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听曲忆往昔③——巴赫与德累斯顿宫廷音乐家们(其一)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Oct 26 11:10:30 2002), 站内信件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而言,谈到巴罗克或德国巴罗克时代的音乐、音乐家时,自然
不自然地会联想起J.S.巴赫。毫无疑问,那个时代的德国音乐的巴赫毫无疑问应该
是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考虑,仅仅一个巴赫是难于反映出当
时整个德国后期巴罗克时代的音乐全貌的。19世纪发起的巴赫复兴运动时至今日已
取得了相当的成果,通过各种专家们的发掘研究,巴赫的创作、人生及其音乐理论
上的地位均得以重新认识。用我们国家一个比较通俗的词来表示的话:‘巴赫得以
完全地昭雪平反了’。反之鄙人认为有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后遗症的倾向。其中之一
便是巴赫同时代的有相当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他们在对巴罗克音乐的贡献等在很大程
度上被忽略了或说被遗忘了、被现代构筑起来的巨大的巴赫像而遮挡住了。这就是
对历史上的某人神拟化的后遗症。在本篇文章中,鄙人希望通过对巴赫在德累斯顿
及其宫廷留下的足迹的追寻,介绍一下当时闻名整个德国的音乐家群体,并努力涉
及一些巴赫同时代音乐家们的情况,望对各位有所参考。

    现在的各种资料显示巴赫一生中七次走访过德累斯顿这座当时被称为‘艾尔贝
河畔的佛罗伦萨’的城市。德累斯顿自1547年开始作为萨克森公国的首府开始成为
了文化中心,自古以来便是各种文人艺术家们聚集的地方,历史上留有米歇尔.普
雷托里亚斯(MICHAEL PRAETORIUS,1571?-1621),亨里希.舒尔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等欧洲著名音乐家的足迹。巴赫早在1717年22岁那年任魏玛宫
廷管风琴师兼乐队长时首次走访了德累斯顿。这之后接连6次访问过德累斯顿,与
德累斯顿宫廷音乐家们如有着良好的关系。

    巴赫第一次对德累斯顿的访问是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兼乐师的时代并
且离开魏玛前往科登宫廷之前的时候。至于前往德累斯顿的目的,据说是为了与从
法国来德累斯顿访问的名振整个欧洲大陆的巴黎管风琴演奏家路易.马尔尚
(LOUIS MACHAND,1699-1732)竞演管风琴。而发出邀请的便是当时在德累斯顿宫廷
著名的法国籍小提琴演奏家让-巴蒂斯特.沃尔米埃尔(JEAN-BAPTISTE VOLUMIER,
1670?-1728)。最早的巴赫传记作者约翰.尼古拉斯.弗凯尔(1749-1818)也在巴赫传
记(《U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LEBEN,KUNST UND KUNSTWERKE》)中记载了这
段传世逸话。

    那年的巴赫已是32岁,早已成为被爱乐者及专家们所瞩目的人物了。恰巧这一
年马尔尚正在以他的法国风格的管风琴演技横贯德国进行着他的旅行演出。阔爱音
乐并为之投入大量资财的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在宫廷里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马尔尚专场演奏会。不单是奥古斯特一世深深崇拜意大
利、法国这样具有巴罗克艺术传统国度宫廷艺术,即便是当时的德国音乐界中也弥
漫者向往、迷信、仿效意大利、法国巴罗克音乐风格的习俗。用我们熟悉的词汇‘
崇洋媚外’来形容当时德国特别是德国宫廷贵族们对意法音乐迷恋的程度一点也不
过分。然而客观情况也确实是意大利、法国这些国度的音乐家无论是作曲技法、乐
器演奏技术均是领先于德国的。包括巴赫本人就曾长时间研究过马尔尚的键盘音乐
的乐谱。可以想象往日苦心研究过的作品的作者即将在附近的德累斯顿宫廷献技,
同时又受到宫廷参加竞演之邀请,巴赫的心情是多么激动。最起码对于这次竞演巴
赫是给予相当重视的,希望与心目中的海外名手一个决高低极其符合巴赫的那种争
强好胜的性格。

    不知是何原因,正式公开竞演的那天对手马尔尚却不见了身影。现在遗留下来
的资料并没有提供什么有利的证据马尔尚到底为何临阵而归的。但是弗凯尔的巴赫
传记及C.P.E.巴赫(巴赫次子,柏林乐派的代表人物。古典乐派的开拓者)留下的《
故人传略》中都明确表示马尔尚应畏惧演技上败给巴赫而临阵脱逃的。事实到底为
何大概已无法淳请了,或许马尔尚在赛前却遇必须即刻返回巴黎的急事而不得不立
刻离开宫廷返回巴黎。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疑将落得一个临阵逃脱的‘美名’而遗
臭万年了。事实上今天的各种书籍的相关记载均倾向于马尔尚应畏惧输与年轻的巴
赫而失去已有的名声、地位而‘临阵脱逃’的。

    接下来,一场云集了各方音乐爱好者、音乐家的键盘乐器竞演音乐会成了巴赫
一人的表演了。巴赫在当时演奏了一些什么曲目现在已不得而知了。或许是用管风
琴或其他键盘乐器演奏了魏玛时期创作的众赞曲(CHORALL,BWV599-644),或许是前
奏曲和赋格(PRELUDE&FUGE,BWV531-541)。由于音乐会是在宫廷内的缘故,考虑到
贵族们更希望来一些更具海外(如法国、意大利)风格的作品也可能是演奏的意大利
风格的协奏曲(BWV592-597)。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这场音乐会的深远影响。会场中不
乏当时德国著名的宫廷音乐家,如当时德累斯顿宫廷乐队长、著名的巴罗克音乐理
论家、作曲家约翰.戴维.海尼西恩(Johann David Heinichen,1683-1729),有当时
名振德国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约翰.乔治.皮森泰尔(Johann Georg Pisendel,
1687-1755),法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沃尔米埃尔,法国长笛演奏家皮埃尔-加布利埃
尔.比法尔丁(PIERRE-GABRIEL BUFFARDIN,1690?-1768)等。这些站在音乐最前线的
著名音乐家们定会被巴赫——在他们眼中属于非主流的音乐演奏家(或许在这个崇
尚法国、意大利音乐的宫廷里,这些顶尖音乐家们还没有听到过巴赫作品,更不知
道巴赫是一位已创作有许多作品的音乐家,仅仅将巴赫作为一个管风琴、键盘乐器
演奏家来看待了)——的演技所威震,没有想到巴赫的德国风格对位法音乐的深奥
、宏伟,演奏的如此流畅。巴赫的演奏无疑让他们想起了德国历史上的那些键盘乐
器大师们。

    或许,德累斯顿的音乐家们通过这场没有成功的竞演音乐会最终认识了巴赫—
—后期巴罗克的非主流音乐家

--
彩虹之美,在于多色共存。
人生之美,在于多人共荣。

※ 修改:·wuzhe 於 Oct 26 11:15:07 修改本文·[FROM: 192.168.36.143]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