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ISTOTLE (努力的咸蛋超人),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曲高和众 雅俗共赏—论丰子恺的艺术观(4)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Feb 21 16:56:26 2000), 转信

然而,曾神游于儿童世界的丰子恺,在这个成人世界里所发觉的却是越来
越多的不忍目睹的现象:这里没有儿童世界里的“花生米不满足”的人,
却有许多面包不满足的人,没有“快活的劳动者”,只有锁着眉头的拉
车者、无食无衣的耕织者、挑着重担的颁白者、挂着白须的行乞者;没
有在儿童世界里所听到的号啕的哭声,只有细弱的呻吟、无声的呜咽、
愤慨的沉默;没有在儿童世界里所见到的不屈不挠的大丈夫气慨,却充
满了顺从、屈服、消沉、悲哀或诈伪、险恶、卑怯等情状。这些不平等
的社会现象令画家感到愤怒,使他一改原先迂回委婉的讽谏方式———试
图以赞扬儿童的手法“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恶劣”而变为直接用画笔加
以鞭挞。

他以苏东坡的所谓“恶岁诗人无好语”来自比,既然身处“恶世”,自然
就无“好画”了。于是一般市井街巷、乡村郊野所常见的教师、学生仔、
帮工、脚夫、剃头匠、黄包车夫、瞎子、掏粪工等三教九流、凡夫俗子,
各自带着满腹辛酸一一进入他的画中。此时的作品,“既非装饰,又非赞
美,更不可娱乐,而皆人间不调和相、不喜欢相与不可爱相。” ⒀
人间相此时竟成了痛苦相、悲惨相和可怜相。《去年的先生》,描写一小
教师为生活所迫,在街头摆摊谋生的情景,辛酸的点题,包含了多少的同
情和愤懑。在当时的社会里,谁又能保证先生今日的遭遇,不是后生明日
的命运呢?《最后的吻》,画一年轻的母亲因贫穷至极,无力喂养自己的
亲生骨肉而不得不将他送到育婴堂去,接婴处的墙角下却有母狗在哺育两
只小狗。画中以狗比人,人不如狗,可谓惨绝人寰!《桂花》,画一黄包
车夫终日穿梭于大街小巷,劳累不堪,却遭人白眼,唯有一枝小小的自然
花卉,才不分贵贱地给他些许慰抚。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于此可见一斑
。另外如“脚夫”却只有一条腿,乞粥者得“先吃藤条”,穷孩子在精神
与肉体上惨遭“二重饥荒”,这些作品都尖锐地揭示了他当时“所不愿生
存,又不得不生存”的那个社会的一连串问题,引人深思。

丰子恺的社会相漫画在当时曾受到诋毁,被认为“俗气”,不懂“风雅”。
然而正是这“俗气”和不“风雅”,才使得他免于“专写古而忌写今”的
流俗和“专写光明而不写黑暗”的通病,使他的艺术与人生与社会的关系
变得密切。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法上的突破,还包括他在
题材上的选择。歌德说:创造性的一个最好标志,就在于选择适当的题材,
并把它们加以充分发挥,从而使人们承认根本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
那么多的东西。如何选取亲近的题材,以贴切的艺术语言传达出自己的情
感和审美个性,是每个有创造意识的艺术家所不得不考虑的。特别是生活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艺术家,他们已具备这样的可能,使自己不再被动地
局限在窄小的千篇一律的题材范围内,将满腔的热情曲折地投诸于细微的?
法变化上。社会政治的变革,价值观念的转换和视野的不断开阔,使他们?
条件越过罕有人烟的山林丘壑和干枯的河床,让自己饱满的感情之水得以
在广袤无垠的生活原野上自由流淌。

丰子恺的漫画,就是开放在这种时代生活环境中的一枝奇葩。画家用其脱俗
的心智、敏慧的双眼来感受、洞察这个社会。他的那些描绘儿童相与成人
相的漫画,倾注了画家分明的爱憎:有倾心的热爱、崇拜、赞扬,也有由衷
的痛恨、厌恶、鞭挞,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入画的人和物,又都取之于当时社会习见习闻、平凡琐屑的小事,信手拈来
却又极具典型性。个中见全,小中见大,独具只眼,充分体现出他漫画的审
美特征。30年代后期抗战军兴,丰子恺携家逃难到大后方,画了许多反映
祖国西南地区大好河山的风景画,这就是画家的所谓“自然相时期”。
这些画虽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但仍流露了画家的爱国热情和对现实生活
的关注,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其中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一画,以远在天涯海角的小屋顶上矗立的一根天线,反映出主人身在
域外,心系家国的拳拳赤子之情。另如《任重道远》、《满山红叶女郎樵》
、《贫贱江头自浣纱》、《水光天色与人亲》等等,这些作品使人在欣赏到
自然美的同时,还感到深藏的社会问题。换言之,作者画出景色的“甜”,
无非用以对照当时社会所特有的辛酸苦辣的滋味。

