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zhangheyue (zhang), 信区: Art
标  题: 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侧记!【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an  9 17:45:36 2004), 站内信件

2002年年底,深圳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这个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参展艺术家为罗中立、许江
、王广义、方力钧、韦尔申、张晓刚等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影响中国当代油画的重
要艺术家。从学术层面上讲,也是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油画的一次梳理。今
年的"'图像的图像'--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会聚了一批70年代前后出生,90年
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艺术家,其中有俸正杰、尹朝阳、何森、赵能智、钟飚等在90年
代产生影响的年轻艺术家。如果说,2002年展览是一种学术的梳理,那么,2003之
展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延续。两次展览从整体上看是对中国当代油画的修整。深圳美
术馆在近几年来,本着坦诚、友好和开放的姿态不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关
注艺术家的探索,在时代进程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可谓意义非凡。


  2003年12月14日,"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隆重举行,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
先生作为论坛的策划人主持了开幕式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批评家
与有关媒体共40余人参加了大会,其中大多数批评家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中
国当代艺术领域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促进
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和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研讨会上,原《中国
美术报》主编、'85美术新潮运动中曾起到过重要作用的批评家刘骁纯博士作了"关
于《中国美术报》的历史记述"的专题发言;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水
天中先生作了"'西山会议'--回忆与思考"的专题发言;原《美术思潮》副主编、现
华南师范大学皮道坚教授作了"从语词转换看80-90年代中国美术批评"的专题发言
;这三位批评家均已年过六十,他们在二十世纪的80年代以来曾经对中国现代艺术
的崛起做出很大的贡献,是受人尊重的老一代批评家。从美国纽约专程前来参加会
议的高铭潞博士,在'85美术新潮时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批评家,'85美术新潮运动
期间功不可没;这次到会显得匆匆忙忙,专题发言时似乎还没有倒过时差。深圳雕
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的专题发言"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和深圳美术馆鲁虹的专题
发言"拓展新空间"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
处境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看法。


  论坛进行整整两天,会议按国际惯例操办,紧张有序,争论激烈。除了上述批
评家的发言引起注意外,南京艺术学院李小山先生的发言引人注目;他毫不客气地
对批评家的批评话语过于陈旧提出指责。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学批评、美术批评等
许多学科的批评话语大多来自西方和美国,中国的批评家几乎没有能力进行自己的
思考。因此,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和语言之原创能力相差遥远。从20世纪的80年代初
期一直到今天,批评家的话语几乎没有变化,是一种没有间断的重复。如果这样继
续下去,艺术批评还有什么作用?!另外,李小山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后继无人的
现象提出呼吁,正如他在发言中所感慨:"20多年过去了,而我们当代艺术领域中
的批评家依然是这些老面孔,几乎没有新人出现。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艺术批评
是否将要出现真正的危机?!"小山的发言从容而尖刻,锋芒未减当年,话语依旧
不留情面。早在1985年,他在《江苏画刊》第7期上发表了《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
末路》之后,在国内的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和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引起
海外艺术领域的关注。李小山的名字也随着他那尖刻的文章在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
和长城内外。18年过去了,这个"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话题在今天依然没有消失,还
在被议论,甚至依然困惑着一些中国画家不知所措。中国过去有一个典故,称"余
音绕梁,三日未消。"李小山的声音绕了整整18年还未消失,说明李小山的话语击
中要害。在我看来,中国画是否穷途末路已经不为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打破沉静
,在18年前就给沉默已久的中国画坛扔进一颗重磅炸弹,不但使许多当代国画家不
知所措,也惊醒了高枕无忧、沉睡多年的老前辈。他敢说真话,敢于在任何场合公
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用他那狼一般的眼睛发现邪恶并及时提出尖锐的批评。小山
与我同龄,四十有七,是我多少年来在这个领域中始终敬佩的一位批评家;于是我
在想,如果说,因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出现新的批评家而显示了
某种危机的话,那么,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由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领域中缺少像李
小山这样锋芒毕露的人物而使我们的艺术批评显得过于平庸。假如,我们多一些像
李小山这样的批评家,多一些如栗宪庭那样有能力发现并推介艺术家的杰出人物,
我想批评界至少会比今天充满活力。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的艺术批评在90年代和
今天还没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朝气蓬勃的局面。也许这些都已成为历史、成为过去,
但愿在充满秋意的《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之后,中国的当代美术批评应该出现
一个良好的形态,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时间过得真快,在深圳短暂的停留就要结束,我又将回到古老的黄土地,置身
深圳,山西在此刻间成为我的想象。深圳在短短的十年间,吸引并挽留了中国艺术
界的杰出人才,使深圳的艺术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挤身于国际当代艺术的行列中,
应该说,这是当代中国的骄傲。所有这一切,应该归功于两个人,他们是,深圳美
术馆馆长王小明女士和研究员鲁虹先生。与他们短暂的接触和相处,不但给我留下
深刻的印象,也在我的内心深处嵌进永久的记忆。


