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ISTOTLE (努力的咸蛋超人),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壮伟恢宏的六朝石刻(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Feb 21 16:58:53 2000), 转信

曹者祉


《六朝艺术》画册中,收录了现存的60余件六朝陵墓石刻作品图片,使读者得以

一睹六朝石刻艺术的风采和遗韵。


石刻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陵墓石

刻与石窟造像,犹如两颗璀璨的艺术明珠,相互媲美,彼此辉映,显示了中国古代

石刻艺术的杰出成就。


陵墓石刻陈列于帝皇陵和王公贵族墓的神道两侧,又称神道石刻。它们的存在既具

有纪念意义,又作为一种仪仗,是墓主人生前拥有等级权力的再现。


陵墓石刻在西汉时开始出现,现在所见仅有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有象、牛、马、鱼
、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等16件。其时陵墓石刻的设置尚无

一定的规制,主要作为铭功纪念,以宣扬墓主人生前所建立的功勋,还不具有封建

礼制的内涵。


迨至东汉,陵墓石刻得到相当的发展,石刻的内容也逐渐趋向一致,有石人、石虎

、石狮、石羊、石麒麟、石柱子等,封建礼制的涵义也越来越明确。


南北朝以后,几乎历代帝陵和王公贵族墓前,均有石刻安置,成为葬制的重要组成

部分。


纵观历代陵墓石刻,则以南朝的陵墓石刻最具特色,最为伟丽恢宏,气韵生动,艺

术价值雄居上乘。现存的南朝陵墓石刻,集中分布在南京近郊及江宁县、句容县、

丹阳市境内,迄今已发现的共有33处,其中宋帝陵一处、齐代帝陵五处、佚名墓

11处、陵区入口一处。


陵墓石刻的排列位置,由前而后,均为石兽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个别

墓有二对)。帝陵与王公贵族墓神道石刻的差别,帝陵前为天禄、麒麟,王公贵族

墓前为狮子(亦称辟邪或有翼狮子)。很显然,这个差别所要表示的是地位等级的
尊卑不同。皇帝作为至尊的人君,用传说中的神物,“圣人出,王道行则见”的天

禄、麒麟;王公贵族墓则用可称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说明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高贵地位,这是完全符合封建礼制和道德规范的。


石兽和神道石柱,是南朝陵墓石刻最具特征性的造型,也是最能反映南朝时期石刻

艺术高度成就的煌煌巨制。现存的石兽,除丹阳市烂石垅一处作蹲坐式外,无论是

天禄、麒麟,还是狮子,均作极富动势的迈步行进状。天禄、麒麟为目张口,昂

首后仰,长须下卷,挺胸垂腰,胁附双翼,尾长曳地,似乎正在嘶啸着腾跃前行,

形象雄武灵动,气势恢宏博大。狮子则昂首挺胸,张口伸舌,头披长鬣,胁附双翼

,长尾垂后,体态壮硕,显得威武神气,生气勃勃。


神道石柱的造型也别具一格,由础、座、柱、盖等四个部分构成。础作方形,四侧

立面以浮雕的神怪图案装饰。座为双螭座,以立体浮雕的手法,雕出一对相向环伏

,口内衔珠、长尾相交的螭龙;正面中央凿出柱孔以承柱。柱呈圆柱状或圆角方柱

状,一般在柱身的下部饰瓦楞纹,上部饰瓜楞纹,这两种纹饰之间以一道辫纹带和

一道交龙纹带作分隔,使柱体表面线条富有变化;柱上端正面有一方矩形石额;浮

雕三个神人托持,额面镌刻墓主人的官职爵位,文字为楷书,右柱石额正书,左柱

石额反书,这是南朝陵墓石刻所独具的.盖圆形,置于柱的顶端,盖面周边浮雕仰

式莲瓣纹,中央伫立一躯与墓前石兽造型相同的小兽,高踞顶端,仰望青天,使整

个神道石柱显得挺拔庄重。

仔细考察南朝陵墓石刻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继承和发展的轨

迹。在这个过程中,雕琢技术也日趋完美达到成熟精湛的境地。年代最早的宋武帝

刘裕初宁陵的一对石兽,整体造型浑厚凝重,如一个“之”字形,昂首后仰,身躯

平正,四足挺直着地,线条刚直有力度而少柔劲。细部的处理更加显得刚劲硬挺,

如颈直而短,使挺胸成为一个直折的钝折角。又如四条腿,粗短而壮硕,据地平实

有力,刚挺而板直,犹如与地面紧紧地凝结在一起,蕴涵着巨大的力量。再如翼面

的刻划,前部的细羽鳞与后部的长翎,都雕琢得规规整整,一丝不苟,给人以整齐

划一的视觉效果,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


宋代石兽的这些特点,保留了较多凝重呆板的气息,说明还没有完全脱出汉代石兽

的传统风格。一望而知,石兽的造型式样和东汉后期高颐墓的“翼兽”有继承上的

血缘关系。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