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中国话剧的成熟(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Jan  3 21:52:24 2000), 转信

前言

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爆发了“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侵略铁蹄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另一方面是阶级矛盾
的激化,工农群众反抗资本家与地主的斗争波起云涌。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但已从各流派的兼收并蓄转向
对现实主义的侧重,现代主义的戏剧实验渐趋消歇。而在时代情势的催动下,中国
话剧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调,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
拯救国家的重任。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
开始走向成熟。其主要特点是:把话剧同中国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需要紧密结合在
一起: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借鉴西方话剧的同时,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
诗性智慧,对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
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涌现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一批杰出
的剧作;职业剧团开始出现,演剧艺术接近和达到世界的水准。

话剧走向民间

五四以降的十多年间,话剧活动基本上限于知识分子圈内,其中又以青年知识分子
为主。而在30年代,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话剧走向社会,走向工农,走向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线。
    (一)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30年代,无产阶级戏剧在中国的兴起,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当时,
“红色三十年代”的风潮正席卷全球。表现在戏剧运动上,在法国有罗曼·罗兰所
倡导的民众戏剧,在英国则出现了“海克赖工人剧场” ,在德国涌现出皮斯卡脱
的宣传鼓动剧,在美国则是工人戏剧和黑人戏剧的崛起,而日本则有佐佐木孝丸和
村山知义的东京左翼剧场。所有这些,都催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1930年,成立不到半年的上海艺术剧社,在沪举行首次公演,演出了《爱与死的角
逐》(法国罗曼·罗兰作)、《梁上君子》(美国辛克莱作)、 《炭坑夫》(德
国米尔顿作),就此揭开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序幕。
    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戏剧” 的口号,得到了中国
戏剧界人士的赞同,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他们更加认清了中国的现实,积极投
身于民族救亡的斗争之中。田汉曾代表南国社,发表了《我们自己的批判》,公开
宣称告别感伤的唯美主义的戏剧追求,开始“以一定的意识目的,从事艺术之创作
与传播”。这一声明,是进步的戏剧界向“左翼”转向的信号。
1930年6月,田汉将法国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改编为同名话剧,试图“借外国故
事来发挥革命感情影响中国社会” 。稍后,欧阳予倩在广州把一部苏联戏剧搬上
舞台,以此抗议帝国主义杀害中国民众,制造“沙基惨案”的罪行。
    无产阶级戏剧所展示的反抗专制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倾向,为国民党当局所
不容,它断然查封了上海艺术剧社和南国社,对新的文艺思潮予以打击。
    但是,戏剧界的民主情绪却并未消声敛迹。1930年底(一说1931年1月)中国
左翼剧作家联盟(简称剧联)在上海成立,它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联合
主要的戏剧组织和进步的戏剧界人士,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戏剧运动。剧联总盟之
下,先后设立了北平、广州、武汉、南京分盟,在青岛、杭州、天津等地建立了剧
联小组,各自汇集起当地的戏剧人才,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宣传抗日救亡。
这对于引导话剧走向民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工农演剧活动
    1932-1933年间,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一些话剧界人士深入上海工厂,成立
蓝衫剧团,组织工人戏剧活动。他们演出的《谁是朋友》、《一致》等剧,受到工
人群众的热烈欢迎。蓝衫剧团还自编自演了一些反映工人心声的戏,如《爆炸》表
现了工人暴动的情形,剧中还唱起了《国际歌》,演出后反映十分强烈。当时,沪
东、沪西和浦东地区的工人,一下子建立了七八个蓝衫剧团,工人演剧队伍成为一
支重要的戏剧力量。
一些学生剧团和专业剧团,也来到工人中间,为他们演出,并辅导他们进行话剧排
练。1933年春夏间,春秋剧社和光明剧社在工厂为工人演出《活路》(楼适夷编剧
),受到国民党政府宪警的干涉。剧团一面据理力争,一面坚持演出,场上演员情
绪激动,工人群众热血沸腾,台上台下一起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搞得宪警们狼
狈不堪。
    这一时期,话剧也开始走向农村。早年从事教育的熊佛西(1900-1965),于
1932年来到河北省定县,开展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农民戏剧实验。他先是在农民中间
进行话剧巡回演出,当确信农民能接受这种新的戏剧样式之后,便让他们自己组织
剧团,并辅导他们的戏剧排练。在他的努力之下,仅过了一两年,就在乡下建立了
上百个农民剧团,演出了《无名小卒》、《狐仙庙》、《牛》、《过渡》等剧。
    农村的戏剧活动,往往因陋就简,利用空地、庙宇等作为剧场。演出时,打破
了“幕线”,台上台下混成一片,演员可以跳出土台子或表演圈走到观众中间,观
众也可以到台上去,宛如参加一场群众集会。熊佛西说,农民们“把自己塑在台上
,他们打开的是自己的灵魂”。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