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ISTOTLE (处女座手上的亡魂),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民间“剪影”渊源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Fri Mar 10 20:42:44 2000), 转信


在我国纷繁的民间美术中,“剪影”审美意识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美学价值。研究民
间美术“剪影”体系,特别是“剪纸”,“镂空”、“线刻”等,对掌握艺术规律
,认识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指导今天的艺术创作,光大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具
有重要价值。

“剪影”以轮廓形象来表现物象特征。作者的视线与被描定的物象成九十度角,以
散点式视点和固定不变的平行视角来观察、展示、构成形象。岩画经历了漫长的时
代。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是岩画的鼎盛时期。然而“剪影”作为审美意识的观念
成熟期在汉代。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民间美术得到全面发展,人们
不再满足于像岩画一样的简单、粗糙、幼稚的描写,在形象概括、空间处理、影绘
效果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觉追求,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程式化的表现方法,
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场面、宗教场面和生活感受的记录,而更多的承载了诸如道德、
伦理、阶级等观念形态,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出现的民间印染工艺、民
间刺绣、挑花、民间画像石、画像砖、漆器以及青铜器等都留下了“剪影”的审美
意趣和形式,以追求某种审美格调,形成了“剪影”体系。其中,尤以剪纸最能体
现“剪影”审美意识。

有关剪纸的早期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
叙了“剪桐封弟”的故事。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
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之头鬓。”又说:“立春日,悉剪彩为燕
以戴之。”从西汉的“金饰片”与东汉的“铜饰片”,不难看出剪纸的审美意识。
由剪纸派生出来的皮影戏不但有典型完美的人物,而且还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
衬子道具,在制作手法上沿袭和发展了剪纸艺术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突出了剪纸
艺术的效果。剪纸简洁概括的装饰艺术效果及其在民间审美、习俗活动中的作用,
确定了“剪影”审美意识最终制约和影响整个中华民族传统艺术。

“镂空”和“透雕”是“剪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镂空”和“透雕”最初
源于原始人的打眼穿孔活动。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便开始了钻孔,制作出
许多所谓“装饰品”,“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孔的狐或獾或
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开始了“镂空”
、“透雕”的实践。“剪影”的潜意识和人与自然之间朦胧幼稚的审美关系得以显
现。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泥塑及石器,让我们看到了“剪影”和“镂空”的最初意识。
随着人类对美的自觉,开始由对物象的写实逐渐变成抽象化、符号化,完成了由内
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从“龙山文化”中“黑陶高足杯”和“高柄豆”,其形制和
艺术水准上,可以惊奇地发现,由于劳动工具的改进,原始人类“镂空”、“透雕
”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

线刻是“剪影”体系中另一种代表形式,是对物象的“剪影”形式进行夸张、概括
、装饰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线刻有阴刻、阳刻、阴阳分刻、阴阳混刻四种手
法。阳刻是“涂其面”,是采用面来勾画形象;阴刻是“涂其底”,用线来再现形
象;阴阳分刻是以阴刻为主,阴刻、阳刻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阴阳混刻是运用点、
线、面来刻画物象。线刻的主要形式特征和艺术特点,丰富了“剪影”的艺术语言
,是民间美术的精髓。

“剪纸”、“镂空”、“线刻”只是民间美术“剪影”体系代表性的几种,但从它
们的形式、工艺、表现方法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足以认识整个体系的概貌。它们
作为一种意识、观念、形态,纵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随着人类的不断向前发
展,逐渐走向成熟,形成庞大的民间艺术体系,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全部审美活
动之中。

--
           *****************************************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A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8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