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UNS (☆一见飙血☆), 信区: Art
标  题: 精、气、神具备的藏戏面具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Wed Dec 27 13:28:25 2000), 转信

  西藏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以拉萨为中心的多流派专业、 业余藏戏团队,便要
持续半个月,轮流在城乡各地演出白马文巴》、《卓姓桑姆》等八大传统藏戏,成
为夏天西藏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记得笔者刚进藏时,还看过西藏藏剧团移植演出
的样板戏《红灯记》,不伦不类的。当然,这一页随着四人帮的寿终正寝,很快地
也就翻了过去。
  而以佛地天国之间的扬善惩恶,众生终归皈依“三宝”为旨趣的传统藏戏剧目
,从它千余年的发展和今日藏戏城乡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度,都说明了古老的藏戏艺
术所特有的顽强巨大生命力。
  限于自己水平和规定篇幅,这里不敢触及藏戏艺术的源流、音乐、表演、演出
习俗等大题目,而只想与读者诸君欣赏几件浑朴而意趣盎然的藏戏面具艺术。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拇”,更有一别称“假面具戏”,可见面具在藏戏里的重要
。藏戏大致可分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和包括红、绿、黄、黑、土黄、阴阳(黑、
白)、魔怪、动物等三类,而以白面具戏的历史为最悠久,据载,它产生于公元八
世纪;蓝面具戏则晚出于公十四世纪前后。和藏传佛教艺术的其他门类一样,形制
和颜色, 在藏戏面具中是被赋与了特定的含义的,如佛经所指,世间一切事业包
括在“息”(温和,表现为白色)、“增”(发展,表现为黄色)、“怀”(权力
,表现为红色)、“优”(凶残,表现为黑色或绿色)。这一准则,基本上是与戏
中角色吻合对应的。
  综观西藏多流派的藏戏面具,尽管有其精致考究与简朴粗犷之分,但其共性则是一
目了然的,即大胆的夸张造形 ,大写意般的形式手法,和对角色内心外貌本质特
征的把握。对西藏文化稍有浏览的朋友,更不难发现这多姿多采的面具本身,所溢
发出的那股子精、气、神,与宗教祭祀仪式多吉嘎羌姆(神舞)上、众多生龙活虎
的脱胎善怒神像是多么的如出一辙。宗教艺术与民间艺术间相互借重、 染指,有
如明溪与潜流交汇含溶,且渐次形成独立的风格与个性。
  前面说到的白面具最初为《阿热娃》所载,阿热娃在民间是尊者或长须老者之
意,后逐渐演变定型为温巴角色。表演时面具戴于额上,长发披肩,白须前垂,天
方涂饰日月,以喻示福、智“资粮”。
  蓝面具由白面具发展而来,据老艺人讲,温巴是渔夫或猎人,足迹遍及山野湖畔,
备尝人生之艰辛,故个个瘦骨青面,犹若金刚护法恰那多吉一般,这应是该角色的
生活原型。
  温巴面具较其他面具的体积要大,也说明其在民间面具中的尊崇地位。
  正戏角色面具红色为国王,黄色为仙翁,绿色为母亲,白色为老者,黑色为反
派,阴阳面具则为口是心非的角色。
  这里选刊的几件藏戏面具,均出自于拉萨和山南两地区知名的民间老艺人之手
,笔者以为,即使离开那低迴浑厚的音乐伴奏,离开艺人极为投入的程式化表演,
和成千上万如醉如痴的观众感应与喝采,其自身所具备的那股扑面盈怀的精、气、
神,也是有一定审美价值的。
--
                                           "''
∵ .∴ . ∵                          █  " '
 .∴ . ∵ .                          █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0.7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