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芭蕾舞的历程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Oct 24 21:28:31 2002), 站内信件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
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
前进。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
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
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
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
·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
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
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接受过一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
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他
(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骨干。此后,在实践中不
断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著名苏联芭蕾艺
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
(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
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经
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
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
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

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
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
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

继《天鹅湖》之后,5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
(LECORSAIRE)、《吉赛尔》(GISELLE)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
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1934——)、王锡贤(1933——)等先后到莫斯科国
立戏剧学院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
—《西班牙女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作家洛贝·德维加的著名诗剧《羊
泉村》改编,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
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诗改
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
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
NORTRE-DAME DERARIS)(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歌剧舞剧
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
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
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她)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
剧民族化的探索。

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
,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在此之前,已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
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
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
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
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
饰老四。

它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
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
,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
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

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
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
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
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1929——)、傅艾棣(1936——)、程玳辉(1932——)、林秧秧(
1939——)创作的《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国
芭蕾舞剧的又一成功探索。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1965年首演,作曲:严金萱;首演者:上
海芭蕾舞团;女主角:蔡国英(A)、茅惠芳(B)饰喜儿;顾峡美(A)、石钟琴
(B)饰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饰大春;主要男配角:董锡麟饰杨白劳。

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
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
毛仙姑”——(鬼)。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
的大春团聚。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
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
。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
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
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
……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
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
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

与其它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两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
——是当时为数极少获准上演的两部舞剧。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红色娘子
军》与《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这两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
期只见1“红”1“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
鹅湖》的狂热。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
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陆续有来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
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先后有芭蕾宿将安东·道林、著名芭蕾编导本·
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纯古典
风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艺
术大师巴兰钦(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其中大部分已成
为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年,由
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莉塞特·桑瓦尔亲自指导,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法国浪漫主义
的著名芭蕾舞剧《希尔维亚》(SYLVIA);1984年,由英国著名芭蕾艺术家贝琳达
·赖特和尤里沙·捷尔考夫妇重新排练演出了安东·道林版的《吉塞尔》;1985年
,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师尤金·波里亚
柯夫等亲自指导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还有《柔密欧与朱丽耶
》(ROMEO AND JULIET)(1989,罗曼·沃克执导)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麦克米伦 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执导)……均很成功
。特别是纽利耶夫以自己无以伦比的精湛技艺和对戏剧人物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央
芭蕾舞团的实际,进行了严格训练,大大促进了演员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芭蕾舞
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在上述诸多国际交流活动中,戴爱莲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
用。

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传统,陆续上演了《葛蓓莉亚
》(1979)、《舞姬》(1981);上海芭蕾舞团上演了《那波里》(又名《渔夫与
新娘》)第3幕;天津歌舞剧院复演了《西班牙女儿》(1982);此外,于1981年
组建的辽宁芭蕾舞团推出了《海侠》(1983)……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而且经过世界各国芭蕾权威指导演出纯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迅
速成长。

1980年5月 汪齐风(女、上海)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芭蕾舞比赛,获第
十四名,为我国 夺得
          了第一枚芭蕾舞奖牌。

1982年6月 汪齐风(女,上海)、张伟强(北京)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
,获表演三等奖。

1984年11月首届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汪齐风(上海)、王才军(北京)获巴黎歌
剧院发展协会奖。

此后,中国选手频频参加各种国际芭蕾舞大赛,表现出较强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


1985年——第13届洛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李莹(女,北京)获第一名,徐刚(北
京)获第二名;

1985年——第5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唐敏(女)获最佳表演技巧奖,张伟
强、赵民华分别获男
        子双人舞和和单人舞第三名(均为北京选手)。

1992年——第5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潭元元(上海)获第一大奖;

同年,谭元元又一举夺得第1届日本芭蕾国际比赛女子少年组金奖(中国辽宁的女
选手于晓楠获同届少年组银奖);波兰尼金斯基大奖。

1994年——第6届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王媛媛(女)、曹焕兴(均为北京选手)
获现代芭蕾双人舞第
     二名。

