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中国话剧的成熟(3)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Jan  3 22:05:26 2000), 转信

夏衍的早期剧作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浙江余杭人,本名沈乃熙、字
端轩、端先。早年留学日本,30年代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领导了“剧联”的工
作。创作了许多话剧和电影剧本。建国后, 担任文艺领导工作。
    早在“国防戏剧”运动中,夏衍就显示了戏剧才能。被称为“国防戏剧”力作
的《赛金花》,通过一个名妓赛金花的行止,反衬出清政府的无能,隐喻不可偷安
一隅,而应奋力抗敌。但是,夏衍不满意那种匆忙的创作所暴露出来的粗疏倾向。
他认识到“戏要感染人,要使演员和导演有所发挥,必须写人物、性格、环境。…
只让人物在舞台上讲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是不能感人的。”
    1937年,经过潜心思考,夏衍创作了多幕剧《上海屋檐下》。尽管中日战争爆
发在即,但剧中却找不出直接道出的反帝台词,也不涉及政治性很强的事件,而是
通过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透视出文化背景,传达出新时
代即将到来的信息。
南方夏初的雨季,阴雨连绵,周天晦暗,空气沉闷。因此时梅子正熟,故称“梅雨
”。《上海屋檐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
    这出戏描绘了上海一幢最普通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生活
和心酸的命运,以及他们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灵魂。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匡复,八年
后重获自由,来到好友林志成家,向他询问托其照管的妻女的下落。而此时,林志
成因听说匡复已死,故已与匡妻彩玉同居。于是,三个人之间发生了痛苦的感情纠
葛,并陷入了复杂而细腻的内心矛盾。彩玉欲与匡复重新结合,同时又对患难与共
的林志成心存不忍;林志成心怀内疚,试图出走,又受到了彩玉的真情挽留。匡复
理解了他们,最后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歌声的感召下,他克服了自身的软弱和伤感
,满怀信心毅然远行。

剧中还刻划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的女性、穷困的教员、失子的老报贩等人物。这
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
    该剧线索较多却编织得十分严密,人物的感情细腻委婉,戏剧冲突并不表现于
外显的大波大澜,而是表现于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深层情感。它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
作原则,于现实化的戏剧场面中,体现了深沉凝重、淡远隽永的风格。有人将这种
风格的形成归结于夏衍接受了契可夫的影响。

    《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沪开战而失去了上演的机会,直至
1939年1月,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但这部戏的产生,却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
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他剧作家的剧作

随着话剧走向民众,其反映生活的视角也在不断扩大。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剧作家
们开始放弃风花雪月的个人情趣的描摹,转而以粗犷的笔墨、激昂的热情和坦诚的
心态,描写质朴的工农大众的生活。
    (一)《回春之曲》
    30年代,田汉决心放弃浪漫感伤的浅吟低哦,开始发出“粗野而壮烈的啼声”
。这“粗野而壮烈的啼声”反映在田汉的戏剧创作中,则是呼吁劳苦大众团结斗争
,以争取新的美好生活。在独幕剧《梅雨》(1931)中,他表现了工人在工厂主的
残酷压迫下,于痛苦中逐渐觉醒的过程。另一独幕剧《乱钟》(1932),表现“九
·一八”事变中,一群东北大学生紧急鸣钟、投笔从戎的英勇行动,同时鞭挞了国
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这一时期代表田汉行径创作成就的是写于1935年的3幕剧《回春之曲》。

    剧中爱国青年高维汉,虽身在异国却心系中华。在日寇侵略中国之时,他毅然
奋起抗敌,惜别热恋的姑娘,只身回国。在战斗中,他所向披靡,英勇负伤而失去
记忆。他的恋人梅娘是一位婉媚多情,贤淑大方的女性。她不为金钱所诱,不为情
势所迷,摆脱阔家少爷的纠缠,来到高维汉的病床边。应当说,高维汉最终恢复记
忆,不仅依仗新年爆竹的炸响,更依仗梅娘忠贞爱情的殷切呼唤。但这么一个浪漫
的爱情故事里,却隐藏着田汉对现实的失望。失去记忆的高维汉只知痴喊“冲
啊,杀啊”,而清醒之后,他却发现人们居然在敌人的铁蹄下苟且偷生,歌舞升平
,这是对现实的莫大嘲讽。田汉借高维汉之口,喊出了不能让中国军人的血白流的
怒吼。《回春之曲》意在召回中华民族的春天,演出时颇具震撼力。
    (二)农村三部曲
    30年代初,还出现了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话剧,其中以洪深的农村三部曲较为
著名。其中包括《五奎桥》(1930)、《香稻米》(1931)、《青龙潭》(1932)

