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电影的诞生与起步-家庭伦理与社会问题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Oct 30 09:31:58 2002), 站内信件

相应于这三类型影片,中国电影界先后涌现了第一、第二代导演,围绕他们形成了
中国首批电影演员群落。
    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
河。它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被
双方父母逼成夫妻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孤魂》也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它讲述一位富家少爷
因吸食鸦片而生命难保,将家财委于表弟掌管。其表弟伪善歹毒,将家财挥霍殆尽
。少爷也被逐出家门。少爷的儿子误食鸦片而亡,其女儿被逼成娼。少爷一次路逢
其女儿,但女儿被鸨母拉走。父亲望着女儿,无力相救,泪如泉涌。
    家庭伦理剧影片一般都刻意设计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以纵向结构和层层演
进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情节,并运用传统小说、戏剧中的误会、巧合等手法来增强矛
盾冲突的戏剧性与紧张感。但影片的立意都比较肤浅,人物的性格也比较模糊。当
时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较好的家庭伦理剧,是《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描写一个富
翁,听信侄儿挑拨,怀疑守寡的儿媳不贞,将她逐出家门。儿媳离家后,一心扶孤
。待儿子长大,在祖父险遭其侄暗算时,挺身相救。于是真相大白,一家团聚。这
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
的金钱关系。富翁、寡媳、凶侄三个人物的性格也较为鲜明,在拍摄上力求生活化
,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
    到二十年代末期,人们对绝大多数伦理剧影片的虚假、浅薄已经十分厌倦。这
时导演孙瑜适时推出了《故都春梦》与《野草闲花》。前者讲述北平近郊一私塾教
师,借一妓女之力,当上税务局长。后迷恋酒色,营私舞弊,锒铛入狱。妓女卷其
财产逃往它处。私塾教师饱尝铁窗滋味后回到故里,请求妻女宽恕。后者写一擅歌
之卖花女与一富家子弟邂逅生情。富家子弟为音乐家,扶持卖花女表演歌剧,竟驰
名上海,遂订婚约。由于两人阶级地位悬殊,遭家长反对。经一番波折,终成眷属
。这两部影片就其故事外壳与家庭伦理剧无异,但其主题思想而言,都触及到了较
深的社会问题。《故都春梦》既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又对投身宦海与统治者同流合
污的士大夫形象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野草闲花》揭露了旧礼教的虚伪,对男主
人公冲破社会地位差异的自由恋爱行为给予了肯定。这两部影片应该看成社会问题
片的雏型。
    真正的社会问题片出现于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关注
中国电影之后。随即崛起的左翼电影潮在创作上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把电影从狭
小的家庭伦理、生活琐事的圈子里拉回来,将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力求反映出中国
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

《狂流》、《春蚕》、《渔光曲》等影片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和
中国农民的悲苦人生。夏衍编剧的《狂流》以“九·一八”事变后长江流域发生的
空前大水灾为背景,描写了汉口附近的傅庄农民,在小学教员刘铁生带领下,为筑
堤防洪与贪污赈灾物资、欺压村民的地主傅柏仁做斗争的故事。《春蚕》改编自茅
盾的同名小说,描写老通宝一家为养蚕而辛苦、奋斗、挣扎,又终于失败的过程,
揭露了由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造成江南丝绸业倒闭,导致农民破产的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第一次将“五·四”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中国电影。《渔光曲》
描述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的悲惨故事。渔民儿女小猴和小猫在渔业资本家和帝国主义
的经济掠夺下,家庭破产,不得不扶母投奔在上海卖艺为生的舅舅。后母亲与舅舅
丧身火灾,两人受雇于人,在轮船上开始了更为辛苦的捕渔生活……

    这三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社会问题片在艺术上也各具特色。《狂流》、《春蚕》
结构严谨,人物描写、细节刻划相当细致。特别是《狂流》在表现水灾场面时,将
1931年长江水灾的真实纪录片镜头与戏中场面相接,又采用特技拍摄江水泛滥的危
险,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渔光曲》在导演处理与镜头运用上,明显地突破了早
期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
《渔光曲》的词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
3月,该片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
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都市生活中贫富的对立,是社会问题片又一个关注焦点。《上海二十四小时》
、《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都把同情的目光投向生活在都市社会各个角落的
下层人民的苦难人生。《马路天使》是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压卷之作,它以现实主
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刻划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妓女、歌女、吹鼓手、报贩、剃头匠
、小报摊主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真实地表演了他们贫困失业的痛苦,和悲
惨的命运。在恶劣的社会与生活的环境中,这批小人物如“涸辙之鲋”,“相濡以
沫”,团结互助,闪耀着人性与爱情的灿烂光辉。这部影片是一出悲喜剧,创作者
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视听艺术特性,以明快、诙谐、隽永的风格,写出了大都市的下
层社会形态,表现了小人物不甘凌辱的反抗精神,编、导、演、摄、美工和录音都
达到较高的水平,是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在旧中国黑暗的现实中,女性所遭受的欺凌最深。表现她们所受的冤屈、欺辱
及其觉醒与抗争是社会问题片的重要内容。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姐妹花》与吴永刚
导演的《神女》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前者主要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
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
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
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
,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后者写一个年轻
少妇,为养活孩子,被逼卖淫,并时遭流氓欺压。孩子长大后入学,又遭受富家子
弟的歧视与辱骂。后,全部积蓄又被流氓偷走。她愤而反抗,以酒瓶击死流氓,自
己也被关进监牢。这位“神女”在影片中是肉体的受害者与心灵的崇高美的统一体
。创作者写出了她的卑贱和自尊,软弱与刚强,借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生活在
最底层的妇女表现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注。


     社会问题片中还有一批表现三十年代小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遇的影片。《桃李
劫》、《十字街头》是其中佼佼者。前者描写一个建筑工艺学校毕业的学生,工作
无着,生活困窘,妻子产后在贫病中死亡,嗷嗷待哺的婴儿送进育儿堂,自己又被
误判死刑的凄惨遭遇。这部影片通过对生存环境的细腻展现,表现一位正直、善良
的知识分子为黑暗社会所不容,由满怀抱负到失败灰心,由痛苦挣扎到最后毁灭的
过程。后者表现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彷徨与挣扎,以及离开徘徊的十字
街头,走向革命的时代要求。
    中国电影诞生的初期,大多数电影艺术家都从戏剧的角度认识电影,把电影看
成“影戏”,又深受当时流行于社会的文明戏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影响,一度大量
拍摄家庭伦理剧影片。直到社会问题片的出现才逐渐结束了这一状态。从家庭伦理
片到社会问题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从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
现实结合,而观念的转变也促使电影艺术水准的提高,从而使中国电影进入三十年
代以后,便结束了初创时期的幼稚。

--
生活也许并不是生活.
我也许也并不是真正的我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