1995年——赫尔辛基芭蕾舞蹈比赛,张钊(女)、韩液均获少年组第二名。

1997年——第8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多次获奖的张钊获得了双人舞女子第
一名。

在新形势下,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
的芭蕾舞剧,成果显著。如:《雷雨》(原著曹禺)、《家》(原著巴金)、《魂
》、《阿Q》、《伤逝》(原著鲁迅)等。在结构及表现方式上,作了一些突破性
的探索,不啻是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此类作品中,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改编的同名舞剧和根据曹雪芹的传世之作
《红楼梦》改编的《林黛玉》,颇具影响。

《祝福》(The New Year’s Sacrifice)1980年首演,编导:蒋祖慧;作曲:刘
廷禹;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团。女主角:郁蕾娣饰祥林嫂;武兆宁饰贺老六。

小说原著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旧时代的劳动妇女在封建桎梏统治下的悲惨命运:纯
朴、本分的年轻寡妇祥林嫂,在富家当女佣谋生,被卖到深山——给贺老六当妻子
。她以死抗争,却被善良的贺老六所感动,与其成婚并得一子。但好景不长——夫
亡子丧……由于封建意识,众人视改嫁过两次的祥林嫂为不祥的象征,茫茫天宇间
竟无处可以容下这个不幸的女性,在一个风雪之夜,她怀着对生活的愤懑与控诉离
开人世。

它的2幕——“抗婚”,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俗,精心地设
计了“三揭盖头”的情节:当贺老六的亲朋——纯朴的山里人,跳着欢乐的民间舞
,吹吹打打地为新娘一层一层地揭开盖头时,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新娘被捆绑着手
,口中塞着棉布团。她泪流满面地一头撞到桌案上——但求一死!贺老六怀着同情
还她以自由,祥林嫂被他的善良所感动,决定留下……。《祝福》2幕以其浓郁的
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成为了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林黛玉》1982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世琦;作曲:石夫;首演者:中央芭蕾舞
剧团,女主角:王萍萍饰林黛玉;冯英饰薛宝钗;男主角:游国庆饰贾宝玉。

这部19世纪末清代文学家的宏篇巨著,以描写显赫封建望族的兴荣衰败,敲响了中
国封建社会的丧钟。书中上百个人物,性格炯异——各具音容笑貌。

芭蕾舞剧《林黛玉》割舍了原著的精雕细作和复杂情节,撷取其中最动人的爱情故
事——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其中4幕的“
黛玉之死”颇具匠心。它描写生命垂危的黛玉依然刻骨铭心地爱着宝玉,手持定情
的信物——丝帕,冥冥中产生幻觉……忽而感到宝玉近在咫尺,二人互诉衷肠;忽
而感到四周漆黑可怕,宝玉无影无踪;忽而看到宝玉与宝钗成亲——她在其间飘忽
不定……远处传来宝玉与宝钗婚礼的鼓乐声,黛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愤然焚烧
“丝帕”,在极度悲痛中离开人世。编导大胆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民族化的
芭蕾语汇充分揭示黛玉的心路历程,很有感染力。《林黛玉》4幕——“黛玉之死
”也成为了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此外,辽宁芭蕾舞团张护力、阿力通力合作的大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1983),青年编导舒均均的《觅光三部曲》(1985)、《兰花花》(1988)和肖苏
华的《红楼幻想曲》(1992)等。也是芭蕾民族化的积极探索。

除北京、上海各据芭蕾阵地外,1992年天津正式成立芭蕾舞团,公演了《天方夜谭
》、《天鹅湖》等剧目;1995年,广州市芭蕾舞团以《安娜·卡列林娜》的演出作
为建团后的首次“亮相”……

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艺术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正雄心勃勃地步入“芭蕾
大国”的行列。

--
生活也许并不是生活.
我也许也并不是真正的我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