    独幕剧《五奎桥》写的是中国南方农村,在一个久旱无雨的夏天,农民靠人力
浇地已无能为力,他们想借一部抽水机来解燃眉之急。可是横在河上的五奎桥却阻
挡了水路。小桥的拥有者周乡绅以维护“风水”为名,不准农民拆桥,全然不顾田
园干枯和农民的死活。最后农民们忍无可忍,终于群起而动,捣毁了五奎桥这-封
建势力的象征。
    三幕剧《香稻米》描写农民黄二官一家,在丰收之后由充满希望到痛苦失落的
生活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官商勾结,兵匪滋患,苛捐杂税,谷贱伤农的现实。四
幕剧《青龙潭》与前两部反映农民反抗斗争的戏有所不同。它表现的是农民们在现
实灾难的打击下,因走投无路而精神迷茫,因愚昧无知而盲目行动,以至造成沉重
的悲剧。

    (三)《这不过是春天》
    李健吾(1906-1982),戏剧家,在30年代颇有影响。这位在学生时代就曾参
加戏剧活动,担任过清华大学戏剧社社长的人,具有朴素的爱国、民主的思想,关
心下层百姓的生活,并试图以戏剧的形式反映民众的呼声。30年代初,他曾赴法国
巴黎大学研究现实主义文学,深受法国“佳构剧”大师斯克里布和萨尔都的戏剧影响。他在
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戏剧,结构缜密,构思
奇特,冲突激烈,更追求对人性的刻划。解放后,他致力于莫里哀剧作的翻译和研
究,他不但是一位剧评家,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
    《这不过是春天》(1934)是李健吾的成名作。它取材于20年代的北伐战争,
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传奇经历。冯允平是被北洋军阀通缉的革命党,但他却不惧危
险,身负使命,潜入警察厅长的家中。厅长夫人曾是他从前的恋人,二人在此种情
势下相见,情感上的试探,心理上的矛盾是十分明显的,但最终冯允平以他的英勇
无畏的人格,赢得了昔日恋人的信任。于是,厅长夫人将私情转为义举,掩护他平
安脱险。此剧剧情曲折,扣人心弦。
    《以身作则》(1936)是李健吾剧作中颇受好评的一部喜剧。写前清遗老徐举
人,以知书识礼、家教森严自诩。其女儿偶尔迈出家门,便被一无赖纠缠,继而来
到家中厮混,被徐举人发现驱赶出去。而此人恰是他早年为女儿定下的娃娃亲。道
貌岸然的徐举人,自己为女仆所迷,丑态百出,斯文丧尽。此剧讽刺了文人的虚伪
和封建婚姻的可笑。
    李健吾的话剧虽多有紧张的悬念、曲折的情节、激烈的冲突,但它不同于佳构
剧的技巧和趣味的追求,而是着眼于人物的塑造,着眼于其内心矛盾和复杂灵魂的
刻划,即“用人物来支配情节”。此外,其戏剧语言形象生动,戏剧情景显现着民
族化的心理和人情。
    李健吾还以刘西渭的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独具一格的剧评,翻译介绍了西方的
戏剧理论,他对莫里哀的剧作的翻译和研究,颇有专长,对中国的话剧作出了贡献。

职业剧团的出现

与20年代的爱美剧,即非职业、非营利的戏剧组织不同,30年代出现了话剧演剧的
职业团体。他们凭着演出大戏、名剧,当然,也靠着高超的演技来赢得观众,并以
演剧的收入,得以维持剧团的生存。其中,以中国旅行剧团最为著名。
    1933年,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上海,其团长唐槐秋曾为南国社成员,有着较为
丰富的演剧经验。他带领剧团辗转于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香港等地,既演出
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话剧,如《梅萝香》、《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等,也
演出中国剧作家新创作的名剧,如《雷雨》、《日出》、《文天祥》等。在长达十
几年的演出活动中,它既扩大了话剧在全国的影响,也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水平,造
就了话剧表演人才和一代话剧观众,为中国的话剧事业作出了贡献。
    此外,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等也是这一时期的职业化的大型
剧团,它们演出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雷雨》、《原野》、《钦差大臣
》等,显示了骄人的成绩,故饮誉上海。
    这一时期,中国有了自己的优秀导演,如洪深、张彭春、应云卫、唐槐秋、章
泯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如金山、赵丹、金焰、白杨、唐若青等,舞台艺
术的总体水准也令人刮目相看。1937年,上海五大剧团联合公演,一位名叫亚历山
大·迪安的美国戏剧家,在上海观看了演出后,他对中国舞台艺术非常惊讶,他说
:“表演艺术的高超与导演的优良,实予我一个深刻的印象。我曾在世界各国看过
不少戏剧,但我可以老实说,我在上海所见的话剧,可以列入我看过的最好的戏剧
中。”
    30年代的中国的确已经成熟。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