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ISTOTLE (努力的咸蛋超人),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曲高和众 雅俗共赏—论丰子恺的艺术观(2)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Feb 21 16:51:45 2000), 转信

康德美学对他的影响,此时也仅限在对艺术本体重要性的重视上,而不再要求
艺术对社会道德、政治生活的“无关心”。在30年代,丰子恺受到的最大影
响是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尤其是他带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的艺术大众化理论。

他在自己的艺术理论中,经常把托尔斯泰的“凡最伟大的音乐,最有价值的
杰作,必广被民众所理解,广受民众的批判”视为至理名言而加以反复引用。
他的艺术思想,即成熟于这一时期。丰子恺在1929年全国美展召开之际
热情呼吁:“我希望中国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直接利用美术展览会的手段
,提高中国一般民众的美术鉴赏力。”⑤他认为艺术必须“大众化”,这是
时代的要求。

他对法国画家米勒推崇备至,在《米叶艺术颂》中说:米勒的艺术的伟大,
在于两点:第一是艺术的“大众化”,第二是艺术的“生活化”。在谈到将
来的绘画时也强调:今后世界的艺术,显然是趋向着“大众艺术”之路。但
大众化如何实行呢?他在1936年写的《深入民间的艺术》一文中指出,
途径有两条:“不是提高大众的理解力,除非降底艺术的程度”。对这两者
不可偏执一端,如果单方面地要求提高大众的艺术理解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片面地要降低艺术的程度,则势必使艺术成为一种浅薄的东西,也
“不是关心文化的人所愿意的”。

为此,他认为艺术的大众化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艺术家要“出艺术的
深宫,辞艺术家的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⑥,以提
高民众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应考虑到民众的接
受能力,使自己的作品在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的同时,也“富有客观性”、
“代表众人言”⑦,亦即让“万人同感”,说出人们想说的话,表达出他们
想要表达的感情。

丰氏甚至认为,艺术作品引起同感的人愈多,理解者愈众,则其价值愈高,
愈具有不朽性。可见,丰子恺的“大众化”理论,不同于同时期一些艺术家
所提出的“化大众”的作法,即主张由“少数人领着多数人跑”,他也反对
“把诗思去依从一般的民众”⑧,并认为如若以为让艺术“低就民众”,就
“不啻是艺术的自灭”⑨。

丰子恺认为,艺术的大众化未必就是使艺术“易浅化”、“低级化”,这决
定于艺术家如何去处理。他认为优秀的艺术品,首先应该是有利于大众的精
神营养的。但是他的“大众化”,又有别于30年代左翼革命艺术家所倡导
的“大众化”,即要求把艺术奉献给工农大众,为他们的解放斗争服务。

与“左翼”革命的“大众化”相比,丰子恺的“大众化”,带有明显的“五
四”启蒙精神和“通俗化”含义。基于上述这种观点,丰子恺在自己的艺术
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他所涉及的艺术领域较
为广泛,包括文学、美术、音乐等。以他的随笔论,文风平易、朴素感人,
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⑽?

他的漫画,更以平凡的取材和简洁的手法而引起广泛的共鸣。丰子恺钟爱漫
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偶然的。漫者,随意也,随手拈来,信笔所至,
不斤斤于周密的构思、工巧的刻画,这首先与他自由洒脱的个性相符。其次
,就漫画简洁明了,一针见血的特征而言,又是传达画家对于社会与人生的
思考的最简便方式,与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动机———抒发人生感想、美化人
心是相一致的,因而为他所取。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