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中国话剧的形成(2)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Jan  3 21:43:49 2000), 转信

现代主义戏剧之滥觞

五四时期是一个“吸纳新潮,脱离陈套”的时代。当时,西方已经产生和正在兴起
的戏剧思潮,几乎都被中国人敞开胸襟吸纳过来。如英国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戏剧,
比利时梅特林克、德国霍普特曼、俄国安特列夫等的象征主义戏剧,瑞典斯特林堡
、美国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还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戏剧等,可谓琳琅满目,令
人眼花缭乱。这些,都成为中国剧作家乐得吸吮的“世纪末的果汁”,并把他们统
称为“新浪漫主义”。有的剧社或文学团体,干脆以轰动一时的《沉钟》和《青鸟
》等剧名,来为自己的社团命名。
    刚刚觉醒起来的中国青年,对西方现代派戏剧具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他们经历
过封建礼教的折磨,心灵感到压抑,追求着“灵肉”解放的理想,于是,不但有对
“肉”的追求,更有对“深藏在内部灵魂”的热衷。以前所未有的大胆和勇气,表
达自身的向往。
    于是,我们看到唯美主义戏剧的影响。大概,谁也不能想象,王尔德的《莎乐
美》对中国剧作家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莎乐美,这个求爱不得,不惜杀死至爱之
人先知约翰,以求深吻其头颅的女性,在中国人的剧作中,依稀可见她的魅影。
    欧阳予倩的《潘金莲》,女主人公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一个“淫妇
”形象。但在作者笔下,潘金莲却成为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她对猥琐而矮小
的丈夫武大郎毫无感情,深深爱上了她的小叔、仪表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她对武
松说:“我是地狱里头的人,见了你,好比见了太阳一样!”而武松却囿于礼法,
对她严词拒绝。所爱之人不能爱,逼使她转而爱上了相貌同武松有些相象的西
西门庆。武松愤而杀嫂,潘金莲慷慨赴死,她说:“能够死在心爱之人手里,就死
,也心甘情愿。”
    向培良的《暗嫩》,无论是取材、思想倾向和艺术技巧,都深受《莎乐美》的
影响。它取材于《旧约·撒姆尔下十四章》,写以色列王大卫的儿子暗嫩追求他的
妹妹他玛的故事。暗嫩思恋他玛,想得发狂。当他玛来探看他时,他的大胆追求遭
到拒绝,于是便强迫他玛接受他的爱情。他实现了情欲的满足,却又陷于绝望幻灭
。他玛既遭暗嫩强迫,便哀求暗嫩把她留下来,而暗嫩却暴跳如雷地把她赶走。

    这些剧作,明显带着“莎乐美”式的迷狂和悲凉,同时,也张扬着人之个性,
狂热地抒发着炽烈的情感,表现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挑战,但也深藏着觉醒起来的青
年的种种苦闷。
    西方的象征主义戏剧对中国剧作家也颇有影响,像郭沫若的诗剧《女神之再生
》,便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自身的现实感悟和诗意憧憬结合起来,以帝王之
间的争战象征现实中的军阀混战,以创造新太阳的女神象征美好理想的诞生。田汉
早期的剧作,也多流露着象征主义的神秘和感伤情调。他的《古潭的声音》,以静
寂深邃、吞噬生命的古潭,象征一种未知的既诱惑人又毁灭人的势力,以诗人意欲
击碎古潭表层之投水举动,象征人们深入潭底、探索人生根底之决绝意志。在
《湖上的悲剧》中,田汉又以女主人公白薇两次自杀的举动,象征“灵肉冲突”中
,人对“肉”的摒弃和对“灵”的憧憬。
西方表现主义戏剧,这一新的思潮,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剧作家。它对人之心灵的探
索和使之外化的手法,格外引人注目。洪深在他的《赵阎王》里,表现一个中国士
兵赵大携不义之财,逃遁于黑森林中,内心惊恐万分,经受着灵魂的拷问和幻象的
纠缠。此剧深得奥尼尔的《琼斯皇》的神趣。但当时却无法为中国观众所理解。据
报道:“看的人不知所云”。
    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虽以汹汹之势,涌入中国国门,并受到一些中国剧作家
的青睐,但观众的接受心理,却无法从传统一步走向现代。加之,剧作家们对西方
现代主义又缺乏消化,生吞活剥,更加强了它同读者和观众的隔阂。于是,中国的
现代派戏剧便如昙花一现,随着30年代社会心理由沉郁转向激昂而渐趋消遁。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派戏剧中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分,后来却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戏
剧所吸收,成为中国诗化现实主义的有机构成因素。


话剧的确立
?

