于他导什么东西,而在于对作品、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
很多导演在艺术实践中都涉足歌剧、舞剧、话剧乃至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如瑞典
电影导演伯格曼就导过歌剧,中国的欧阳山尊、金山都是既导过戏剧也导过电影,
话剧导演徐晓钟也曾执导过歌剧《图兰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刘诗嵘也认为,导演身兼几行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张艺谋,我们没有
必要追究他懂不懂音乐,关键看他具体的作品导得好不好。比如《图兰朵》,在歌
剧界看来,张艺谋有些地方导得令人叫绝,如其中柳儿死去的一场戏,在一般歌剧
演出中,柳儿死了以后把她抬下去就完了,张艺谋却把柳儿放在升降台上,在柳儿
上方放一个折扇,用吊杆吊上去,好像柳儿的灵魂升天了,这显示了张艺谋作为电
影导演的优长;但也有一些地方由于导演不懂音乐,所以没有体现出来。

媒体宣传是引导还是误导?

  浏览近期各类媒体对于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报道,对舞台布景的新奇特
、超豪华超大型景观的渲染可谓连篇累牍,相反,对于这部拥有一百多年演出历史
的歌剧经典的文化内涵,艺术本体的报道、评论却是凤毛麟角。媒体宣传应该如何
引导观众欣赏一部艺术作品?上述媒体宣传中的猎奇心态是否会误导大众文化的取
向?

  在卞祖善的印象中,当下对《阿依达》的宣传报道过分强调了景观的新、奇、
特。其实从歌剧欣赏的角度来说,更值得品味的还是音乐部分,如其中的咏叹调、
重唱、合唱乃至乐队风格、乐队交响化的展开等等,而媒体在这些方面的宣传报道
恰恰是最薄弱的。

  刘诗嵘将部分媒体的宣传归之为“舍本逐末”,忽略了音乐、剧情、演员的演
唱和表演这些歌剧的核心,却把《阿依达》渲染成了一次“动物大游行”,这类报
道非但不能促进大众文化生活的发展、提高群众的文艺欣赏水平,简直就是对观众
的误导。

  李稻川更是直言不讳:“过分炒作就是骗人”。对于那种三分艺术七分炒作的
做法,李稻川直斥其为一种艺术腐败。她认为,要把观众的欣赏取向引导到真正的
艺术上来,而不要靠那些哗众取宠的所谓“卖点”误导观众。

--

*我已经将属于你的*星星*固定在天上

         下一次有*流星雨*的时候,希望你会在我身边,

                          *睁大眼睛,兴奋地叫着我的名字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7.2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