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中国话剧的形成(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Jan  3 21:36:17 2000), 转信

前    言


    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它是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
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它高扬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
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于是有新文学的兴起;而新剧,即话剧,也在这伟大的文
化运动中形成。


新  旧  之   争

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似乎一切三坟五典都在扫荡之列。文明戏早已
声名狼藉,实难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
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不推倒它,就不可能建立现代
的新剧。
    其实,早在五四运动之前新旧之争便已开始。当时,著名的昆曲艺人韩世昌,
以其精湛的艺技博得观众的欢迎,在北京引发了“昆曲热”。一些旧剧爱好者借此
大做文章,以反对新剧,声言旧剧是国粹,要“永永保守而勿坠”。
    此派观点,激发了一批思想激进的先驱者起而批判旧剧的情绪。他们以《新青
年》为阵地,发表文章,认为旧戏的思想内容陈腐、脱离现实,有害于世道人心。
钱玄同嘲讽旧剧的脸谱,如同张家的猪场给猪鬃印上方形,李家的马棚给马蹄烙上
圆印一样可笑;刘半农讥笑旧戏的做打是趁着喧闹的锣鼓胡打乱闹,扰得人们头昏
欲晕;胡适说旧戏的表演粗笨愚蠢,自欺欺人;周作人认为旧戏还停留在杂耍阶段
,唱曲呆板,内容粗俗。他们的观点不无过激之处,但为新剧的诞生起了推动作用

    在激烈的争论中,也有人对旧剧持客观的态度,如北京大学教授宋春舫,则主
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局面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
应并行不悖。
    也有人如余上沅、赵太侔等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
”,有别于西方戏剧的“重写实”,因而,应当吸收中西戏剧之长,创造一种“国
剧”。但是,何为“国剧”,如何创造“国剧”,在理论上他们并不清楚。他们曾
创办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来实其主张,但也因种种原因而成效甚微。


易卜生和中国的娜拉们

中国人之引进西方戏剧,明显带有为我所用的目的。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
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不仅《新青年》曾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推崇并
介绍过“易卜生主义”;甚至一些有志于创造中国现代戏剧的青年,如洪深、田汉
等,均把“做中国之易卜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易卜生呢?中国现代的文学家鲁迅说:“何以大家偏要
选出Ibsen来呢?因为要建设西洋之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之地位,要以白
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以实例来刺激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
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攻击多数。那时的绍
介者,恐怕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这道出了易卜生风靡中国之
原因。
    当时,最能打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之心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人
公娜拉,在经历一场家庭变故之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所扮
演的“玩偶”角色,于是,在庄严的声称“我是一个人”之后,毅然走出了家门。
这对于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剧中田小姐和陈先生
恋爱,而其父母竟以几百年前田、陈一家的荒谬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田小姐留
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此后,欧阳
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
《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这批剧目,不但是追
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象征和载体 ,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
之特色。
    胡适指出,易卜生的戏剧“只是一个写实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写出人生之
真实,其目的就在于催人醒悟,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因此,“为人生”之戏剧
风行一时。此时,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戏剧观念,初步得以建立。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