  王小明女士是一位漂亮而有着非凡能力的女中豪杰,其丈夫董小明先生原在中
国美术家协会任书记处书记。王小明女士早年在浙江工作,后来跟随丈夫选择了大
海、选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董小明先生现任深圳文联党组书记、深圳文
化局艺术总监;如今,夫妻双双在事业上已是硕果累累,可谓功成名就。特别是王
小明女士,在美术馆工作的几年来,对美术馆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上有了新
的认识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可以这样说,这个年轻的美术馆在她的带动下,正在
逐步走向完善。从规模上看,深圳美术馆还远不及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但从
管理的规范化和发展的趋势上,它正在与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方美术展览、收藏以
及研究接轨。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深圳美术馆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进程中正在做大做
强。我还相信,在不远,或者不会很远的将来,深圳美术馆一定会在中国诸多的美
术馆中,鹤立鸡群。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国际诸多的美术馆
中的一颗东方明珠。研究员鲁虹这样对我说:"如果说深圳美术馆以往在展览、收
藏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与王小明馆长这样一位开明并且智慧的领导有
着千丝万屡的关系。如果缺少这样的人物,深圳美术馆是无论如何不会走到今天的
。"鲁虹的话语尽管很是平静,但我却感受到他对王小明馆长的敬佩并对美术馆寄
予极大的希望,他对美术馆的未来坚信不移。他说,美术馆的意义在今天正在发生
着重大的变化,并且,属于美术馆的时代正在到来。


  鲁虹是一位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领域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批评家,1981年毕业于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10年前的春天,他在
征询了不下几百人的不同意见之后,决定前往移民城市深圳工作和生活。我不知道
鲁虹到深圳究竟要干什么,但我知道,在深圳这不长也不短的十年间,他写下了
60多万言的批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各种专业刊物上,特别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鱼虾混
杂、泥沙俱下的当今,鲁虹的批评文章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观点和态度。肯定什么
反对什么,在他的字里行间一目了然。久而久之,他的研究成果自然令人瞩目。鲁
虹是一个在工作上非常敬业和认真、在生活中特别善良和诚恳的人。正如深圳雕塑
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所写:"鲁虹是一个认真的人,在什么地方都认真
,有了对鲁虹'认真'的了解,我们也就知道了会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据说鲁虹
在深圳的十年中没有什么变化,除了读书写作之外,似乎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
沿城市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我深知,鲁虹在这十年间,阅读了大量的当代艺术
作品及理论方面的书籍,否则,仅仅靠直觉和敏感是无论如何走不到今天的。也是
因为他有了如此的积累,才使他在海内外当代艺术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名声和赞誉。
还是孙振华博士所言:"前不久,一个著名的德国籍中国艺术家来深圳何香凝美术
馆办展览,郑重其事地向工作人员打听,认不认识鲁虹?怎样和他取得联系。这个
工作人员恰好是鲁虹的妻子,于是,鲁虹在家庭中的地位指数上升了好一截,他更
有理由不做家务而专心写文章了。"于是我想,鲁虹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家庭地位,
更多的应该是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积淀而成。如果说,
中国当代艺术今天在国际艺术领域中还有影响的话,应该感谢像鲁虹、栗宪庭等批
评家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推介。我也深信,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对于有向王小明馆长
和鲁鸿这样具有前瞻性和敏锐性的人来说,深圳美术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
培养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基地,换句话说,未来那些年轻的艺术家,都将从这里
出发而走进世界。


  如今,年轻的深圳美术馆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和艺术家的心目中,散发着钻石
般的光芒。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新的气象,同
时,也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波音737飞机冲出黄田机场的跑道冲进蓝天,在空中飞行2小时30分之后,平
稳地降落在太原的武宿机场,走出机舱,又踏上这个冰冷的黄土地,刺骨的寒风冻
得我浑身发抖,眼前呈现的,是灰蒙蒙的世界。朋友们为我举行了一个所谓的接风
仪式,回到北方,自然又是一顿痛饮。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兴致未消,又驱车前往歌
城,朋友们争先恐后抢夺麦克风来展示自己的歌喉,在充满噪音的房间里,我的情
绪还留在深圳,还留在深圳那温暖的阳光里,留在深圳美术馆全体员工的情谊中。
我深深地感觉到,中国真正艺术批评的时代即将到来,而深圳美术馆正在以着它无
穷的魅力,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束奇葩。


  2004年1月4日凌晨3时于太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