    西方戏剧,在中国经过文明戏阶段的过渡,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这个
“舶来品”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站稳了脚跟。其标志是:新的戏剧文学建立起来,有
了一支从事话剧的队伍,有了专门的戏剧教育,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制度的兴起,业
余(包括校园)剧团的活跃,话剧导演制的初设等。
(一)“爱美的戏剧”
    “爱美的”,来自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即“业余爱好者;业余的”。
    “爱美的戏剧”的发起背景:一是借鉴了西方小剧场运动兴起时,反对演剧追
求商业利益,专心戏剧艺术的做法;二是鉴于文明戏的演出,发展到只顾赚钱不顾
艺术的风气;三是来自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的检讨。
    1920年,《华伦夫人之职业》被搬上上海舞台,这次商业演出,投入了组织者
汪优游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但令其始料不及的是,演出彻底失败了。于是,戏剧界
对此展开讨论,总结其教训。
    最早提出“爱美的戏剧”的是汪优游。他认为,商业势力的介入使得戏剧片面
强调营利,因而损害了艺术。因此,他要仿西洋的"Amateur"和东洋的“素人演剧
”的办法,组织一个非营业的戏剧团体。他的这一主张,于第二年得以实现──经
他倡议,上海民众戏剧社成立,它成为五四运动之后兴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其成
立“宣言”称:“当看戏是消闲之时代现在是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
占着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一些中学,也都开展了“爱
美的戏剧”运动,校园剧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构成五四戏剧的一道风景线。

    民众戏剧社势衰之后,上海另一戏剧团体──戏剧协社崭露头角。于20年代,
它不仅组织过多次公演,演出了一批名剧,还以一出《少奶奶的扇子》轰动上海,
使话剧声名大震.此外,它在中国话剧界首先建立了现代导演制度,并培养了不少
戏剧人才。究其成功原因,盖与著名戏剧家洪深之担纲该社有关。
(二)现代导演制度的建立
    洪深和张彭春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确立,多有建树,功不可没。此前,中国人
演剧是没有导演制度的。
    洪深(1894-1955)加盟戏剧协社,第一个不同凡响的举动,就是推出排演制度
,规范演员表演。他不仅强调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重要性,而且确立了导演的权威
,寻求舞美设计同剧本风格的一致。同时,要求演员要体现角色之个性,强调演员
与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洪深一改其平日的绅士派的谦和,严肃认真地指导演员反
复排练,把演员导入艺术创造之境界。使那些视演剧为好玩的人,领略了话剧艺术
创造之艰难。
洪深在戏剧协社的第二个不同凡响的举动,便是巧废“男扮女角”的旧习。当时,
文明戏的遗风尚未彻底废除,一是由于中国的封建传统,历来女角都由男人扮演;
二是五四之后,风气开放,但女演员很少,一些男演员便乐得“男扮女角”,并陶
醉其中。一次,戏剧协社同台演出两部戏,洪深有意安排男女合演的《终身大事》
率先出场,而将“男扮女角”的《泼妇》作为压轴戏。前者演得自然真实,后者相
形之下,演得别别扭扭,但见虎背熊腰的男演员,被脂粉、裙钗装扮得不伦不类,
引得观众哄笑不已。在观众的笑声中,“男扮女角”的旧习,终于“寿终正寝”。

    1924年,《少奶奶的扇子》演出成功,标志着现代导演制度的胜利。它与《华
伦夫人之职业》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剧是洪深根据王尔德的剧作《温德米
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他把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有关的剧情都中国化了。演
出时,布景之真实,演员表演之生动、自然,为世人称赞。这台戏,从内容到形式
与西方戏剧大致相同,但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因此
,它的成功,标志着话剧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已为中国观众所认同。
张彭春(1892-1957)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也作出过贡献。他在美国留学时
,正是西方小剧场运动兴盛之际。1916年,他从美国回来,任南开新剧团的副团长
。在排戏中 ,即推行导演制度。人们认为他的导演深受德国著名导演马克斯·赖
因哈特,以及英国导演戈登·克雷的影响。他曾两度访问俄罗斯,对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的导、表演理论也有所借鉴。他在20年代,有计划地把欧美名剧推上舞台,如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国民公敌》,还将高尔斯华绥的《斗争》改编为《争强
》,将莫里哀的《悭吝人》改编为《财狂》,将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改编为《巡
按》等,这在当时的戏剧界名噪一时,他导的戏,闻名于京津一带。
    张彭春的导演特点,首先,是要求演员做好案头的准备工作,对作者和剧本进
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其次,在排演中,一丝不苟。他要求按照导演的意图行事,
甚至台词、动作也必须按照导演的指示去做,不得任意发挥;其三,他十分注意运
用中国诗词画论的意境、韵味等理论,来指导排戏。有人说,有些导演在台上让演
员演的是戏,而张彭春让演员演的是生活。
    张彭春作为一个导演,其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培养出了曹禺、张平群、金焰等
戏剧家。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