叶圣陶曾赞誉丰子恺的漫画为“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⒁。出人意外,
是指所画的大多是别人没有画过的,故而有新鲜感;入人意中,是指这些题
材几乎又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大家熟悉或曾经感受过的,因而使人感到亲
切。题材的现实化、生活化,成为丰子恺漫画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
为他漫画表现形式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与追求题材的现实化、生活化相对应,
丰子恺同时还追求表现形式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前者是对当时中国画逃
避人生现实的舍弃,而后者则是吸收中国画优秀的表现技法并融入西方写实
画风而形成的。

丰子恺认为,绘画的大众化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条件有二:第一是“明显”,
第二是“易解” ⒂。他在分析中西传统绘画的特点时指出,中国画的最
大特色是“表现明显”。所谓“表现明显”,就是用富有书法味的线条来描
写,构图主次分明、虚实相生,造型加强减弱、删繁就简。丰氏认为中国画
的这些表现特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是从大众的欣赏角度来考虑,中国
画不够写实,“欠易解”,因而有必要借鉴西方的一些写实画法,从而创造
出合于大众艺术需要的“明显而易解”的新艺术。

他自己的画风,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他的漫画线条尤如“青天
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殆无以过之” ⒃。造型简洁明了,
与表现主题不甚相关的某些部分常常被省略。画中人物往往是脸不辨嘴鼻耳
目,手不分五指的,但由于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
因而简而不简,神态生动鲜明,令人回味无穷。

丰子恺的创作在尊重自然、近于人情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省略手法,使画面
简明易解,当他以这种漫画风格来描写琐屑平凡的生活题材时,产生出来的,
就是一大批既符合艺术审美规律又深受大众欢迎的好作品。例如《三娘娘》
一画,用笔十分简炼,伸展的上下身之间的关系虽略有夸张,但十分自然
。一个坐在板凳上专心纺线的农村老太太形象,在画家看似不经意的寥寥
数笔中表现得栩栩如生。《村学校的音乐课》,对学童的脸部均作简化处
理,眼睛鼻子一概省略,只画出一张张歌唱着的小嘴,给人以十分鲜明的
印象,画中线条流畅自如,不拘藏露,富有韵律感,使人一接触到画面,
就沉浸在美好的童声合唱和二胡伴奏中。又如《挖耳朵》,画家对剃头匠
和顾客的形象都作了适当的夸张,有意把顾客的脖子拉长,充分表现出挖
耳时双方屏声静息、小心谨慎的情状。

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说:“艺术的价值在于以简明的表现手法
对生活作出诗意的、宗教的或哲理的阐释。” ⒄丰子恺的漫画价值正在
于此。他把艺术大众化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漫画作品中,通过简洁明了、
适当夸张的用笔,辅以惜墨如金的省略手法,突出重点,予人以极深刻鲜
明的印象,传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抒发出主体的内心感受,使主客体通过
一幅幅漫画媒介达成思想、情感的融合与理解,从而收到与艺术创作动机相
符的创作效果。

但是,强调艺术形式的简易化绝不是使艺术“低级化”,这便是丰子恺的作
品之所以达到“曲高和众” ⒅的成功处。“雅俗共赏”是“曲高和众”
的效果和结果。若是“曲低和众”,这是降低了“曲”,也降低了“众”。
在当时“众”是“俗”者,“俗”者居然能和“高”的“曲”,“俗”者
也就不俗了。其实这个不俗,也正是丰子恺漫画大众化之所在。

丰子恺的漫画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因而具有特定的美学内涵,但
他的画,又是在对艺术创造规律的自由把握上形成的,因而又有普遍的艺术
审美价值。丰子恺要求艺术家立足时代,面向生活,以美的形象捕捉人生和
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善的诱导和真的
启迪。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又以一幅幅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漫画作品,
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世态、人情冷暖,从散发出浓郁的童稚之趣的儿童相到透
着深沉冷峻的笔调的成人相,一批批被传统中国文人画所不屑的社会下层人
物纷纷出现,尽展风姿。

若把一册丰氏漫画说成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图,也并不过分。丰子恺的漫画,
用笔简洁明了,线条流畅自如,夸张恰到好处,形象生动逼真,览之引人
入胜、清新可喜,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丰子恺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形成较高的理论认识,又以这理论来指导实践,
两者相互推动,完美结合,这一点尤值得我们珍视。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